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北省甲型H3N2流感病毒HA基因进化分支分布及抗原位点变异特征。方法依据不同流行年度不同地区分布选取46株河北省H3N2毒株,MEGA建立HA基因进化树,BioEdit比对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在抗原决定簇及潜在糖基化位点变异情况,对2019—2020年流行3C.2a1b+T135K和3C.2a1b+T131K亚组同源建模,分析突变位点构象差异。结果河北省甲型H3N2流感病毒经历1和5簇(2010—2011),自2012年春季步入3C簇,3C-2012/13、3C.3和3C.3a分支在2013—2014年迭代流行,2014—2017年3C.3a分支均有覆盖,2015—2016流行年度的3C.2a1分化出2017—2020年优势流行株3C.2a1b+T131K和3C.2a1b+T135K。病毒HA蛋白抗原决定簇A、B、C、D和E均有氨基酸突变,突变类型包括稳定保留、多样突变和特征突变,通过建模分析比较3C.2a1b+T135K和3C.2a1b+T131K两个亚组HA蛋白抗原表位空间构象,50、128、131、135、138和193位点空间结构差异可能导致病毒抗原性变化。结论河北省甲型H3N2流感病毒持续变异,未来应关注3C.2a1b+T131K和3C.2a1b+T135K流行株的抗原变化。

  • 标签: 甲型H3N2流感病毒 血凝素 基因进化 突变位点 同源建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早期流产的绒毛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标记物检测及高危因素与载脂蛋白H(apolipoprotein H, Apoh)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早期流产的41例血液HBsAg阳性孕妇的绒毛组织和血液样本,应用荧光定量qRT-PCR方法测定绒毛组织中HBV DNA含量,并检测孕妇入院时血液HBV DNA及乙型肝炎标志物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绒毛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缺失蛋白1、HBsAg和Apoh的表达情况。结果41例血液HBsAg阳性孕妇的绒毛组织HBV DNA的阳性率为29.27%(12/41),显著低于孕妇血液中HBV DNA的阳性率(53.66%, 2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025, P=0.043);绒毛组织中,HBsAg和Apoh阳性率分别为17.07%(7/41)和19.51%(8/41);Apoh在绒毛组织HBsAg阳性组表达率71.4%(5/7),高于HBsAg阴性组(8.8%,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487,P=0.000),Apoh在绒毛组织HBsAg阳性组表达率71.4%(5/7),高于HBV DNA阳性组25%(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09,P=0.048)。结论血液HBsAg阳性孕妇早期流产绒毛组织可检测出HBV DNA和出现HBsAg表达;绒毛组织中Apoh表达在绒毛HBsAg阳性者高于绒毛HBV DNA阳性者。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绒毛膜绒毛 载脂蛋白H 生物学标记物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抗原Ag85作用于巨噬细胞后对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结核感染在霍奇金淋巴瘤进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Transwell嵌套法建立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株KM-H2与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模拟巨噬细胞)非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KM-H2细胞单独培养为KM-H2组,Ag85干预的KM-H2细胞为KM-H2+Ag85组,KM-H2细胞与THP-1细胞共培养为KM-H2+THP-1组,Ag85干预的KM-H2细胞与THP-1细胞共培养为KM-H2+THP-1+Ag85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KM-H2细胞的增殖情况,绘制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细胞p53、c-myc、bc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24、48 h后KM-H2+Ag85组细胞增殖能力均高于KM-H2组(均P=0.001),而培养24、48、72 h后KM-H2+THP-1组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KM-H2组(均P<0.05);培养48、72 h后KM-H2+THP-1+Ag85组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KM-H2组(均P<0.05),但与KM-H2+THP-1组相比,培养24、48 h后KM-H2+THP-1+Ag85组细胞增殖能力均增强,培养72h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M-H2+Ag85组细胞凋亡率[(0.92±0.80)%]低于KM-H2组[(6.02±1.63)%](P<0.001),KM-H2+THP-1组细胞凋亡率[(8.57±0.57)%]高于KM-H2组(P<0.05),而KM-H2+THP-1+Ag85组细胞凋亡率[(0.60±0.13)%]较KM-H2+THP-1组降低(P<0.001)。KM-H2+Ag85组细胞bcl-2、VEGFR3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KM-H2组(P值分别为0.018、0.017),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KM-H2组(P=0.016),两组间p53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M-H2+THP-1+Ag85组细胞p53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KM-H2+THP-1组(P=0.048),bcl-2、VEGFR3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KM-H2+THP-1组(P值分别为0.016、0.021)。KM-H2+Ag85组细胞bax蛋白表达较KM-H2组降低(P=0.019),bcl-2蛋白表达较KM-H2组增加(P=0.001);KM-H2+THP-1+Ag85组细胞bax蛋白表达较KM-H2+THP-1组降低(P=0.011),两组间bcl-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抗原Ag85可能通过影响巨噬细胞功能而抑制霍奇金淋巴瘤KM-H2细胞的凋亡,并增强其增殖活性。

  • 标签: 霍奇金病 结核 巨噬细胞 Ag85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中国大陆分离的A(H1N1)pdm09流感病毒的抗原和基因特性。方法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对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的2 958株A(H1N1)pdm09流感病毒进行抗原分析,对其中的279株A(H1N1)pdm09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并选取流行优势分支的代表株与免疫疫苗后的人血清进行抗原分析。结果检测的2 861株(97%,2 861/2 958)A(H1N1)pdm09流感病毒与疫苗株A/Michigan/45/2015抗原性类似,测序毒株的HA基因均属于6B.1分支,其中269株(96%,269/279)属于6B.1A分支,与疫苗株相比具有S74R、S164T、I295V氨基酸位点的共同变异,6B.1A分支中存在多个有共同氨基酸位点变异的小分支,并且具有S183P氨基酸位点变异的毒株占测序毒株的51%。用免疫疫苗后的人血清进行抗原分析的结果显示血清能抑制绝大部分的流行代表株。结论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中国大陆流行的A(H1N1)pdm09流感病毒与同期的疫苗株抗原性匹配,但HA基因存在多样性的特点。

  • 标签: A(H1N1)pdm09流感病毒 抗原性 基因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用于H7N9禽流感病毒诊断的血凝素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单克隆抗体。方法采用H7N9禽流感病毒血凝素特异性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细胞技术和间接ELISA法筛选、鉴定获得稳定分泌抗H7N9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SDS-PAGE、间接ELISA和斑点免疫印迹技术鉴定其亚型、效价、纯度等生物学特征。结果共获得2株单克隆抗体(7C8H8和8E9E2),其中7C8H8抗体亚类为IgG2a,腹水抗体效价>1∶512 000,且可以特异性结合H7N9禽流感病毒血凝素。8E9E2仅具有较低的H7N9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结合力。结论获得1株可分泌高效价、高特异性的抗H7N9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7C8H8。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血凝素 表位 特异性 单克隆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在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中分离的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及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利用血凝抑制试验,对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上海市分离的84株A(H1N1)pdm09亚型流感毒株进行了抗原性分析,并对其中65株病毒的H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上海市主要流行6B.1分支的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少数流行株属于6B.2分支。抗原性分析结果显示监测毒株中97.62%为疫苗株A/Michigan/45/2015鸡胚株的类似株;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6B.1分支毒株的HA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疫苗株A/Michigan/45/2015的同源性为97.1%~98.8%,与WHO推荐的2019-2020年度的疫苗株A/Brisbane/02/2018的同源性为97.5%~99.4%;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HA蛋白主要发生了15个位点改变,其中S91R、S181T及T202I位点变异分别涉及到Cb区、Sa区及Sb区3个抗原决定簇,提示病毒发生了抗原漂移。结论本监测年度上海市流行的绝大部分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与WHO推荐的疫苗组分匹配性良好,但HA基因与其编码的氨基酸持续变异,应继续病毒变异监测,为疫苗筛选提供有效的数据。

  • 标签: 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 血凝素 抗原性 基因特性
  • 简介:AbstractWe conducted environmental surveillance to detect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circulating at live poultry markets (LPMs) and poultry farms in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where near the China-Vietnam border. From November through April 2017-2018 and 2018-2019, we collected environmental samples from 14 LPMs, 4 poultry farms, and 5 households with backyard poultry in two counties of Guangxi and tested for avian influenza A, H5, H7, and H9 by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RT-PCR). In addition, we conducted four 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ire surveys among stall owners on biosecurity practices in LPMs of two study sites. Among 16,713 environmental specimens collected and tested, the median weekly positive rate for avian influenza A was 53.6% (range = 33.5% - 66.0%), including 25.2% for H9, 4.9% for H5, and 21.2% for other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A subtypes, whereas a total of two H7 positive samples were detected. Among the 189 LPM stalls investigated, most stall owners (73.0%) sold chickens and ducks. Therefore, continued surveillance of the avian influenza virus is necessary for detecting and responding to emerging trends in avian influenza virus epidemiology.

  • 标签: Avian influenza virus Environmental surveillance Live-poultry-marke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甘肃省发现的2例人感染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EAS-H1N1)的抗原性和基因特性,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甘肃省2021年2月以来发现的2例人感染EAS-H1N1进行抗原性和基因组对比分析,并使用Mega7.0等软件分析其基因组特征。结果2例人感染EAS-H1N1病例,均有相关环境暴露史,获得2株毒株:A/Gansu-Xifeng/1143/2021和A/Gansu-Xifeng/1194/2021。2株毒株的HA、NA基因均来自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与河北、天津的人感染EAS-H1N1病毒和山东的貂体内分离的EAS-H1N1病毒亲缘关系较近;2株毒株的HA受体结合位点均发生E190D、D225E突变,NA蛋白均未发生H274Y和N294S突变。结论甘肃省人感染EAS-H1N1病毒基因组发生了部分重要分子突变,可能导致其毒力增强,并具备潜在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加强EAS-H1N1基因特征研究分析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监测病毒变异突变并对疫情进行科学防控。

  • 标签: 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 抗原性 神经氨酸酶 基因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辽宁省2017—2019年抗原性发生改变的甲型H1N1流感毒株进行耐药性及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分析,了解其耐药性及抗原性变化情况,为流感的防控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75株甲型H1N1流感毒株进行抗原性分析,将低反应株进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抑制剂类药物耐药性检测及HA基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测到参考株的低反应株32株,经NA抑制剂类药物耐药性分析,10株毒株对NA抑制剂类药物奥司他韦敏感性降低。部分毒株HA蛋白中涉及抗原决定簇Sa和Ca1的多个位点发生突变。8株毒株糖基化位点与当年疫苗参考株存在差异。检出1株毒株位于220环的氨基酸位点发生R222K的突变,提示蛋白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能力改变。结论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对于病毒的致病性及传播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关注其发生改变的毒株,对流感病毒的及时防控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及指导作用。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病毒 耐药性分析 抗原性分析 HA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Rv0446c的抗原表位及其免疫原性,为结核病的免疫诊断技术及疫苗研发提供候选抗原及表位。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TE-predict和IEDB的T细胞表位预测软件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原Rv0446c进行T细胞表位预测,用ELISPOT实验检测表位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来自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和福州肺科医院的结核病患者(50例)、肺部疾病患者(39例)及健康志愿者(55例)中的免疫反应性。将60只6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成10组,每组6只,分别采用PBS、血蓝蛋白(KLH)、高剂量结核分枝杆菌抗原Ag85B(50 μg/只)、低剂量Ag85B(20 μg/只)、高计量P120、低剂量P120、高计量P121、低剂量P121、高剂量P123、低剂量P123(P120、P121、P123高剂量为100 μg/只、低剂量为50 μg/只)多肽对其皮下免疫,每只小鼠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4周,应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脾细胞产生的IFN-γ、IL-2、IL-4、IL-10细胞因子水平。结果预测的7条表位多肽中,ELISPOT试验筛选出4条阳性T细胞表位多肽P120、P121、P122、P123,在结核病患者中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0.0%、18.0%、6.0%、22.0%和96.8%、98.9%、100%、96.8%。与对照PBS组和KLH组比较,P120多肽能刺激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IFN-γ、IL-4、IL-10,P121多肽刺激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IFN-γ和IL-4(均P<0.05),P123多肽刺激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IFN-γ(均P<0.05)。P120、P121、P123多肽刺激小鼠产生的IL-2的水平高于PBS组低于Ag85B-L组和Ag85B-H组(均P<0.05),但与KL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v0446c蛋白及其T细胞表位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细胞免疫应答,可用于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技术研究和新型结核亚单位疫苗的构建。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Rv0446c 表位,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类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苷激酶1(TK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15-3和CA72-4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法分别测定了124例结直肠癌患者、52例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154例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10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TK1水平和血清CEA、CA19-9、CA15-3、CA72-4的水平。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K1和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TK1、CEA、CA19-9、CA15-3和CA72-4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TK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及年龄相关(均P<0.05),但与患者性别无关(P>0.05)。在结直肠癌、癌前病变、良性病变和健康者中,血清TK1水平依次降低。TK1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其生存期更短。多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5%、93.0%和93.1%。结论血清TK1有望成为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预测的独立标志物。TK1、CEA、CA19-9、CA15-3和CA72-4的联合检测具有结直肠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结直肠癌 结直肠息肉 胸苷激酶1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
  • 简介:Abstract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in vivo and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deuterium/hydrogen (2H/1H) exchange at the metabolic level upon exposure to heavy water (2H2O).Methods:The healthy female mice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s after day 0 when both mice received standard drinking water. The treated mouse was fed with 2H2O (80%, v/v) and the control mouse fed with standard drinking water (H2O) over next 13 days. Real-time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volatile metabolism emitted through breathing and the skin was performed on days 1, 2, 3, 10, 12, and 13. Animal experiment was approved by the Laboratory Animal Ethics Committee of Jinan University (approval No. 20161117163322) on October 29, 2021.Results:We observed a replacement of 1H by 2H in 52 mass spectral features (60 2H/1H isotopologue pairs) for the mouse fed with 2H2O, but not for the control mouse. These included pyruvic acid and lactic acid, lysine and methyl-lysine as well as short-chain fatty acids comprising acetic acid, propionic acid, butyric acid and valeric acid.Conclusion:Secondar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allows monitoring in vivo2H-incorporation of metabolites in a non-invasive and real-time setup and opens new opportunities to use 2H tracing to extend current metabolic studies, especially those with a focus on anaerobic glycolysis, lysine methylation and gut microbiome via monitoring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 标签: deuterium isotopes metabolomics non-invasive secondar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靶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对表达HBsAg的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HBsAg-CAR基因,通过慢病毒载体将其转导入T细胞(健康捐献者的血液中获取),制备HBsAg-CAR-T细胞。制备CD19-CAR-T细胞作为Mock组,未转导的T细胞为Untransduced组。上述三种效应细胞分别与肝癌细胞共同培养,检测三组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抗肿瘤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等)释放水平。建立免疫缺陷NPG小鼠PLC/PRF/5肝癌皮下成瘤模型,随机分组,尾静脉注射HBsAg-CAR-T细胞(实验组,n=5)或未转导的T细胞(对照组,n=5),注射后第15天测量肿瘤体积。结果体外培养过程中,HBsAg-CAR-T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及存活率,CAR的表达稳定。与表达HBsAg的肝癌细胞共培养后,HBsAg-CAR-T组释放的抗肿瘤细胞因子明显高于Mock组及Untransduce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sAg-CAR-T组对HBsAg表达阳性的肝癌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Mock组及Untransduce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NPG小鼠肿瘤体积为(250.8±62.8)mm3,低于对照组小鼠肿瘤体积(757.5±102.6)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CAR-T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杀伤HBsAg阳性肝癌细胞,并释放高水平的抗肿瘤细胞因子。

  • 标签: 癌,肝细胞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T淋巴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前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检测HEV抗体(HEV IgM/IgG)或HEV核酸(HEV RNA)。近年来,基于对HEV病毒体蛋白结构及免疫性的研究,发展了HEV抗原(HEV Ag)检测方法。本文就HEV Ag检测方法的建立、HEV Ag检测的意义及在HEV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 抗原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SEPT9基因甲基化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10月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和云南省新昆华医院收治的219例结直肠病变患者,包括病理诊断结直肠癌149例、结直肠息肉70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血浆SEPT9基因甲基化状态,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EA和CA724的水平。比较各组3项指标表达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项指标单独及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效果。结果结直肠癌组SEPT9基因甲基化阳性率(74.50%,111/149)高于结直肠息肉组(22.86%,16/70)和健康对照组(1.00%,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直肠癌组CEA阳性率(46.98%,70/149)高于结直肠息肉组(40.00%,28/70)和健康对照组(3.00%,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直肠癌组CA724阳性率(38.93%,58/149)高于结直肠息肉组(32.86%,23/70)和健康对照组(2.00%,2/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EPT9基因甲基化、CEA和CA724单独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3(95% CI 0.753~0.891)、0.788(95% CI 0.725~0.852)、0.689(95% CI 0.624~0.754)。SEPT9基因甲基化诊断结直肠癌的最佳临界Ct值为36.5,灵敏度为90.30%,阳性预测值为84.68%,均高于CEA和CA724;CEA诊断结直肠癌的最佳临界值为8.80 ng/ml,特异度(77.50%)和阴性预测值(78.48%)均高于SEPT9基因甲基化和CA724;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临界值取3项指标单项最佳临界值时的灵敏度(97.66%)、阳性预测值(93.98%)、阴性预测值(81.25%)、AUC(0.846,95% CI 0.749~0.944)均较单项指标高。结论血浆SEPT9基因甲基化、血清CEA和CA724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三者可以优势互补,提高诊断效率,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癌胚抗原 抗原,肿瘤相关,碳水化合物 DNA甲基化 糖类抗原724 SEPT9基因
  • 作者: 谭力文 王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1年第12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内科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 400014
  • 简介:摘要膜性肾病是一种免疫性肾小球疾病。自发现中性内肽酶是膜性肾病的足细胞抗原以来,M型磷脂酶A2受体和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等足细胞抗原的研究,对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诊治产生了重要影响。近期,Exostosin 1和Exostosin 2、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神经源性表皮生长因子样分子1、信号素3B和原钙黏蛋白7等新抗原的发现,成为膜性肾病精准诊治的潜在靶点。现就膜性肾病足细胞抗原特点、致病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标签:
  • 作者: 巩莹慧 金时 张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肿瘤研究与临床》 2021年第01期
  • 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哈尔滨 15008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肿瘤内科,深圳 518000
  • 简介:摘要肺癌目前全面进入免疫治疗新时代,但是单一的一种免疫疗法仍无法满足免疫微环境的复杂状况,不同免疫联合方案成为克服免疫耐药的有效手段。癌-睾丸抗原(CTA)是一种几乎只在恶性肿瘤中表达的特异性极高的肿瘤抗原,能够产生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是新型免疫治疗中很有希望的靶点。文章就CTA在肺癌中的表达、功能和免疫治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肿瘤 癌-睾丸抗原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与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结肠癌特异性抗原-2(CCSA-2)含量对结直肠癌(CRC)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CRC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病理标本中Vimentin表达,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CE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CCSA-2含量。所有患者均随访3~5年,分析其生存时间不超过3年的影响因素(性别、Vimentin表达、CEA水平等);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CCSA-2对CRC预后的判断价值。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Vimentin表达与肿瘤直径大小有关,Vimentin和血清CEA水平与病情复发或转移及3年死亡情况有关(P<0.05)。随访结果显示,3年生存率81.97%(100/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Vimentin表达阳性、CEA阳性、Vimentin及CEA双阳性是影响CRC患者生存时间不超过3年的危险因素[95%可信区间(CI):0.063~0.818、1.518~10.539、0.136~0.906、3.646~51.583,P<0.05]。22例3年内死亡的患者血清CCSA-2浓度显著高于生存者,ROC曲线显示,血清CCSA-2预测患者生存时间不超过3年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8,判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5%和87%。结论Vimentin表达、血清CEA水平均为CRC预后3年死亡的影响因素,联合血清CCSA-2含量的检测有助于判断CRC预后。

  • 标签: 波形蛋白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结肠癌特异性抗原-2 结直肠癌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