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凯撒万岁》是科恩兄弟2016年推出的新作,影片以戏中戏的形式对古典好莱坞的经典电影类型——史诗片、歌舞片、西部片进行了互文性展示,其中不乏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自我调侃,但也不再是辛辣的讽刺,而更像是一次充满怀旧意味的自嘲。除互文性与反身性外,影片对反讽、戏仿、拼贴等叙事手法的运用也透露出一种追求平面化、碎片化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 标签: 凯撒万岁 互文性 反身性
  • 简介:唐山市区方言属于冀鲁官话,其主要疑问代词有“啥”“咋儿”“多X儿”“哪儿”四组。文章采用描写语言学方法对其形式和语法功能加以描写和归纳,展现了唐山市区方言疑问代词的语言风貌。

  • 标签: 唐山市区方言 疑问代词 语言形式 语法功能
  • 简介:韩国语“”体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态,具体表现为具有排他性,还有自谦意识、集团意识和表敬意识。由此可见,该词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着割不断的“情缘”,在本民族文化推动的外力和语言制约的内力作用下,始终不失民族本色,体现着韩民族的“团结、集体主义感强、彬彬有礼、勇于创新”的精神。

  • 标签: 儒文化 集团主义
  • 简介:近年语言学界提倡文献语言与现实语言二者的结合研究。基于此,本文穷尽性列举了近代西北方志文献中的代词部分,分析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构成情况及其特点。最后与现实方言作了比较,认为绝大多数代词还存留在口语中。

  • 标签: 西北方志 方言文献 代词系统
  • 简介:《三国志》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为第三、四世纪是上古汉语至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三国志》在语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沿用旧的语法形式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语法形式。《三国志注》时代比《三国志》稍晚,其中保存了魏晋时代大量同时期的语料,为研究这一时代的汉语特点提供了方便。本文通过共时的分析和历时的比较对《三国志》及裴注中主要人称代词的特点和语法功能进行描写,探讨人称代词体系的发展和兴衰变化情况。

  • 标签: 三国志 三国志注 人称代词 语法特点
  • 简介:"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它们的发展变化,我们就会发现:第二人称碟词在殷商时期的卜辞中极少出现,"汝"、"乃"表示单数,"尔"为复数。西周时期,"女(汝)"、"乃"、"尔"、"若"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戎"为单数。春秋时期,"尔"、"女(汝)"可表示单数和复数,"乃"、"而"只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女(汝)"、"尔"、"若"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乃"基本为单数。秦至汉初,"若"、"女(汝)"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乃"、"尔"只指称单数。西汉中晚期,"汝(女)"、"尔"、"若"、"而"可表示单数和复数,"乃"为单数。

  • 标签: 上古汉语 第二人称代词 称数
  • 简介:全文通过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新编五代史平话》第一人称代词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与唐代第一人称代词体系特点作了比较,由此可以了解宋元时期第一人称代词的基本面貌,以及文言和白话相结合下产生的人称代词的一些特点。

  • 标签: 《新编五代史平话》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 简介:在词汇系统中,人称代词被认为是发展变化最为保守的词类,因此在研究中通常倾向于借由共时层面的语料去追溯历时的原型。然而吴语的人称代词系统却往往在形式上表现得参差不齐,难以循其规律。作为吴方言一支的上海话,其人称代词也同样具有这一特性。本文就此观点展开讨论,并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新派上海话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进行重新分析。同时对上海话复数人称代词中标记"拉"的语法、语音地位进行了考察和剖析,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标签: 新派上海话 吴语 人称代词 复数形式 标记“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