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DNA是一种含有遗传信息的重要生物分子。现代铀矿开采、放射医疗以及核电站等行业环境中存在电离辐射,人体防护不当会引起多种类型的DNA损伤,导致基因组拼接不稳定,引发与癌症和衰老等相关的多种生物学疾病。DNA辐射损伤检测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研究人员对生物辐射损伤的程度进行评估,对核辐射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综述了国内外DNA辐射损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相关检测方法的原理、功能及优缺点,并对其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 标签: 辐射,电离 DNA损伤 检测方法
  • 简介:摘要当今电离辐射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探索有效的防护策略是放射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及时使用辐射防护剂是减少电离辐射对机体正常组织损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大量基于清除自由基、增强DNA损伤修复、诱导辐照组织缺氧及旁效应阻滞等机制的新型辐射防护剂逐渐被开发。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的多种辐射防护剂及其潜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探索新型电离辐射医学防护制剂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电离辐射 医学防护 自由基 DNA氧化损伤
  • 简介:摘要核与辐射事故发生时,快速评估人体吸收的辐射剂量对于伤员的分类和救治极为重要。为制定有效的辐射损伤救治方案和研发抗辐射新药,辐射损伤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通过辐射损伤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评估辐射吸收剂量或抗辐射药物的有效性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围绕近年来用于评估辐射吸收剂量和抗辐射药物有效性的生物标志物展开综述。

  • 标签: 辐射损伤 辐射防护剂 辐射剂量 生物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对照射后小鼠尿液的趋向性及与照射剂量和时间的关系。方法按照区组随机法将168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对照组为未照射的小鼠;照射组为使用137Cs γ射线进行全身照射后的小鼠,剂量率为0.84 Gy/min。(1)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的爬行实验:将小鼠分为7.5 Gy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照射后0、2、4、8、12、24、48、72 h收集尿液;(2)不同剂量照射后的爬行实验:将小鼠分为2、4、6 Gy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照射后24 h收集尿液。(3)时间与剂量之间的正交实验:将小鼠分为2、4、6 Gy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照射后4、8、24 h收集尿液。(4)风扇实验和加热实验:将小鼠分为7.5 Gy照射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照射后24 h收集尿液,分别将尿液用风扇吹风和加热后进行爬行实验。线虫培养至L3幼虫期,将其分别和每组小鼠的尿液滴至培养皿的不同区域,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每个区域中线虫的百分数。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1)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的爬行实验:7.5 Gy照射后8 h时线虫开始出现聚集,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在照射后8、12、24、48、72 h时线虫的百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3~67.518,均P<0.01)。(2)不同剂量照射后的爬行实验:与对照组相比,2、4、6 Gy照射组区域线虫的百分数均增加[(29.33±5.79)%对(69.58±7.00)%、(11.58± 3.60)%对(84.42±5.55)%、(9.08±2.19)%对(88.58±3.4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55、30.320、51.463,均P<0.001)。(3)时间与剂量之间的正交实验:在照射后8、24 h,2、4、6 Gy照射组小鼠尿液的线虫百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28~133.349,均P<0.001)。(4)风扇实验和加热实验:风扇实验结果显示,照射组和对照组的线虫百分数均增多,但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0,P>0.05);加热实验结果显示,小鼠尿液加热前后整体重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0±0.028) g对(1.051±0.026) g,t=11.814,P<0.001],照射组和对照组的线虫百分数均增多,但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5,P>0.05)。结论线虫对照射后小鼠尿液中挥发性代谢物具有趋向性,且可辨别低剂量照射。

  • 标签: 秀丽新小杆线虫 辐射损伤 尿液趋向性 挥发性代谢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7 Gy γ射线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5只C57BL/6小鼠按照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照射组、西格列汀+照射组,每组5只。照射组和西格列汀+照射组小鼠接受7 Gy 137Cs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者于照射后2 h开始灌胃西格列汀,给药剂量为10 mg/kg,连续给药7 d;对照组和照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照射后第30天取外周血进行血象测定,颈椎脱位处死小鼠后取骨髓细胞测定有核细胞数、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祖细胞(HPC)数量及其活性氧水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照射组小鼠的骨髓有核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水平均明显减少、下降(t=3.476~12.200,均P<0.05);HSC和HPC的数量及百分比均明显减少、降低(t=3.174~5.287,均P<0.05);HSC中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1980.6±309.3对3994.5±1119.0,t=3.904,P<0.05),骨髓细胞CFU-GM显著减少(66.2±5.3对30.8±3.9,t=13.240,P<0.05)。与照射组相比,西格列汀+照射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8.0±1.0)×106个对(11.0±0.4)×106个,t=4.593 ,P<0.05]、白细胞数量[(3.0±0.2)×109个/L对(3.9±0.3)×109个/L,t=7.020 ,P<0.05]均增多;HPC数量[(33 724.4±10 594.9)个对(101 637.6±17 240.5)个,t=5.951,P<0.05]及百分比[(5.6±1.0)%对(11.5±3.0)%,t=4.163,P<0.05]均上升,HSC中活性氧水平降低(3994.5±1119.0对2415.7±122.9,t=2.375,P<0.05),骨髓细胞CFU-GM增加(30.8±3.9对38.2±4.4,t=2.964,P<0.05)。结论西格列汀对7 Gy γ射线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标签: 辐射损伤 西格列汀 造血系统 外周血 骨髓细胞 活性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大鼠全胸照射(WTI)后早期血浆代谢特征的变化,为寻找非均匀局部照射辐射损伤生物标志物以及揭示辐射损伤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Wistar大鼠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健康对照组和WTI照射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考察大鼠WTI后第2、3、5天血浆代谢物水平的动态变化,筛选出辐射损伤特征差异代谢物,并对其涉及的代谢通路进行探讨。结果主成分分析(PCA)显示健康对照组和WTI照射组的代谢差异随照后时间的延长愈加明显。与健康对照组相比,WTI后3~5 d,丙氨酸、棕榈酸、硬脂酸、乳酸、葡萄糖等代谢物在血浆中显著性上升(F=13.51、5.20、9.87、10.59、7.05,P<0.05),蛋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富马酸、苹果酸、α-酮戊二酸、磷酸、赖氨酸等显著性下降(F=15.68、5.63、3.78、12.83、2.88、8.93、4.68、6.43,P<0.05)。结论WTI照射可引起血浆代谢轮廓改变,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三羧酸(TCA)循环、脂类代谢等代谢途径。

  • 标签: 电离辐射 代谢组学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辐射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黄杞叶提取物对一次性全身4 Gy 137Cs γ射线照射导致的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1)体外实验。采用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体外清除实验检测黄杞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2)体内实验。①存活实验。将4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C57BL/6小鼠按照区组随机法平均分为4组:照射组、照射+黄杞叶提取物低剂量(20 mg/kg)组、照射+黄杞叶提取物中剂量(40 mg/kg)组、照射+黄杞叶提取物高剂量(80 mg/kg)组,4组均进行全身一次性7.2 Gy(致死剂量)137Cs γ射线照射,记录照射后30 d小鼠的存活情况。②造血系统辐射损伤防护实验。将6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按照区组随机法平均分为6组:对照组、照射组、黄杞叶提取物高剂量组(80 mg/kg)、照射+黄杞叶提取物低剂量(20 mg/kg)组、照射+黄杞叶提取物中剂量(40 mg/kg)组、照射+黄杞叶提取物高剂量(80 mg/kg)组,其中对照组和黄杞叶提取物高剂量组不照射,其余4组均进行一次性全身4 Gy 137Cs γ射线照射。照射后第7天处死小鼠,取外周血进行血常规检测,取单侧股骨骨髓细胞进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取另一侧股骨骨髓细胞进行骨髓DNA含量检测,取胸腺和脾脏计算脏器指数,取肝脏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体内实验中各组小鼠均于照射前7 d和照射后6 d连续灌胃给药,其中对照组和照射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其余各组给予相应剂量的黄杞叶提取物。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存活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1)在体外实验中,当浓度分别为100 μg/ml和200 μg/ml时,与Trolox相比,黄杞叶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更高(89.83%对69.37%,90.94%对68.53%);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也更高(94.81%对71.35%,94.46%对71.9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58~33.26,均P<0.001)。(2)在体内实验中,与照射组相比,照射+黄杞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小鼠30 d存活率均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均P<0.05),存活天数亦均明显增加[(19.40±7.70)d对(12.50±3.59)d、(20.20±8.48)d对(12.50±3.59)d、(20.90±7.96)d对(12.50±3.59)d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2.79、3.04,均P<0.05);照射+黄杞叶提取物高剂量组小鼠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明显升高[(2.13±0.43)mg/g对(1.67±0.20)mg/g、(1.87±0.39)mg/g对(1.39±0.31)mg/g]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3.03,均P<0.05);照射+黄杞叶中剂量组小鼠红细胞数量增加最为明显[(10.12± 1.71)×1012/L对(8.26±0.87)×1012/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5);照射+黄杞叶提取物高剂量组小鼠白细胞、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加[(1.76±0.45)×109/L对(1.17±0.23)×109/L、(9.59±0.85)×1012/L对(8.26±0.87)×1012/L],血红蛋白含量亦明显升高[(144.40±14.61)g/L对(126.20±13.16)g/L]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62、3.23、2.93,均P<0.05);此外,照射+黄杞叶提取物高剂量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量、骨髓DNA含量和肝脏还原型GSH含量均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3.93、3.07,均P<0.05)。结论黄杞叶提取物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 标签: 辐射防护 造血系统 抗氧化药(中药) 黄杞叶提取物
  • 简介:摘要急性辐射综合征(ARS)是辐射暴露后引发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包括造血系统和肠道损伤。目前应用细胞因子修复造血和恢复肠黏膜完整性是临床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造血相关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血小板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2(IL-12);肠黏膜修复相关的细胞因子有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细胞因子的应用虽可改善ARS的生存率,但治疗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究其原因为细胞因子在体内易被酶解失活,半衰期短且毒性大。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各种递送系统如纳米粒、凝胶、微球等用于细胞因子的递送以增强其体内稳定性、延长半衰期并降低系统毒性。综述了近年来在ARS治疗方面细胞因子发挥的功能、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因子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急性辐射综合征 细胞因子 递送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斑马鱼观察中药复方四物汤对辐射损伤血液系统的干预作用,明确斑马鱼是否可应用于中药对血液系统调控的研究。方法72只体重在0.14~0.20 g的4月龄成年雄性斑马鱼(Danio rerio)用于全部实验,首先取36只斑马鱼用于照射后血液发育动力学的变化观察,另外36只斑马鱼用于四物汤对照射后血液系统的干预作用研究。采用60Co γ射线照射,辐射剂量20 Gy,吸收剂量率97.33 cGy/min。在照射后血液发育动力学观察中,9只未照射作为0 d对照,余27只斑马鱼分别于照射后第7、14和30天麻醉,收集外周血细胞和肾髓中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绝对数量。依据照射后外周血和肾髓中细胞的动态变化情况判断血液发育动力学特征,藉此实施四物汤的药效观察。四物汤对照射损伤干预实验周期7 d,36只斑马鱼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未照射组、单纯照射组、药物2 000组和药物5 000组,每组9只。两个药物组的斑马鱼按上述条件20 Gy照射后第2天分别置于稀释了2 000倍和5 000倍的四物汤水中饲养,第7天收集各组斑马鱼的外周血和肾髓中细胞,比较判断四物汤对斑马鱼辐射损伤血液系统的干预作用。结果照射后斑马鱼血液发育动态变化明显,血液系统消融作用在第7天最明显,与未照射比较,斑马鱼的外周血细胞和肾髓总细胞数量分别下降26%和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35,28.987,P<0.05),肾髓中髓系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数分别下降46%、79%和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457、66.900、9.872,P<0.05),前体细胞下降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第14天肾髓中各种细胞数均呈现上升,第30天恢复至照射前水平以上。斑马鱼照射后第2天开始连续6 d给予四物汤,药物5 000组与单纯照射组比较,肾髓细胞总数、髓系单核细胞、前体细胞和红细胞分别增加了57%、125%、81%和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28、21.594、15.473、4.594,P<0.05),淋巴细胞增加了59%,而外周血红细胞数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2 000组各参数均与单纯照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照射后斑马鱼血液系统发育呈现明显的先抑后扬的动态变化,一定浓度的四物汤对斑马鱼造血系统照射损伤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可为中药血液系统调控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斑马鱼 四物汤 血液系统 照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禁食对137Cs γ射线照射诱导小鼠肠道辐射损伤的干预作用,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探究小鼠粪便代谢物的变化。方法将小鼠分为健康对照组、γ射线照射(全身9 Gy或腹部15 Gy)组、禁食(24、48、72 h)+照射(全身9 Gy或腹部15 Gy)组。照射后,计算小鼠的生存率、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非靶代谢实验测序分为4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禁食24 h组、腹部局部照射15 Gy组、禁食24 h组+腹部局部照射15 Gy组、每组6只。于照后3.5 d收集各组小鼠的粪便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9 Gy 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照射前禁食48和24 h,受照后的中位生存期提高了1和4 d;15 Gy腹部受照小鼠照射前禁食48和24 h的小鼠的存活率分别为16.67%和25%,照射前禁食24 h能够提高受照后3.5 d小鼠的体重(t=2.338,P=0.042)和脾脏指数(t=2.289, P=0.045)。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禁食24 h和未禁食的受腹部局部照射小鼠粪便样本中有30个差异表达代谢物;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存在着不平衡状态。结论照射前禁食可以提高肠道辐射损伤小鼠的生存率,改变其肠道代谢产物,提示照射前禁食或短期内饮食营养变化参与调节肠道辐射损。

  • 标签: 禁食 辐射损伤 代谢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N-草酰基-D-苯丙氨酸(NOFD)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18只6 ~ 8周龄的健康C57BL/6J雄性小鼠按区组随机法分为3组:对照组、4 Gy γ射线全身照射组(简称照射组)和4 Gy γ射线全身照射+ 5 mg/kg NOFD组(简称照射给药组),每组6只。照射给药组于照射前2、16 h及照射后3 d分别腹腔给予5 mg/kg NOFD,对照组和照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时间和次数与照射给药组相同。采用血细胞计数仪分析各组小鼠外周血血细胞数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B细胞、T细胞、髓系细胞的百分比,骨髓细胞中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祖细胞(HPC)的数量及百分比,骨髓细胞中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和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采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实验和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实验检测骨髓细胞的增殖能力。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结果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小鼠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加[(9.05±0.16)×109个/mL对(9.57±0.15)×109个/mL],T细胞的百分比升高[(11.54±0.20)%对(15.31±1.88)%],髓系细胞的百分比降低[(32.67±2.87)%对(24.90±2.19)%],HSC的数量增加[(2.24±0.54)×103个/股骨对(6.77±1.67)×103个/股骨],同时HSC和HPC在骨髓细胞中的百分比[(0.09±0.02)%对(0.59± 0.13)%;(0.62±0.14)%对(1.82±0.43)%]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98~3.633,均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小鼠的骨髓有核细胞(BMNC)和HPC中线粒体ROS自由基(MitoSOX)的平均荧光强度(MFI)明显降低[(6.66±0.56)×103对(3.19±0.25)×103;(2.51±0.46)×103对(1.20±0.35)×10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50、2.282,均P<0.05);同时照射给药组小鼠BMNC、HPC和HSC中γ-H2AX的MFI明显降低[(10.25± 0.77)×103对(7.22±0.15)×103;(18.37±2.52)×103对(12.44±0.34)×103;(26.05±2.64)×103对(17.16± 1.20)×10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56、2.577、3.070,均P<0.05)。集落形成单位实验结果显示,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CFU-GM(12.33±1.48对24.00±3.92)和CFU-S(6.00±1.07对10.83±1.01)明显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8、3.288,均P<0.05)。结论NOFD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辐射损伤 造血系统 活性氧 辐射防护剂 N-草酰基-D-苯丙氨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芳香烃受体抑制剂StemRegenin 1(SR1)对全身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将15只健康C57BL/6J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4 Gy照射组(简称照射组)和4 Gy照射+SR1组(简称照射给药组),每组5只。照射给药组在照射前5 d至照射后5 d连续灌胃给予SR1(50 mg/kg),4 Gy γ射线全身照射后第9天处死小鼠,取外周血和单侧股骨细胞,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骨髓有核细胞(BMNC)等计数;采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实验检测骨髓细胞增殖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MNC和造血干细胞(HSC)中的活性氧(ROS)水平、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水平和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百分比。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结果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小鼠外周血中WBC[(3.060±0.650)×109个/mL对(4.680±1.134)×109个/mL,t=2.770,P<0.05]和BMNC[(28.375±6.811)×109个/mL对(49.125±12.532)×109个/mL,t=3.231,P<0.05)]数量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给药组RBC数量明显减少(t=4.301,P<0.05)。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CFU-GM明显升高(3.4±1.7对13.6±6.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3,P<0.05);照射给药组小鼠的BMNC和HSC中ROS水平明显降低(t=3.962、2.530,均P<0.05),同时BMNC和HSC中NOX4水平亦明显降低(t=2.310、2.848,均P<0.05);照射给药组小鼠CD3+ 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8.512±3.716)%对(16.140±1.969)%,t=4.056,P<0.05],B220+ B细胞百分比亦明显升高[(0.608±0.267)%对(7.240±2.828)%,t=4.027,P<0.05]。结论芳香烃受体抑制剂SR1对全身照射造成的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辐射损伤 造血系统 辐射防护剂 芳香烃受体 StemRegenin 1
  • 作者: 程远航 陈津 吴卫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22
  • 出处:《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 2020年第05期
  • 机构:350025 福州,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泌尿外科;431700 天门,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350025 福州,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福建省干细胞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0025 福州,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泌尿外科
  • 简介:摘要目前电离辐射在X射线成像、放射治疗和核电等领域应用广泛,但辐射也会对正常组织产生严重的损伤。目前虽有部分药物可用于损伤的治疗,但效果欠佳。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迁移到病变部位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能力,在多种不同种类电离辐射损伤的治疗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MSC外泌体具有和MSC相似的功能,例如修复组织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系统等,因此可以替代MSC用来治疗电离辐射损伤。本文将从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MSC和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其在电离辐射损伤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电离辐射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确定东南景天提取物(SafE)缓解人小肠上皮细胞HIEC-6辐射损伤的机制。方法将HIEC-6细胞分为对照组(Con)、照射组(IR)、单独提取物组(SafE)、提取物照射组(SafE+IR)。SafE组使用0.02 g/ml(W/V)SafE处理24 h后,给予2、4、6 Gy γ射线照射,照后24 h检测细胞活力(CCK-8法)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4 Gy照后24 h取样进行转录组分析,检测细胞内E3泛素连接酶PRKN表达水平,使用荧光染料观察内质网,并统计内质网厚度。结果与IR组相比,SafE+IR组照射后细胞活力值显著增加(t=2.94~10.40,P<0.05);与对照组相比,SafE+IR组照射后胞内ROS水平显著降低(t=-13.29~-4.53, P<0.05)。初步筛选出SafE靶基因为PRKN;SafE可维持照射后PRKN转录水平和内质网厚度,I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3.27,P<0.05);SafE组与SafE+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fE可有效维持内质网厚度,减少细胞辐射损伤,其靶基因PRKN受电离辐射调控。

  • 标签: 东南景天提取物 电离辐射损伤 PRKN 内质网 活性氧
  • 简介:摘要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技术成熟、效果显著,是DTC患者术后综合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造成的唾液腺辐射损伤(口干、腮腺肿痛、味觉改变等)会对DTC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各种唾液腺辐射损伤防护剂层出不穷,但其确切疗效较为局限,且治疗方案尚未规范统一。笔者就DTC患者术后行131I治疗对唾液腺的辐射损伤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涎腺炎 分化型甲状腺癌 碘放射性同位素 辐射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线局域网络(WIFI)辐射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实验组、对照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钳夹法复制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将实验组大鼠放置于路由器附近,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置于法拉第笼内,不给予电磁波照射,并将笼子用锡纸保护,防止其他电磁辐射干扰。术后4、8、12周行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坐骨神经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进行检测。同时在光镜下观察坐骨神经病理变化。应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4、8、12周实验组SFI分别为-89.725±0.613、-80.432±0.733、-78.654±0.695,对照组分别为-88.652±0.541、-79.313±0.782、-77.293±0.7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15、3.478、4.375,P>0.05),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实验组坐骨神经中BDNF、NGF、GAP-43的表达分别为0.703±0.051、0.422±0.042、0.323±0.032,对照组分别为0.654±0.032、0.408±0.035、0.305±0.0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732、3.538、3.825,P>0.05)。结论WIFI辐射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无线局域网络辐射 坐骨神经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生长相关蛋白-4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带组织移植对大鼠辐射诱导的学习记忆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全脑X射线照射,剂量20 Gy)、治疗组(全脑X射线照射,剂量20 Gy+脐带组织移植)。观察大鼠体质量变化,并于照射后第14天、第28天利用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情况,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状态;Western blot检测海马NF-κB通路相关蛋白及IL-6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1)水迷宫实验中第28天治疗组逃避潜伏期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低于模型组[对照组:(11.77±3.02)s,模型组:(23.75±3.27)s,治疗组:(18.49±2.32)s;t=3.940,-2.943,均P<0.05)];第28天大鼠在穿越平台次数上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高于模型组[对照组:(7.20±0.84)次,模型组:(3.60±1.14)次,治疗组:(5.00±1.00)次;t=-3.773,2.064,均P<0.05)]。(2)HE染色发现对照组大鼠神经元排列整齐,胞浆透明;模型组大鼠部分神经元排列紊乱,胞体收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治疗组大鼠神经元变性坏死和缺失的数量较模型组减轻。(3)第14天TLR4的相对表达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低于模型组[对照组:(0.69±0.03),模型组:(1.06±0.11),治疗组:(0.90±0.04);t=7.275,-2.368,均P<0.05)]、NF-κB P65的相对表达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低于模型组[对照组:(1.67±0.12),模型组:(2.08±0.06),治疗组:(1.93±0.08);t=3.236,-2.684,均P<0.05)]。治疗组IL-6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低于模型组[对照组:(0.77±0.08),模型组:(1.12±0.07),治疗组:(0.95±0.06);t=3.274,-3.495,均P<0.05)];治疗组BCL-2/Bax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高于模型组[对照组:(1.40±0.52),模型组:(0.48±0.06),治疗组:(0.72±0.03);t=-2.263,6.350,均P<0.05)];第28天IL-6、BCL-2/Bax蛋白的表达趋势与第14天相同。结论脐带组织移植可以改善由放疗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这可能与抑制放疗引起的炎症相关。

  • 标签: 脐带组织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放疗 炎症 学习与记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技术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肾脏损伤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肾脏穿刺活检并经病理证实的HSPN患儿50例作为HSPN组,抽取同期尿检正常的初发过敏性紫癜(HSP)患儿25例作为HSP组,另招募2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并将HSPN组患儿按24 h尿蛋白量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3个亚组。用声触诊弹性成像技术定量分析各组研究对象的肾皮质剪切波速度(SWV)值,并比较各组间SWV的差异。结果HSPN组、HSP组、对照组的肾皮质SWV值分别为(2.68±0.16)、(2.36±0.07)、(2.53±0.07)m/s; HSPN组与HSP、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组、中度组、重度组SWV值分别为(2.71±0.15)、(2.72±0.07)、(2.71±0.11)m/s,HSPN组3个亚组间SWV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技术可用于早期评估HSPN患儿的肾皮质弹性改变,但对HSP及不同尿蛋白水平的HSPN患儿的肾弹性的评估价值有限。

  • 标签: 紫癜 肾炎 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技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与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Beagle犬局部放射性心脏损伤(RIHD)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4只1岁龄健康雄性Beagle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照射后3、6和12个月组,每组各6只;其中各照射组左心室前壁行单次20 Gy调强放疗。对全部犬行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和CMR检查,计算18F-FDG摄取增高区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及面积。全部检查结束后1周处死实验犬,取心脏进行Masson染色及电子显微镜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对照组心肌18F-FDG几乎不摄取,照射后3个月即可见犬心肌18F-FDG摄取增加,照射后3、6和12个月组的心肌SUVmean分别为5.90±1.31、4.66±2.21和3.21±0.82,与对照组(1.13±0.2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1,P<0.05);照射组18F-FDG摄取增高面积随着照射后时间延长逐渐下降(F=195.74,P<0.01)。CMR示照射后6和12个月组的心肌灌注降低、进行性纤维化加重;与对照组相比,照射后6和12个月组的舒张末期容积(EDV)和收缩末期容积(ESV)增加(F=15.479和16.908,均P<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F=63.715,P<0.01)。Masson染色发现照射后心肌纤维化进行性加重;电子显微镜检查示照射后心肌线粒体变性肿胀,线粒体数量进行性减少。结论照射后局部心肌18F-FDG摄取增高对于RIHD的危险性有预测价值,18F-FDG PET/CT显像能早于CMR发现RIHD。

  • 标签: 心脏 辐射损伤,实验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