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汉语研究如果能把视角扩大一些,看看其他语言特别是亲属语言的特点,做些语言间的比较,就会发掘出单个语言研究所看不到的特点和规律。文中还举例说明如何从语言视角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以及验证已有的认识。

  • 标签: 跨语言 反观 验证 解释 藏缅语 汉语
  • 简介:语言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当受蚀者的语言能力出现退化时,语言成分磨蚀的顺序与其习得的顺序正相反,呈现回归性特征。国外验证回归性假说的实证研究涉及到多个语种的不同的语言层面。文章通过介绍西方的几个主要语种和日语,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磨蚀的研究,分析了不同目的语在外语磨蚀中的表现及其回归速度。

  • 标签: 语言磨蚀 回归假说 阈值水平 再学习
  • 简介:一百多年以来,《一千零一夜》从文学改编为艺术的历程理应成为研究的课题之一。考察《一千零一夜》从文学到艺术近两个世纪的演化过程,为艺术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

  • 标签: 跨艺术 《一千零一夜》 改编
  • 简介:在时下新闻教科书认定的新闻文体中,新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消息(新闻),一类为通讯。这只是大范畴的分类,具体而言,消息(新闻)又可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消息、解释性消息、述评性消息、人物消息等;而通讯则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特写等,这从理论上看似乎很清晰,但用这些“尺子”去衡量具体的新闻文体时,却是那样的勉强、生硬。

  • 标签: 新闻文体 动态消息 工作通讯 教科书 一般 清晰
  • 简介:中国学生日语语音习得研究多数基于二语视角,近年来,有学者试图以三语习得视角研究日语语音习得,但多数是以区别性语言特征为基础的分析推理。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中的现象法(phenomenology),探索中国学生学习日语语音过程中来自母语及二语英语的语言影响及触发因子。采取目的抽样选取中国中部某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为受试,数据收集工具为开放式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质化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加以分析。研究发现,在三语日语语音习得过程中,语言心理类型相似性是语言影响的主要触发因子,出现为内容相似和形式相似两种类别。本研究发现将会对日语语音的教学和三语日语其他层面的研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借鉴意义。

  • 标签: 日语语音 三语习得 跨语言影响 语言心理类型相似性
  • 简介:本文以汉英元音的相似度为基础,考察美国学习者对汉语元音的习得情况。通过计算学习者和母语者的元音距离分析学习者汉语元音的准确性,通过学习者与母语者元音范畴对比,分析学习者的元音偏误。语言语音相似度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表现为,两种语言间语音的感知相似度决定了母语对二语发音的影响程度,相似度越高影响越大,相似度越低影响越小。对于感知相似度较高的音段来说,当声学相似度与感知相似度的结果差距较大时,母语的影响会相应减小。语言间的相似度也会影响二语发音的准确度,两种语言中完全一致的音段和相似度较低的音段其发音准确度较高,而两种语言中存在一定相似性的音段的发音准确性较低。对于这些相似的音段来说声学相似度决定其发音的准确度,声学相似度越小,发音准确度也越低。

  • 标签: 元音相似度 元音习得 感知同化 元音偏误
  • 简介: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和双语对译语料,考察时间副词"才"与句尾"了"的共现偏误及其原因。研究提出,对时间副词"才"与句尾"了"不共现的本体语法解释不利于教学语法的可操作性。通过分析英、俄、韩、日、泰、越南等不同母语类型学习者的一语迁移,发现共现偏误的原因及共现偏误分布的特征,进而归纳出该偏误对所有学习者来说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时间副词"才"在教学语法和国别化教学中应给予区别对待。

  • 标签: 共现偏误 母语迁移 教学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