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桥梁作用。研究来华留学生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能引导留学生更快适应中国学习环境,更好地学习汉语,从而接受和传播中国文化。该文选取兰州市两所高校的30名留学生对研究对象,考察了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身份变化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留学生经历了生产性、附加性、分裂性、削减性变化以及零变化。其中生产性变化得分最高,消减性变化最低。留学生性别、年龄对文化认同变化没有显著影响。是否华裔对他们的文化认同变化有影响,但是影响不那么显著。汉语水平对文化认同的变化的分裂性变化有显著性影响。来华时长对消减性变化有显著性影响,汉语学习时长对生产性变化有显著性影响。

  • 标签: 留学生 文化身份认同 弘扬中国文化 促进汉语学习
  • 简介:商务英语专业是英语和商科复合而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一方面被归为英语专业大类,另一方面涵盖大量的商科课程,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在身份认同方面可能存在独特之处.针对319名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尽管同时涉及两个学科,该专业的学生并不简单地将自己视为英语专业或商科专业的学生,也较少出现学界担心的身份认同缺失现象,而是形成了较强的独立身份认同。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未来的发展导向不应该只是英语和商科课程的叠加,而是促进两个学科的有机融合,挖掘核心内涵。

  • 标签: 商务英语 复合型专业 身份认同
  • 简介:在《望岩》中,伍慧明向读者披露了1956年到1965年间,麦卡锡政权在极端反共的政策下对华裔美国人实施的"坦白计划"。作为"契纸儿子",杰克成了既不能做自己、又不甘心一辈子作别人的"幽灵"。本文从德里达幽灵学的角度入手并结合聂珍钊的文学伦理学批评,通过杰克的在场方式、伦理选择和构建的华裔美国人身份,剖析其幽灵身份的苦痛。透过幽灵身份的焦虑与困惑,本文认为,种族主义是华裔美国人无法言说的精神创伤,是华裔美国人"幽灵"身份的根源。

  • 标签: 伍慧明 《望岩》 “坦白运动” “幽灵”身份
  • 简介:基于四名中国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对自身科研经历的叙述,本文探讨他们的研究者身份认同的动态建构以及促进和阻碍其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研究发现这些英语教师职业生涯中研究经历可以划分为“起始”、“停滞/发展”和“挣扎”三个主要阶段,他们的研究者身份建构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从环境因素来看,硕士和博士等课程学习环境充满了促进研究者身份建构的因素,而大学工作环境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则对研究者身份建构起到了阻碍作用。就个人因素而言,动机、学术发表、学术资历和与研究者的社会网络(交流)对研究者身份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建议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提高研究者身份认同意识、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寻求发展机会,而政府和高校则应该通过改革现行的教育和晋升体制为教师的科研投入提供支持。

  • 标签: 研究者身份认同 教师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教师 叙事 社会-机构环境
  • 简介:本研究旨在编制我国外语教师身份认同量表以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文献综述并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形成了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理论结构模型,经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正并检验了具有良好信度(Cronbachα=.920)和效度(KMO=.828)的外语教师身份认同量表。量表由职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和处境身份认同四维度和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英语教学信念、英语语言水平、工作投入、职业行为倾向、组织支持感和外语教学改革八因子构成。

  • 标签: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结构 因子分析
  • 简介:属下的“发声”问题是后殖民领域颇具争议的问题。在《磨亮的锄头》中,男性属下建构自身主体身份的过程,是在“白色神话”驱使下,对殖民主义压迫机制的复制,因而延续了殖民权力的不平等关系。小说中克里奥尔白人男性属下贝尔菲尔斯、威尔伯福斯,黑人男性属下萨根特的身份建构策略,实际上是父权意识、殖民地精英意识与帝国主义意识的共谋,加速了属下的“消声”。

  • 标签: 《磨亮的锄头》 男性属下 “白色神话” 身份建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日裔美籍作家内田淑子在小说《照片新娘》以日本移民女性的角度阐释美国生活的共同经验。该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主人公Hana作为少数族裔诉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该文意在指出少数族裔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第三空间"寻找自己的文化定位,构建自己的身份

  • 标签: 日裔美国人 第三空间 混杂
  • 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杰出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的诗,词,歌,赋更是语言中的精华,但这种精萃传译到西方英语读者中去后又是怎样一种效果呢?本文挑选了杨宪益夫妇和DavidHawkes的两个英译本对《红楼梦》中诗词进行了探讨,并希望通过对两位译者的不同译法产生的不同效果,进一步探讨译者的文化身份

  • 标签: 杨译本 霍译本 译诗 文化身份
  • 简介:布奇·埃默切塔在其自传体小说《新娘的价钱》中讲述了尼日利亚的伊博族女孩阿古娜为反抗物化身份、获取自由而牺牲的悲剧故事。小说中女主人公阿古娜在多重压迫下被赋予了物化的身份,沦为了任人买卖的商品、失去人格的物和受到物规训的属下女性。本文将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物化理论与后殖民女性主义相结合,分析了小说中阿古娜物化身份的成因、表现和结果,从而为埃默切塔正名,展现了其作为黑人女作家的责任意识。埃默切塔旨在证明,将物化身份视为女性应有的宿命是造成意识局限性的原因所在,黑人女性想要摆脱无生命、商品和工具的命运,就要学会构建积极的、独立的女性身份,并做好长期的、彻底的反抗准备。

  • 标签: 《新娘的价钱》 布奇·埃默切塔 物化身份 后殖民女性主义
  • 简介: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边境三部曲”既对墨西哥进行殖民主义再现,又对其试图建构的殖民主义话语进行改写和重写.在小说的故事背景和创作背景的双重观照下,小说对他者的再现和强势文化对他者的表征障碍象征了美国自二战后,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个体和民族身份认同危机.麦卡锡在反思和批判“美国例外论”的同时,也表达了一名白人主流作家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和妥协,“边境三部曲”也因此为美国的民族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照.

  • 标签: 麦卡锡 “边境三部曲” 全球化 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