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使用频率不算很低。就其构成及相互关系来说,可以用"++重+"来表示。""表第一个动词,"重"表第二个动词,是第一个动词的重复,""、""分别表示宾语和补语。例如:

  • 标签: 结构形式 现代汉语语法 动词 带宾语 句法功能 陈述部分
  • 简介:本文运用韵律句法学理论──该理论认为韵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句子的合法性──对汉语的述补带句式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的性质进行了重新认识。根据汉语的普通重音指派规则,提出这种句式中的述补结构必须是一个韵律词,解释了出现在带句式中的述补结构在音节上之所以有着严格限制的原因。相关的其他一些问题也因之得到解决。

  • 标签: 述补结构 带宾句式 韵律词 韵律句法 三音节 韵律规则
  • 简介:《孟子》散文如长江大河,气势磅礴;象万钧雷霆,富有雄辩威力。究其原因,句式选用所产生的强烈的修辞效果,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 标签: 《孟子》 修辞效果 句式
  • 简介:彝语被动句在各方言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屈折形式和分析形式两大类。屈折形式是通过动词、代词本调变次高调表示主动态,本调表示被动态来体现.次高调在凉山彝语中多数情况下属于临时变调,不区别词汇意义,但在上述语法关系中它却具有语法意义。分析形式一种是通过语序表达主动句和被动句,即主语和宾语通过变换位置来体现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对立形式.但部分方言如凉山彝语被动句型只有0+S+VP一种而没有与之对应的主动句型S+0+VP。一种是通过一些被动标志词来体现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关系,彝语各方言间被动句及其标志词和位置也不一样。有关彝语被动标志词的形式和来源问题,从其句中位置和功能来看,它可能来源于彝语使范畴分析形式的前缀词素.

  • 标签: 被动句式 变调 标志词
  • 简介:“把”字句的“变换观”常会使我们忽略掉一些句式自身的重要特点,而句式语义不是完全能从组成成分及已有句式的语义自然推导出来的。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不取简单给“把”字句里的成分贴上“施事”“受事”一类标签的做法,而研究句式赋予了这些成分以什么样的角色。本文用“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主要特征测试并得出了现代汉语“把”字句里“把”字宾语的“自立性”“位移性”和句子主语“使因性”特点,并从说话人视点的区分解释了“责任者”语义的来历。文章认为,句式是一个完整的认知图式,其间各个组成成分的次序、远近、多寡都是造成句式整体意义的重要因素,文中借助认知心理学的“顺序原则”“相邻原则”和“数量原则”说明“把”字句个别特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显示“把握整体”这种方法更广的解释力。

  • 标签: 句式语义 认知图景 自立性 位移性 使因性 责任者
  • 简介:“疑问”是一个属于全句的功能范畴。长期以来,疑问句的研究一直是语法学界的热门课题,而“热门”中的“热点”则是疑问句式的分类和描述。本文以“原则本位”的语法体系为理论基础,重新考察了跟疑问范畴和疑问句式相关的种种语法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所谓的“疑问句式”其实在核心的语法规则系统中并没有独立的地位。它们是”公用”的,超具体结构的“语法规则”发挥作用(实例化),并且跟针对“疑问”和“焦点”的语法化方式以及词汇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现象,而不是“语法规则”本身。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把所谓的“疑问句式”及其语法特征从核心语法系统中整个儿抹掉,从而在相关方面简化语法规则,降低羡余度。“语法”中只有针对“疑问”范畴的动态“处理方式”,而根本不存在仅仅跟“疑问”相联系的静态“句式”。本文主要讨论汉语成人语法的问题,但有的地方为了较充分地阐述我们的想法,引用和比较了日语,彝语,英语以及英汉两种语言儿童习得中相关的语言现象。

  • 标签: 现代汉语语法 原则本位 疑问范畴 疑问句式
  • 简介:试论先秦汉语补语与动词的类──兼谈“句”的句法句型特点陈克炯一引言上古汉语动词带补语,有“+形”、“”、“+介·”等多种格式。这些语法格式是抽象的,它们在实际语言中要受到语义、语法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格式中的“”就不是指任...

  • 标签: 汉语补语 动词的类 动作行为 《左传》 带宾语 受事宾语
  • 简介:本文分析、考察了让转复句“X是X,就是……”,结果表明:句间连接词为“就是”的让转复句,虽与“可是”“但是”类有共性:前后间均表示让转关系。但“可是”“但是”类后项也可以为意愿类;而用“就是”连接的让转复句,后项语义表征通常只能是非意愿类。“但是”类,前后转折义较重、较明显。与“可”类、“但”类比较,“就是”属“轻转”,基本语义表示“美中不足”。

  • 标签: 让转复句 语义表征 意愿类 非意愿类
  • 简介:摘要本文试图以“差(一)点儿(没)VP”这个句式为切入点,首先,我们对“差一点”的结构类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归纳出“差一点”的语法功能及特点,认为“差一点”具有其独特的否定性,它既表达了“否定”义,同时又隐含着“接近”义。其次,通过分析得出造成该句式肯定与否定具有不同表达功能的原因在于羡余否定成分“没”。从而重点研究“没”的羡余否定功能,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在此,我们探讨了影响“没”羡余与非羡余的因素。同时,我们还对羡余否定成分“没”的羡余度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讨。本文通过对该句式语义特殊性的深入探讨,使人们对否定副词“没”的羡余功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 标签:
  • 简介:有人认为汉语里不存在“NP1+把/将NP2+在L+VP”句式。本文用大量例句说明汉语里存在这种句式。这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动词都没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在L”有多种语义指向,蕴涵多种语义角色;受动词的限制,“在L”可以次范畴化为[原点][起点][终点]和[方向]的对立。“在L”的语义功能制约该句式与相关句式的变换。“在L”位于“把/将”字短语和动词之间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在L”的语义指向、“在L”蕴涵的语义角色、时序原则和成分照应原则。

  • 标签: “把/将”字句 在L 语义功能 变换 位序
  • 简介:本文分析山东郯城方言的叫字句以及与之相关的几种句式,就其语法功能和格式做具体的描写,着重说明它兼具了施和被动两种功能,并有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形成歧义.

  • 标签: 郯城方言 叫字句 歧义
  • 简介:采用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对《庄子》中的一价动词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描写一价动词的语义特征、配价结构、基本句式、派生句式,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庄子》 动词 配价 句式
  • 简介:本文全面分析和描述了甲骨文"(S)叀OV"句式的特点,并从汉语史的角度探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揭示了它与典籍常用的"唯O是V"句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而对"唯O是V"句式中的"唯"字与原始汉语语序问题展开了讨论。

  • 标签: 甲骨文 前置句式 否定形式 宾语前置 发展变化 前置宾语
  • 简介:"除"类条件连词由介接性成分"除非"演化而来。由于"除A不B"和"非A不B"两类句式表示必要条件关系既接近又互补,促使兼具两句式特点的"除非A不B"产生。大约从晚唐五代开始,"除非"逐步变成连词。现代汉语中的"除非A不B"句式不是对古代用法的直接继承,而是"除"类连词发展成熟后逐步演化出来的新句式

  • 标签: “除”类连词 “除非”条件句 历时演化
  • 简介:“辽天”义《汉语大词典》收有“辽天”一词,义项有二:①远天。②古辽东天空。但笔者发现宋代普济所编《五灯会元》中有几例“辽天”,不能用上面两个义项来解释。例如:①有雪窦化主省宗出,问:“诸佛未出世,人人鼻孔辽天。出世后为甚么杏无消息?”(卷第一三“兴...

  • 标签: 《汉语大词典》 《儿女英雄传》 《五灯会元》 古辽东 宇宙人 远天
  • 简介:“暴虎”应为“徒步持戈搏虎”,对“徒搏”之“徒”的误释为“徒手搏虎”时代可上推至汉初。

  • 标签: 暴虎 徒步搏虎
  • 简介:“物”字在汉语里是个常用词,也是个多义词。《辞海·语词分册》“物”共列了7个义项,新版《辞源》列了8个义项,《汉语大词典》增加到14个义项,《王力古汉语字典》也收了7个义项,但都无法用来解释以下例句中“物”的具体所指。请看在唐人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一书中出现的这个用法颇有点奇怪的“物”字:①疏奏,太宗甚佳之,赐物百段。(卷四)②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思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卷五)③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卷六)④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卷九)而且,“物”的这种用法也不独见于此书,在其他中古文献中也曾有出现,如:①杨帝即位……资物五干段,以赐赤土王。(唐·魏激等撰(隋书·南蛮·赤土》)②帝大悦,赐骏等物二百段。(同上)③沙体略……卒,上为废朝三日,遣太常吊祭焉。赠物五千段。《隋书·北狄·突厥》以上各例均谈到唐太宗或中土王朝对大臣或“四夷”的赏赐,其中的“物”在这里具体是指的什么东西?方一新先生著有(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但未收“物”字;江蓝生、曹广顺先生编有专门辞书...

  • 标签: 字补 物字 补义
  • 简介:表达的精细化等语用动机促动了句式套用和词项代入,这又引发了动词和句式的互动,其结果是动词改变其论元结构来适应句式意义和句式构造的需要。与事插入、施事删除等规则是动词和句式互动的具体机制,在一定的句法、语义条件下启动这些规则就可以使动词衍生出符合句式要求的论元结构。动词和句式的对应关系是有理据的、但又是不可预测的,动词和句式互动背后的逻辑机制是追求动因解释的归因推理。

  • 标签: 配价论元结构 句式语法 表达精细化 句式套用 词项代人 动词和句式互动
  • 简介:独语句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的句子①。由于它表意简炼,符合人们传递信息的需要,当前它愈来愈多地被人们运用,其连用形式更是常见②。独语句式连用的情况可分为两大类:接连类和间隔类。接连类足指若干独语句式接连运用,中间没有其他的词语间隔;有其他词语存在的,属于间隔类。例如:

  • 标签: 独语句 连用 修辞功能 句式 名词性词组 传递信息
  • 简介:<正>所渭"带语法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是指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含有"是""之"一类虚词的句式。如:(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诗·小雅·节南山》)(2)我楚国之为,豈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28》)(3)朋酒斯饗,曰杀羔羊。(《诗·豳风·七月》)(4)赫赫南仲,(犭严)狁于夷。(《诗·小雅·出车》)(5)征伐(犭严)狁,蛮荆来威。(诗·小雅·采芑》)(6)此厥不听,人乃或诗张为幻。(《书·无逸》)

  • 标签: 语法标志 前置句式 左传 前置宾语 否定词 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