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3 个结果
  • 简介:<正>根据我们的统计,《孟子》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共有一百五十一个,从形式意义结合的原则出发,可以大致归纳出五个句型,所以说“大致”,是因为这些句型几乎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句型1可+V句型1共有四十二句,约占《孟子》全部被动的百分之二十八,是比较主要的一种被动,上古汉语一个动词前出现“

  • 标签: 被动句 被动意义 句型 宾语 《孟子》 古汉语
  • 简介:被动结构不等于被动杨宗兵众所周知,被动是相对于主动而言的。马建忠的“受动字说”即指被动而言:“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常也;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王海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

  • 标签: 被动结构 被动句 《古代汉语》 《史记·淮阴侯列传》 语法功能 被动句式
  • 简介: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因为所以”“既然那么”的差异,提出在这两种句式中原因的信息性质、结果的语义内容,特别是对因果关系的识解方式都存在差异:“既然那么”的句式意义是“某人因为想到P,所以认为Q”。

  • 标签: 原因事件 结果事件 因果关系 识解
  • 简介:"既然""因为"主观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前者表交互主观性,后者不一定表交互主观性。"既然"有预设结构,说话者将其原因小看成听说双方共知的命题;作为一种演绎推理过程,其大前提一般符合常理或逻辑,因而其结论一般也是听说双方共同接受的,像英语"since"小一样具有人际主观性。

  • 标签: “既然”句 “因为”句 交互主观性 预设结构 人际主观性
  • 简介:汉语保留宾语被动实质上就是抢夺类双宾的被字句形式,二者的语义共性在于其论元间的狭义领属关系(包括领有者一隶属物关系整体一部分关系),而领主句中的领属关系则是包含亲属关系在内的广义领属关系。领主句因之可表达获益遭受两种语义。而保留宾语被动抢夺类双宾则只能表达遭受义。文章认为,狭义领属关系是三种句型的语义共性,而动词投射内的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是其语义共性得以句法实现的结构限制条件,三种句型中的遭受义则源自于领有者论元在各自的句法结构中被指派的历事、蒙事夺事题元角色。

  • 标签: 领主句 保留宾语被动句 抢夺类双宾句 领属关系 非对称成分统制 历事
  • 简介:歧义,指同一词语或句子表达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这是由于作者遣词造句的粗疏草率而致的。歧义会妨碍信息渠道的畅通,可能带来种种不良后果。因此,认真辨析消除歧义,有助于说话、写作的准确明晰,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现把辨析消除歧义的几种主要方法举例简介如下。

  • 标签: 歧义句 辨析 句子表达 词语 准确 写作
  • 简介:文章以听写的调查方式考察了初级阶段留学生对所接收到六类汉语被动的输出情况,据数据分析显示:六类被动的理解正确率由高到低为受事主语句Ⅲ、宾语前置、“是……的”、受事主语句Ⅰ、受事主语句Ⅱ、“被”字句,其中只有“被”字句出现了误解施受关系的情况;六类被动的输出满意度由高到低为“是……的”、受事主语句Ⅰ、“被”字句、受事主语句Ⅲ、受事主语句Ⅱ、宾语前置。此外,凋查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留学生输出被动时更倾向于换用其它句式,以意义正确的非被动居多,只有“被”字句、“是……的”更易转换成其它被动

  • 标签: 留学生 汉语被动句 输出 理解 转换
  • 简介:含[+属性]义动词属性洪波0.1汉语的性质形容词是表示属性的,动词中有很大一部分也能表示属性,能表示属性的动词都含[+属性]语义特征。不过含[+属性]语义特征的动词不一定仅含此一种语义特征,因而不能把含[+属性]语义特征的动词称为属性动词。我们把...

  • 标签: 表示属性 非自主动词 语义特征 心理状况 “三个平面”理论 动词构成
  • 简介:以《左传》语料为例,考察先秦汉语的动性与静性。重点讨论动性和静性不同的表达特点,动性和静性各自的语用特征,动性与静性之间的变换关系等问题。认为从语法理论上确立汉语句子的“动静观”,有助于对古汉语句子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到功能的全面深入认识。

  • 标签: 先秦汉语 语法理论 汉语句子 语用特征 古汉语 语料
  • 简介:“然后”“后来”都是表示后时意义的连贯标记。“然后”体现的是扫视性的动态连续关系,“后来”体现的是静态式时间比照;“然后”具有短时义,“后来”具有长时义;“然后”可表示已然未然事件,“后来”只能表示“已然”事件;“然后”连接非先序事件,“后来”只连接后序事件。

  • 标签: 扫视与比照 时距 已然与未然 事序与事类
  • 简介:本文援用"位"概念,结合语言交际中信息传递的情况,分析同一位的不同变体,揭示了因隐性形式、扣合等形成的位变体之间的动态语法联系。只有进入信息传递的层面,从对意义的阐释延伸到对信息动态传递过程的分析描写与探索,才能实现对句子的真正理解。

  • 标签: 隐性形式 扣合 句位变体 信息传递
  • 简介:反事实“如果”可分为两类:1.重在表达逻辑推理;2.重在表达非逻辑推理。前者又可分为三类:强调前件的否定命题,肯定前件的否定命题,否定后件。后者也可分为两类:单纯表示虚拟世界,兼表虚拟世界与主观认识。反事实“如果”有语用语义两方面的功用:1.凸显言者的主观态度;2.描绘反事实的虚拟世界。

  • 标签: 反事实 如果 主观态度 虚拟世界
  • 简介:韩国留学生直到中级阶段才逐渐习得“没有”“不如”。由于母语中缺少相对应的句型,“不比”直到高级阶段才有所习得,其使用频率明显低于汉语本族语者,常被“没有”替代或产生截搭的偏误。正确使用频率“不如”最高,其次是“没有”,“不比”最低。

  • 标签: 韩国留学生 比较句 习得
  • 简介:湖北钟道杰有些领导干部讲话.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分具体情况.大篇大篇地套用政治术语.既没有联系实际.语言又干瘪无味,其结果只能使听者兴味索然。例如,一个领导到市内一所初中参加开学典礼,他讲话时大谈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政治术语,最后嘁出了几句空洞的学习与成才的口号,由于听者是初中生.他们根本就听不懂这位领导在讲什么,整个会场闹哄哄的。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 标签: 政治术语 联系实际 开学典礼 领导 理论性 初中生
  • 简介:<正>一、引言存在的研究近几年有较大的进展,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扩大了研究领域,从静态存在进入了动态存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宋玉柱的《动态存在《存在句中动词后边的“着”“了”》,李临定的《现代汉语句型》一书中《存在句型》一章里的“飘型”一节,陈建民的《现代汉语句型论》一书中《存现宾语句》一节里的有关论述,戴雪梅的《关于静态存在动态存在》,特别是聂文龙的《存在存在的分类》更把这种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标签: 静态存在句 完成体 “了” “着” 结果宾语 动词结构
  • 简介:时下有些领导讲话不抓人,问题就出在信息量不足上。有些领导讲话.洋洋洒洒数万言,听完后仔细一想,也就是那么一点点信息,本来几句话就能说清楚.他们却花了几个小时。这种喋喋不休、费时劳神、效果不佳的讲话.不但难以起到信息沟通的作用.而且影响人们的情绪.还有损领导自身的形象。

  • 标签: 领导干部 语言形式 表达能力 工作效果
  • 简介:本文首先论证“究竟”义“到底”是个追问标记,有语力限定作用;然后,从句法角度考察“究竟”义“到底”的使用限制;接着,从语用角度考察“究竟”义“到底”的语用背景、话语模式,用询问行为的预备条件真诚条件来解释“到底”在句法分布上的限制;最后,考察语法化之初“究竟”义“到底”表示追究语气用法的形成过程,用询问行为的编码手段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解释“究竟”义“到底”创新意义的形成原因,用生成词库论的物性逼迫、语义类型转换共组机制来重构这种创新意义的获取固化过程.

  • 标签: “到底”句法限制 语用背景 话语模式 语义类型转换
  • 简介:本文结合语义考察被动表述式对自主动非自主动词的选择,分析自主动词比非自主动词更容易进入被动表述的原因,阐述被动表述式对动词选择具有制约作用。

  • 标签: 被动表述 自主动词 非自主动词 制约因素
  • 简介:传统语法中存在“主谓倒装”,从句法、韵律、语义、语用等几个方面把它“常规话题”比较后发现,这些句子中的“倒装成分”跟“常规话题”中的“话题成分”相当,因此把这类句子称作“句末话题”更为合适。汉语中的“句末话题结构”“常规话题结构”之间有一种严格的对当关系,在这一点上修正了Gundel(1988)的观点。“常规话题“句末话题”是由说话人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不同的交际意图造成的,具备一定的语用功能,并不是孤立的、任意的语法现象。

  • 标签: 句末话题 话题——述题结构 述题——话题结构 语用差别 交际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