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方言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词末变调现象,即部分多音节词的末字不论其单字调为何一律读作同上声一样的调值。文章首先以如皋(桃园)话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共时描写,然后考察它的地理分布状况,最后讨论其性质,认为词末变调是通方言早期小称变调的残迹,并指出它形成的基础不是现在的儿尾,而是历史上的鼻音儿尾。

  • 标签: 通泰方言 词末变调 小称变调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颜色词是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具有太多的文化内涵。本文选取汉基本颜色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汉颜色词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其社会文化意义。

  • 标签: 颜色词,文化内涵
  • 简介:摘要颜色词作为词汇系统的一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本文根据汉颜色词的特点,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分析其文化意义。

  • 标签: 颜色词,文化内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一侗泰语曾经称为黔台语族。如果专指这一语族分布在中国境内的语言来说,则称为壮侗语族。在国外流行的泰语族这个名称,只能包括一个语支,不能包括侗水语支,所以我们称为侗泰语族。如果把构拟的原始侗水语称为黔语,把构拟的原始壮语称为台语,那么用黔台两字作为语族的名称还是很好的。语言学家注意到在中国西南几省和东南亚几个国家,有一个在类型上和汉语非常相近的语族这件事已有几十年历史了。经过两、三代学者的研究,有哪些语言和方言应该包括

  • 标签: 侗水语支 语言学家 单元音 元音舌位 泰语 毛难语
  • 简介:摘要汉语合成词中的“子”和泰语合成词中的ลูก,在本义上都有“孩子”的意思,引申义也相近。研究两者在各自语言构词法中的功能、意义的异同点,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和泰语的区别与相似处,并理解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提高汉互译的准确性。

  • 标签: 构词 语素 词根 词缀
  • 简介:摘要本文试图从把汉语当作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角度来寻找“不”和“没(有)”的判别方式,通过过往相关研究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发现动词“是”的否定式永远都为“不是”;就时体特征而言,进行体的否定表达永远都用“没(有)”,而在其它的否定句中,只要它们的对应肯定句都以完成体来表示的,则都是用“没(有)”;其它情况,诸如对经常性习惯性动作的否定、对主观的否定、对性质状态的否定以及表达认识、判断等等都用“不”。

  • 标签: &ldquo 不&rdquo &ldquo 没(有)&rdquo 判别方式 肯定式 否定式
  • 简介:如片江淮方言中"V+L"和"V+在+L"结构都可用于表达某物存在于某处,但二者在构成条件、时体特征及构成祈使句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两种结构中动词与处所词语之间"在"的有无决定的.此类"在"的主要功能不是引进处所,它的隐现具有表达"未然"和"已然"两种对立的时体意义的功能.

  • 标签: 泰如片江淮方言 已然体 未然体 祈使句 "在"
  • 简介:克这本书的国内译者学者季广茂用八个字评价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此处的“颠倒”和“混淆”,是以传统的中国逻辑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可以看见,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实质上与中国逻辑关注的领域和焦点是大相径庭的。

  • 标签: 齐泽克 似是而非 拉康 通俗文化 精神分析理论 中国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