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烟碱受体(nAChRs)是乙酰胆碱在体内的主要受体之一,为兴奋型跨膜阳离子通道,在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中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也被证实与多种疾病相关,因此对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非常必要。已知烟碱受体蛋白的细胞内环在调控其细胞内代谢与下游信号转导方面起到主要作用,然而这段蛋白序列的结构和功能目前仍然不明确。针对烟碱受体细胞内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通过其互作蛋白及互作位点信息为进一步探讨烟碱受体细胞内环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以及临床靶向提供思路。

  • 标签: 烟碱受体 细胞内环 互作蛋白 功能位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根据配电网的运行实际,分析了配电网线损产生原因并进行了技术线损与管理线损分类。对变压器经济运行、配电网重构与网络结构优化、系统无功补偿等技术损措施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相应的损管理措施,为供电企业损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 标签: 配电网 经济运行 网络重构 无功补偿 降损措施
  • 简介:矿井通风阻力对于矿井通风效果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降低矿井通风阻力也是很多学者长时间以来都非常关注的。本文通过分析矿井通风阻力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摩擦阻力以及局部阻力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阻方法。

  • 标签: 矿井通风阻力 通风效果 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
  • 作者: 郑棒 刘琪 吕筠 余灿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 100191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北京 100191 帝国理工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英国伦敦 W6 8RP,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 100191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北京 100
  • 简介:摘要秩回归是一种用于维的多变量线性回归,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营养流行病学领域来提取膳食模式。但Stata软件作为主流的统计分析工具之一,目前尚无进行秩回归的程序。本文介绍了秩回归方法的基本思想、实现秩回归的基本原理,并开发和公开发布了功能全面的Stata程序(rrr),最后结合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数据进行示例分析。rrr程序的研发和公开,为该统计方法在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实用工具。

  • 标签: 降秩回归 流行病学 应用 软件实现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阶技术体系。方法通过广泛的文献分析,小组讨论后初步确定技术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0%、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5,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489(P<0.01),函询专家经验丰富。构建的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阶技术体系可靠性高。构建的技术体系包括7项维度和56项技术条目。结论构建的暴力阶技术体系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可靠性,为医院工作场所实时应对暴力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工作场所 暴力 技术 德尔菲法
  • 简介:摘要胆碱能抗炎通路是神经系统介导免疫反应的重要通路,其中,α7烟碱型乙酰胆碱能受体(α7nAChR)发挥关键作用。存在于免疫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上的非神经元性α7nAChR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进展和病理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α7nAChR与动脉粥样硬疾病的关系作一总结。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胆碱能抗炎通路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能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阶梯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采用抗生素阶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抗生素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肺通气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χ2=4.320,P<0.05)。观察组咳嗽、发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2.10±1.25)d、(2.19±1.24)d、(2.01±0.56)d,均短于对照组的(3.73±1.92)d、(3.68±1.70)d、(3.36±0.78)d(t=3.897、3.878、7.701,均P<0.05)。观察组抗生素治疗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分别为(2.89±1.06)d、(4.08±1.23)d,均短于对照组的(4.27±1.45)d、(5.76±1.69)d(t=4.208、4.402,均P<0.05)。观察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比值分别为(2.09±0.69)L、(58.94±15.67)%,均高于对照组的(1.43±0.57)L、(43.12±11.03)%(t=4.039、4.522,均P<0.05)。观察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分别为(5.84±2.09)mg/L、(20.05±2.76)ng/L、(2.18±0.78)ng/L,均低于对照组的(8.50±2.67)mg/L、(23.24±3.07)ng/L、(3.11±0.97)ng/L(t=4.297、4.232、4.092,均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8,P>0.05)。结论采用抗生素阶梯方案治疗重症肺炎,可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改善肺通气功能,抑制机体内炎性反应,不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抗菌药 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管理 肺炎 C反应蛋白质 降钙素原 肺通气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对符合肝移植标准的肝癌患者,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方案。然而,大部分患者就诊时肿瘤进展已超出移植标准,使得这部分患者难以从肝移植中获益。通过局部或全身治疗手段,对肝癌进行期治疗,减轻患者肿瘤负荷,使超出移植标准的患者经治疗后符合移植标准,让更多患者有希望接受肝移植治疗。目前,肝癌肝移植前期治疗已被广泛接受。在此,对肝癌肝移植前期治疗的指征、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终点及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 标签: 肝肿瘤 肝移植 降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接地电阻的几个关键性因素,介绍了减阻剂的机理和施工方法,并详细讨论了QS变电站岩石地质接地电阻的减阻方案。希望给其他工作人员有所参考。

  • 标签: 牵引变电所 岩石地质 降阻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AchR)在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小鼠神经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90只SPF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迷走神经电刺激组(sham+VNS组)、模型组(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组pMCAO组)、模型+迷走神经电刺激组(pMCAO+VNS组)、模型+α7nAchR激动剂组(pMCAO+P组)、模型+迷走神经电刺激+α7nAchR拮抗剂(pMCAO+VNS+A组)、模型+迷走神经电刺激+α7nAchR拮抗剂安慰剂组(pMCAO+VNS+AC组)。造模时监测各组小鼠生命体征变化,并于造模成功后7 d、14 d和21 d通过神经系统严重程度评分(neurologic severity score,NSS)和胶布撕脱实验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采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脑组织α7nAchR的表达及其神经细胞定位,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TNF-α和IL-6含量。采用Prism 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造模期间生理参数进行统计,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t检验比较蛋白质水平以及荧光强度。结果(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SS评分中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91,P>0.05),各组小鼠的组别主效应(F=46.68,P<0.05)与时间主效应(F=25.56,P<0.05)均显著。Tukey's检验结果显示,在第21天的NSS评分中,pMCAO+VNS组和pMCAO+P组小鼠的NSS评分均明显低于pMCAO组(P<0.05);pMCAO+P组与pMCAO+VNS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CAO+VNS+A组小鼠的NSS评分均高于pMCAO+VNS组(P<0.05),同时又明显低于pMCAO+VNS+AC组(P<0.05)。胶布撕脱实验中,小鼠的胶布接触时间和撕脱时间中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67,0.71,均P>0.05),各组小鼠的组别主效应(F=30.12,42.46,均P<0.05)与时间主效应(F=52.18,47.34,均P<0.05)均显著。Tukey's检验结果显示,在第21天的胶布撕脱实验中,pMCAO+VNS组小鼠的胶布接触时间和撕脱时间均明显短于pMCAO组(均P<0.05);pMCAO+P组与pMCAO+VNS组比较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免疫印迹实验表明,与pMCAO组(0.36±0.01)相比,pMCAO+VNS组和pMCAO+P组α7nAchR表达均增加[(0.83±0.03)、(0.67±0.02),t=13.53,16.08,均P<0.01],pMCAO+VNS+A组(0.37±0.01)较pMCAO+VNS组较显著降低(t=12.88,P<0.01)。免疫荧光结果也显示,与pMCAO组(3.75±0.19)相比,pMCAO+VNS组和pMCAO+P组小鼠脑组织α7nAchR蛋白表达均增加[(8.96±0.48)、(8.17±0.64),t=10.04,6.67,均P<0.05]。(3)ELISA结果表明,与pMCAO组比较,pMCAO+VNS组及pMCAO+P组小鼠血清和组织上清液中TNF-α水平和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于pMCAO组(t=23.28,15.30,12.26,11.08,均P<0.05)。pMCAO+VNS+A组小鼠血清和组织上清液中TNF-α水平以及血清和组织上清液中IL-6水平均高于pMCAO+VNS组(t=12.70,11.01,11.69,17.37;均P<0.05)和pMCAO+VNS+AC组(t=12.29,11.07,14.61,29.27;均P<0.05)。结论VNS能够减少pMACO小鼠脑组织炎症反应,改善神经运动评分,这一保护作用可能与VNS诱导的α7nAchR在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影区神经细胞中表达有关。

  • 标签: 迷走神经刺激 缺血性脑卒中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炎性因子 小鼠
  • 简介:摘要低压线损管理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所涉及的方面众多,同时低压线损也能够反映出低压电网结构以及经营管理的质量,为此分析低压线损的影响因素并且采取相关的损措施是本文所重点研究的对象。

  • 标签: 降损措施 低压配网 低压表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尿酸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的影响。方法搜集同一中心共138例患者入选该研究。高尿酸血症并急性脑梗死者入选92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46例,对照组46例,同时入选同期血尿酸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实验组口服别嘌醇3个月治疗高尿酸血症。对这些人群进行抽血化验,记录治疗前后血尿酸、血脂及hs-CRP,同时检测患者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并采用超声无创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进行血管内皮功能评估,治疗前后各组之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别嘌醇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血尿酸[(479.7±49.0) μmol/L vs. (381.2±76.7)μmol/L]、hs-CRP[(8.1±6.7) mg/L vs. (5.1±4.6) mg/L]、收缩压[(124.7±26.3) mmHg vs. (97.4±13.5) mmHg]明显降低(P<0.05),FMD[(7.6±3.5%) vs. (11.2±3.9%)]明显升高(P<0.05),FMD升高的程度与血尿酸降低的程度呈正相关(r=0.463, 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是FMD的独立影响因子(β=-0.229, P=0.035)。结论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尿酸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炎症状态,降低患者血压,进一步印证了高尿酸血症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别嘌醇 血尿酸 血流介导血管舒张 急性脑梗死 血压 炎症反应
  • 作者: 姚玉玺 齐宝云 董荣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神经内科,北京 10112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神经内科,北京 101121 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呼和浩特 01002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消化科,北京 101121
  • 简介:摘要黄元御脾升胃学说认为,脾胃为脏腑阴阳升降的枢纽、三焦气水方化的中枢。肝阳肾阳随脾升,脾升则水升化气;心火肺火随胃,胃则气化水。当脾胃升降失调,中焦气水方化失常,则发为胃痛,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脾阳不升,肝阳不升郁于中焦,脾虚肝郁,而致气滞胃痛;肾水不能化气上行,脾虚水寒,而致寒凝胃痛;胃阳不降,食滞中焦,心火不降,郁于中焦,心胃热盛,而致食积胃痛;肺气不降,郁滞中焦,血行乏力,气血郁滞,而致血郁胃痛。基于此辨证施治,可获佳效。

  • 标签: 脾胃病 胃痛 黄元御 脾升胃降 中医理论 经验心得 医案
  • 简介:摘要探讨晚期肝癌免疫与靶向期转化治疗的几个要点问题,晚期肝癌转化或期治疗的定义,转化或期后是否需要手术以及手术指征,手术后主要观察指标(终点),术后药物治疗方案。为晚期肝癌免疫与靶向期转化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在早期痛风患者尿酸治疗疗效定量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32例早期足部痛风患者尿酸治疗前、后的能谱CT图像,采用物质分离技术获取尿酸(钙)基物质图,两名医师双盲法分别测量治疗前、后第一跖趾关节周围的尿酸盐沉积浓度。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浓度与尿酸盐沉积浓度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治疗后血尿酸浓度下降值与尿酸盐沉积浓度下降值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能谱CT所测关节周围尿酸盐沉积平均浓度为(1 178.78±11.63)mg/L,血尿酸平均浓度为(421.59±115.27)μmol/L。治疗后能谱CT尿酸盐沉积平均浓度为(1 162.55±9.50)mg/L;血尿酸平均浓度为(309.41±87.59)μmol/L。治疗后血尿酸浓度与能谱CT所测第一跖趾关节周围尿酸盐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P<0.01);治疗前、后血尿酸浓度差与能谱CT尿酸盐浓度差有相关性(r=0.53,P<0.01)。结论能谱CT成像能够通过测定第一跖趾关节周围尿酸盐沉积浓度在治疗前后的改变,对早期痛风尿酸治疗的疗效进行定量评价,为临床的治疗与监测提供依据。

  • 标签: 关节炎,痛风性 能谱CT 降尿酸治疗 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前支(LAD)长支起自右冠状窦(RCS)/右冠状动脉(RCA)的双前支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79 617例患者中LAD长支起自RCS/RCA的双前支变异的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9~87(59.0±15.2)岁。根据LAD长支走行方式将患者分为肺动脉前型12例(pre-LAD组)和肺动脉下型13例(sub-LAD组)。另纳入30例CCTA检查无冠状动脉变异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6(59.6±11.6)岁。观察指标:(1)测量和比较LAD短支及LAD长支全程长度、起始段管径的差异;比较pre-LAD组、sub-LAD组、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LAD长度(全程、前室间沟前段)、管径(起始段、中段、远段)的差异。(2)比较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LAD长支起源、对角支、间隔支及右圆锥支的差异。(3)评估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冠状动脉各分支有无斑块以及管腔有无狭窄,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整体斑块发生率的差异,以及pre-LAD长支与sub-LAD长支、LAD长支与LAD短支斑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LAD长支起自RCS/RCA变异的发生率为0.31‰(25/79 617),其中0.20‰(16/79 617)起自RCS、0.11‰(9/79 617)起自距RCA开口10 mm范围内的RCA近段。(1)LAD长支、LAD短支的全程长度分别为(137.5±23.4)mm和(47.6±1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1,P<0.001);二者起始段管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全程长度[(149.0±17.6)mm]大于sub-LAD组[(129.2±21.2)mm];pre-LAD组长支进入前室间沟前段长度[(90.8±15.7)mm]依次大于sub-LAD组[(48.1±8.4)mm]和对照组[(21.6±5.2)mm];对照组LAD起始段管径依次大于pre-LAD组和sub-LAD组;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支中段管径均大于sub-LAD组;对照组LAD及sub-LAD组长支远段管径均大于pre-L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支由近段至远段管径均逐渐缩小;但sub-LAD组长支远段管径较中段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4)。(2)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LAD长支起源位置及对角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条pre-LAD长支(3/12)和11条sub-LAD长支(11/13)可见间隔支发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re-LAD组中右圆锥支均起自LAD长支,sub-LAD组中右圆锥支均起自RCA近段或R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的整体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12与8/13,2组患者的LAD长支的斑块发生率为2/12与0/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25条LAD长支中有2条存在斑块(8%,2/25),25条LAD短支中有12条存在斑块(48%,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P=0.002)。结论LAD长支起自RCS/RCA的双前支变异,与正常LAD解剖差异很大。全面评估双前支变异中LAD长支及LAD短支的起源、走行、分支、重要解剖关系及管腔情况,对于相关心血管症状的解释及手术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冠状血管 左前降支 CT血管成像 解剖变异 容积再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睫状体破坏性手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近绝对期和绝对期难治性青光眼105例(106只眼),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实施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54例(55只眼)为UCP组,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31例(31只眼)为光凝组,睫状体冷冻术20例(20只眼)为冷冻组。术后随访3个月,三组进行效果比较。结果UCP组术后1 d、1周、1及3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28.69±10.08)mmHg、(22.45±7.33)mmHg、(20.34±5.03)mmHg及(19.31±4.67)mmHg(1 mmHg=0.133 kPa);光凝组为:(27.63±9.05)mmHg、(23.76±8.92)mmHg、(20.81±5.02)及(19.97±4.90)mmHg;冷冻组为:(22.60±7.30)mmHg、(21.30±8.03)mmHg、(22.20±7.05)及(22.85±6.39)mmHg;3组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3组间各时间点的眼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疼痛等级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3组间术后疼痛等级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者UCP组26只眼(47.27%),光凝组22只眼(70.97%),冷冻组17只眼(85.00%)。术后3个月UCP组视力提高者4只眼,光凝组及冷冻组无视力提高者。结论三种方法均可以达到降低眼压、减轻眼部疼痛的效果;在术后的早期,UCP对眼痛的缓解效果最明显,且并发症最少。

  • 标签: 青光眼 睫状体 光凝固术 眼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