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怎样的特征?如何历史地、审慎地讨论这些特征产生的语境和发展脉络,以及主导研究范式所共享的研究假设和其中潜藏的偏差?从上述问题意识出发,基于对代表性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学界围绕'中国新闻史该如何研究'的主导话语进行症候式的阅读,梳理了近40年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者寻找学术主体性的基本方向与主要思路,即恢复被遮蔽的'报刊自身的历史'。从认识论的角度,将既有研究成果中业已达成共识的历史叙述视为一套需要加以反思的话语体系,同时将未被学术共同体给予充分重视的一些批判性思考并置于聚光灯下,尝试揭示研究者们在重建学术主体性的探索过程中潜藏的认知盲区和理论误区,即中国新闻史研究中的'政治无意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中的几个典型阐释框架——'跨文化交流论''西方文明论''告别革命论''告别民族国家论'——给予理论反思,旨在剖析知识结构中未经充分检视的'西方主义'心态对历史认知的遮蔽效果。从文化去殖民化的角度,着重探讨了研究者如何在重新认识'东方'同时也是重新认识'西方'的基础上,对知识结构和研究视野进行重校,即沿着'人的解放'和'全球正义'这一主题,在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与被压迫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的交相辉映中,找回新闻史研究的学术主体性。

  • 标签: 新闻史研究 政治无意识 文化去殖民化
  • 简介:'新型记者'是延安新闻传统的一个关键问题,亟待深入的学理化探究。尝试从内在于'延安'的视野,展示'新型记者'的复杂内涵。研究认为,整风改版树立了一种'新的新闻事业',党报被定义为群众路线中政党与群众交往互动的桥梁纽带,新闻工作也溢出技术专业的界限,成为先锋队教育、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有效中介,从而与解放政治的历史进程深度关联起来。新的新闻范式要求相应的职业伦理与行为规范,呼唤一种与社会民众密切结合的'新型记者'的诞生,亦即葛兰西意义上的'有机知识分子'。延安时期中共发明创造了一整套培育'新型记者'的体系模式,新闻工作者经历了从无冕之王到人民公仆的艰难转变。'新型记者'的理论与实践在群众路线的逻辑中展现了新闻业的丰富意涵,有助于当代新闻从业者打破市场化、专业化新闻业的刻板想象,在一种更广阔的历史与政治格局中来重新理解新闻的社会角色以及新闻人的职业追求。

  • 标签: 新型记者 群众路线 职业规范 新闻改革
  • 简介:后金融危机时代各种外部历史条件变化给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将新闻传播学放置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40年的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分析主流知识界现代化方案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可以发现,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转型,特别是中国发展模式合法性的显著提升和西方社会政治境遇的转变,中国知识界从外部理想政治蓝图出发的转型方案遇到了明显困境。面对新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一轮调整,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面临着价值定位和理论框架的一系列结构性变化。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中国新闻传播学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 后金融危机时代
  • 简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媒体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一些公益类节目发挥着重要作用。《1038好人帮》节目是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的一档公益节目,先后获得了2017年度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地方广电社教栏目一等奖、省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栏目,并于2018年入围中央文明办的“中国好人榜”。节目已经播出了4年多时间,每年受益群众近千人,募得爱心善款高达千万多元。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交通广播 有效形式 公益 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