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藏文^*-r、^*-1韵尾跟上古汉语^*-r、^*-n、^*-d和^*-t韵尾对应,上古汉语跟藏文^*-r、^*-l对应的^*-r、^*-n、^*-d和^*-l韵尾很可能是前上古汉语^*-nd、^*rd、^*-ld等复辅音的尾遗留下来的痕迹,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汉族方言和汉字的谐声偏旁为这种假设提供了证据。

  • 标签: 藏语 ^*—r ^*—1 韵尾 上古汉语 复辅音
  • 简介:摘要关于声调问题的研究在中国传统音韵学中一直是百家争鸣的状态,没有定论,但它又是音韵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以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关于声调的部分为切入点,对顾炎武的声调观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声调 音学五书 四声 四声一贯 入声
  • 简介:《三国史记》记载了大量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的古地名和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之后景德王新改的地名。在其中的一些地名里,知、章两组声母都可以跟影组和见组声母相对应,这表明与喉舌音发生关系的知、章组声母在上古时期是^*Kl-或^*Kr-的形式。

  • 标签: 《三国史记》 地名 上古汉语声母 知组 章组
  • 简介:提要“使令句”是上古汉语分析型致使的表现形式,“使”、“令”从使役性动词发展为致使标记是汉语语法史上的重要变化。文章运用了NP1[4-目的性],VP[±自主],NP2[±有生]、[±定指],NP1-NP2[±尊卑关系]以及整个构式表达[±未然]这六个语义特征分析了这一变化过程,以及“使令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语义特征分析可以展现词汇特征与句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历时层面,则体现为特征变化与相应的句法限制。

  • 标签: 使令句 致使 语义特征 语法化
  • 简介:《说文》认为"柔"从矛声。但是,有学者认为柔、矛声母不类,《说文》将其分析为形声字不确。但是,出土文献中矛与柔相通、异文的例子可以证明《说文》的分析不误。通过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泥母与明母相通、异文、谐声、异读等材料的研究,可以看出泥母与明母在上古的交替可能与三等介音或高元音韵部有关。

  • 标签: 泥母 明母 上古音
  • 简介:上古汉语中,当指示词"之"既充当主句中动词的宾语,同时又预示后面的从句所要表达的信息时,这种句子便是预指性主从句,预指性主从句是上古汉语主从句的一种重要类型。虽然预指性主从句中的"之"字具备了向引导宾语从句的标补词的方向发展的句法条件,但由于预指代词"之"字没有真正扩展到动态的命题句或事件句中,这极大地制约了它的虚化进程,导致它一直保留着较为明显的指代性,因而它向标补词演变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并未完成。

  • 标签: 上古汉语 指示词 “之” 预指性主从句
  • 简介:发端于对英语句首that类词语分析的“标句词”是现代语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标句词的内涵外延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标句词指标明句子性质和类型的所有功能词语。基于广义标句词定义,上古汉语中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可认定为一个标明句子[+从属]特征的标句词。它在“谓头”位置将其所在的句子降级为从属小句。文章认定,汉语特殊的句子中心“谓头”位置为标句词“之[+从属]”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句中位置,并使之区别于功能类似的英语从属标句词“that[+从属]”和常规上位于句首和句尾的其他标句词。“[+从属]”作为一项弱特征,它可以但并非必须得到核查,也正是这一特定属性合理解释了汉语“之[+从属]”类标句词在上古汉语中隐现较为自由的特点。

  • 标签: 标句词 上古汉语 “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