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汉字简化即由繁到简(书写)、由难到易(识记),不仅是现实应用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我们应该认清并顺从这一发展趋势,不走历史的回头路。文字本来是人创造的,并非造化的恩赐,因此人要用什么样的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有权进行自由选择。但必须指出,这里的“人”不是指个体,也不是指少数几个人或一些人,而是指一个民族群体。“自由选择”也不是个体或少数人的随心所欲、任意所为,而是认清客观规律,遵循一定的操作规则。汉字简化并不意味着越简越好,越易越好。“简”与“易”都是相对的,都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是什么?我觉得不应脱离“方块”形体而变成拉丁文,也不应废弃单个汉字的独立意义而代之以拼音。为什么“不应”,道理

  • 标签: 汉字简化 民族群体 废除汉字 操作规则 汉字使用 汉民族文化
  • 简介: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讲的是一位小学生要续写《西游记》。当时看罢觉得这有几分可笑。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西游记》是名著以至不容人续写,而是因为:它的产生是由于小说作者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强烈不满又无力改变从而发出的对超自然力量的一种寄托,希望有一根正义的金箍棒来降妖除魔,保天下之太平。它带有较强烈的幻想色彩。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再需要把心灵寄托于超自然力量了,那位小学生竟还要去写那样的文章,便显得不合理了。

  • 标签: 高二学生 自然力量 西游记 小学生 小说作者 超自然
  • 简介:转眼王小波就去世12年了,总想在键盘上能敲点什么。敲什么呢?小波是个温和的人—小说因为是虚构,你可以不说,你在他的杂文随笔集子中几乎看不到他的愤怒,更难看到他点名道姓批评人。可这样说,你也不要以为小波是个“老好好”。不是。他的文章几乎又篇篇都是在批评都是在批判,有不少文章的锋芒简直就是要朝着有些东西的骨子里去,

  • 标签: 王小波 随笔集 批评 文章 虚构 小说
  • 简介:《语文报》第288期第7版载有汪一同志的《“何为者也?”别解》(以下简称《别解》)一文,文章以为中学语文教学篇目《晏子使楚》(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何为者也?’的‘为’在这里应作判断词解,读作‘wèi’,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何为者也?’即‘为何者也’的倒置句式,应翻译成‘是什么人呀?…而不能像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那样译成“干什么的呀?”。我们认为这是不妥当的,其理由如次:

  • 标签: 判断词 现代汉语 翻译 别解 简称 句式
  • 简介:释“渐近自然”刘雪梅陶渊明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是一篇研究作者身世、思想的重要文章,但对于其中一段相当重要的话,历代注家都未做出正确的解释。这段话是:(桓温)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孟嘉)答曰:“渐近自然。”对于这段话,著名学者...

  • 标签: “自然” 渐近 《陶渊明集》 人工痕迹 魏晋南北朝 《庄子·齐物论》
  • 简介:o和e在发音时,口腔张开的大小和舌头位置的高低都是一样的。只是前者上下唇收敛,仿彿成一个圆圈;而后者上下唇是扁的。正因为它们的区别不大,往往使普通话的初学者分不清。就拿北京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大都在小学学过注音字母,但他们把(?)念成e,把(?)念成ò(e的第四声)。现在学拼音字母时,教师告拆他们:o等于(?),e等于(?),于是他们也就把o念成e,把e念成ò了(据了解,这种情况很普通)。当教师

  • 标签: 学拼音 第四声 介母 母相 余能 《新华字典》
  • 简介:关于“规律”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由此可见,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由于反复不断在积累经验,逐步认识到事物之间某些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发现客观事物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带有必然性或普遍性的东西。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所在,实用文体写作也不例外。

  • 标签: 实用文体写作 公文 正文部分 写作内容 标准格式
  • 简介:<正>现代汉语,不能说“把书买了。”,只能说“买了书”,可是“卖了书。”却可以说成“把书卖了。”,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多看几个例子(凡是不能说的,一律在左端加“(?)”号)。A.卖了书。→把书卖了。放了鱼。→把鱼放了。交了枪。→指枪交了。丢了钢笔。→把钢笔丢了。洒了油。→把油洒了。摘了帽子。→把帽子摘子。拆了房子。→把房子拆了。死了孩子。→把孩子死了。

  • 标签: 宾语 钢笔 “得” “失” 帽子 衣服
  • 简介:音乐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但目前小学音乐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依然运用讲授式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以及课堂互动,长期以往消磨学生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音乐欣赏课而言,一旦学生没有兴趣则不会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本文则从掌握儿童心理特征、创设有趣教学情境以及实施协同互动模式等分析欣赏教学规律教学策略,望给予音乐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 标签: 小学音乐欣赏 教学规律探究
  • 简介:公文写作大有规律可循,既有具体规律又有制约着这些具体规律的基本规律.而对立与统一可以说是公文写作的一条根本性的规律

  • 标签: 公文写作 基本规律 显旨 结构 选材 用语
  • 简介: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写作学研究者们在对写作规律的认知上.曾作出过许多艰辛的探索,但时至今日对有关“写作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着不一致、不确定的情况,还未能形成公认的理论形态。因此,这是一个需要研讨的理论问题。

  • 标签: 写作学 写作规律 写作方法 思维方式
  • 简介: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各种传媒对教育的热点报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教育热点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规律?如何搞好教育热点报道?本文想就这两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 标签: 教育规律 教育热点 新闻写作 发展阶段 舆论环境
  • 简介:钱钟书考大学时数学得零分(一说得14分),依旧被当时开明的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数年前《萌芽》杂志举行“新概念作文”大赛,有位作文写得非常老练、令阅卷作家看了直叹服的学生韩寒,据说曾因数学成绩不佳而留过级。上海《新民晚报》为此还举行了讨论,以韩寒的例子对现今中学教育体制提出质疑。中学教育的确存在着不少弊端,但此事却促使我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有志于文学或在文学上有着出众秉赋的人,大多在数理化方面成绩非常糟糕呢?

  • 标签: 钱钟书 达·芬奇 中学教育 新概念作文 《新民晚报》 《萌芽》
  • 简介:<正>读了《为什么不能说“把书买了”》(见《汉语学习》八〇年第一期)一文以后,我们有些不同的意见,提出来与作者商榷。1、作者根据动词的意义,提出了“得动词”、“失动词”的说法。我们认为即使是单音动词,它们的意义也不是用“得”和“失”能够概括得了的。“卖、放、丢、洒”可以叫“失动词”,“买、领、拣、戴”也可以叫“得动词”,可是“蒸、存、锁、耕”呢,是算“失动词”还是算“得动词”呢?作者也承认有些动词本身无所谓得失,但由于作者所举的“干”(gān)实际上是个形容词并不是动词,所以我们仍无法知道作者究竟是怎样去辨认这一类动词的得失意义的。既然有一部分动词无所谓得失,但又要让人们通过对动词得失意义的认识去掌握“把Y/X了”格式,那怎么可能呢?2、作者认为“得动词”一定不能在“把Y/X了”的格

  • 标签: 读后 “把”字句 “卖” “把”字宾语 动词得 “得”
  • 简介:魏晋时期,儒学衰落,文人士大夫们摆脱了儒学的束缚,从繁琐的经学、虚伪的名教中解脱出来,他们轻功名利禄而重自我人格力量,崇尚…种自然无为的生活。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正好契合了他们追求自然无为的心理,在与山水的朝夕相处中。

  • 标签: 山水 刘勰 文人士大夫 自我人格 “自然” 魏晋时期
  • 简介:典型经验材料是党政军机关为了表彰先进、传播事迹、交流和推广各种经验所写的文字材料。这类材料的写作是各类机关、团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之一,其材料质量高低,是衡量一级政治机关写作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但在部队调查了解中发现,师团机关和基层中,一些干部的文字能力较弱,只能应付要求较低的一般文字材料,对于要求较高的典型经验这样的大材料,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与当前急需用典型经验来推动军事斗争准备向纵深发展的时代需要很不相称,如何帮助政工干部攻克典型经验材料写作的瓶颈,促进政工干部岗位写作水平向纵深发展,研究典型经验材料的写作规律,帮助初学者掌握经验材料的写作技巧显得十分重要。

  • 标签: 经验材料 写作规律 政治机关 军事斗争准备 政工干部 文字材料
  • 简介:认知语言学将语言和人的认知能力进行建构,并通过隐喻的方式渗透到语言中,从而反映出人们的思维和活动。本文将对诗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的隐喻进行认知语言学分析,从其独特新颖的诗歌语言中来领略作者的意象思维,感受诗人对爱情和生命的幡悟与坦然。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诗歌 隐喻
  • 简介:“做”与“作”在普通话里是同音字,都读zùo;又是近义词,即同为动词,有制造、劳作、从事某项工作的意思。大概出于这种原因,在实际应用中,这两字混用的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以“做”代“作”的现象更为多见,如:

  • 标签: 普通话 近义词 同音字 用法 宾语 实际应用
  • 简介:用声旁类推的方法辨正方音是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例外,有不少声旁和多音字兼具需要辨正的两类读音,因此不能类推。本文对最需要辨正的n和1、f和h、z组和zh组、-n尾和-ng尾四组声母、韵母字作了考察,尽数列举它们中不能类推的声旁和多音字,分析了这些声旁和多音字不能类推的原因。

  • 标签: 声旁类推 类推的声旁 上古 中古 近古 音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