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独特亚型的B细胞淋巴瘤,以淋巴结起病常见,可累及胃肠道、脾脏、骨髓,临床病程多呈侵袭性,预后较差,因此合适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对MCL的诊疗进行了深入报道,提供了更多临床治疗干预的选择。

  • 标签: 淋巴瘤,膜细胞 治疗结果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带囊气管导管和无囊气管导管在足月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于全身麻醉下行先天性肠闭锁手术的新生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带囊组(C组)和无囊组(U组),每组30例。C组术中使用带囊气管导管,U组使用无囊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儿换管率及术后气道情况[拔管脱氧后5 min内低氧血症(SpO2<95%)、喉痉挛、术后喘鸣的发生率],术后1周随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U组患儿换管率(26.7%比3.3%)、拔管脱氧后5 min内低氧血症(10.0%比0)、喉痉挛(10.0%比0)、吸入性肺炎发生率(10.0%比0)大于C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喘鸣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足月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手术中,使用带囊气管导管优于无囊气管导管,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新生儿 气管导管 麻醉,全身 先天性肠闭锁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腕关节镜辅助下针法在手舟骨新鲜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0月—2018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腕关节镜治疗的12例手舟骨新鲜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0~5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 h~2周。患者均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针定位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固定。CT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定腕关节屈、伸、尺偏、桡偏角度及握力强度,根据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本组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切口长度3.0~4.0 mm,术中出血5~10 mL,手术时间50~90 min。骨折复位良好,螺钉偏离手舟骨中轴线≤1 mm 2例,<1~≤1.5 mm 6例,<1.5~≤2.0 mm 4例,平均偏离手舟骨中轴线1.5 mm。术后12例患者均获有效随访6~15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术后6~18周经CT检查证实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1周。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屈伸活动度为75°~135°,平均107.0°,为健侧的85%;腕尺桡偏为40°~80°,平均51.5°,为健侧的88%;握力均值为355.74 N,是健侧的86%。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评定疗效,优9例、良3例。结论腕关节镜辅助下针法定位、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手舟骨骨折,操作简单,定位相对准确,可避免反复穿针,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早期的康复锻炼。

  • 标签: 腕骨 手舟骨 骨折 腕关节镜 套针法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置入Supreme喉罩后不同囊充气压力对颈内静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拟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30例,年龄18~75岁,使用多普勒超声在颈内静脉的中位穿刺点进行测量,比较患者置入喉罩前、置入喉罩后60 cmH2O(1 cmH2O=0.098 kPa)囊压力及置入喉罩后120 cmH2O囊压力时的颈内静脉横截面积、血液流速及血液流量。结果与置入喉罩前比较,置入喉罩后60 cmH2O囊压力时颈内静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血液流速及血液流量明显下降(P<0.05);置入喉罩后120 cmH2O囊压力时颈内静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血液流速明显下降(P<0.05),但血液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喉罩后120 cmH2O囊压力与置入喉罩后60 cmH2O囊压力时比较,颈内静脉横截面积、血液流速、血液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入Supreme喉罩后60 cmH2O及120 cmH2O囊压力均会引起颈内静脉充血改变,两种压力对颈内静脉充血程度的影响相同。

  • 标签: 喉罩 充气压力 颈内静脉 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自动定量收紧弹力线肛肠扎器(ATH)治疗Ⅲ、Ⅳ期环状混合痔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08例Ⅲ、Ⅳ期环状混合痔患者,分为2组,ATH组58例,采用ATH痔扎术;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TST)组50例,采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出血、疗效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2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ATH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优于TST组[手术时间:(18.2±3.4)min vs(31.4±5.4)min,t=-14.93,P<0.0001;术中出血例数:0 vs 31,χ2=28.569,P<0.05]。结论2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Ⅲ、Ⅳ期环状混合痔,ATH痔扎术具有治疗时间短、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双圈经骨隧道交叉缝合加侧腱束紧缩缝合治疗中央腱损伤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9年2月,我们采用双圈经骨隧道交叉缝合加侧腱束紧缩缝合治疗23例中央腱损伤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7.5 d。术后支具固定4周,6周后去除克氏针,在保护下开始手指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切口均Ⅰ级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25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患指均无疼痛、关节稳定,抗阻力试验均为(-)。手指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5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1.3%。结论双圈经骨隧道交叉缝合加侧腱束紧缩缝合治疗中央腱损伤,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外科手术 侧腱束紧缩
  • 简介:摘要下肢皮肤脱伤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软组织损伤,常急诊行反取皮植皮并负压封闭引流,但是经常会出现大腿外侧皮肤坏死,坏死区域往往是在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表面,需再次手术切除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并植皮。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7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28例大腿皮肤脱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在反取皮植皮术中切除阔筋膜张肌腱膜和髂胫束对Ⅰ期皮肤成活率和患者后期下肢功能的疗效。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皮肤移植 下肢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锯齿状自动弹力线扎加外痔切缝术(文中简称"锯齿状RPH-4")与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Ⅱ~Ⅳ度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收治的120例Ⅱ~Ⅳ度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行锯齿状RPH-4自动弹力线扎加外痔切缝术,几个扎点位按顺序连线呈锯齿状,对照组行PPH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t=-9.351,P<0.05)、术中出血量(t=-18.571,P<0.05)、住院时间(t=-4.471,P<0.05)、术后并发症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疼痛(术后第1天:t=-15.879,P<0.05;术后第3天:t=-3.901,P<0.05),出血(术后第1天:t=-6.914,P<0.05;术后第3天:t=-2.335,P<0.05),水肿(术后第1天:t=-4.068,P<0.05;术后第3天:t=-4.424,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3%、PPH组为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P<0.05)。结论锯齿状RPH-4加外痔切缝术在治疗Ⅱ~Ⅳ度混合痔上明显优于PPH术,能安全、快速、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肛门疾病 自动弹力线套扎 痔上黏膜环切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泪小管断裂双环引导置管吻合联合内眦韧带减张术治疗外伤性泪小管断裂的效果。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合并内眦韧带断裂71例(71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手术显微镜下寻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采用双环引导泪小管置管吻合联合内眦韧带减张修复术修复断裂,术后3~6个月拔管,观察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结果术后观察溢泪症状及泪道冲洗结果显示64只眼治愈(90.14%),2只眼好转(2.82%),5只眼无效(7.04%)。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环引导置管联合内眦韧带减张术治疗泪小管断裂合并内眦韧带断裂效果确切,早期观察无并发症。

  • 标签: 外伤,眼 泪器 泪器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镜下聚桂醇注射联合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西安高新医院消化内科连续收治的肝硬化EG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扎组和硬化联合扎组,每组50例。单纯扎组仅行胃镜下静脉曲张扎术治疗,硬化联合扎组术中行胃镜下静脉曲张扎术治疗前先完成聚桂醇注射治疗。主要对比分析2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术后7 d、3个月、6个月的疗效评估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纯扎组和硬化联合扎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23.87±2.57)cm/s比(26.52±2.71)cm/s,t=5.017,P<0.001]、血流量[(781.45±80.55)mL/min比(877.45±90.42)mL/min,t=5.606,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2组均明显高于术前(P均<0.05)。2组术后7 d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48/50)和100%(50/50)(χ2=2.041,P=0.153),术后3个月分别为84%(42/50)和96%(48/50)(χ2=4.000,P=0.046),术后6个月分别为76%(38/50)和92%(46/50)(χ2=4.762,P=0.029)。2组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4%(7/50)和20%(10/50)(χ2=0.638,P=0.424)。结论胃镜下聚桂醇注射联合扎术治疗肝硬化EGV安全有效,较胃镜下静脉曲张扎术优势在于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善更明显、疗效更稳定。

  • 标签: 肝硬化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聚桂醇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 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细胞增强因子2B(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B,MEF2B)在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亚型、结构亚型、SOX11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2年1月至2019年5月60例M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石蜡组织,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进行染色,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MCL,男性占优势(男女比为3∶1)。组织学分组,经典型MCL居多(经典型48例,变异型12例)。结构学分组,非全网型比例高(非全网型50例,全网型10例)。经典型MCL的患者多见于>60岁老年人(29例)。无论病理亚型还是结构亚型MCL,病变多为结内、结外共存病变。SOX11(+)MCL常见于经典型(P=0.040),倾向于全网型(P=0.086)。MEF2B在MCL的表达率为60.0%(36/60),MEF2B在经典型、全网型、SOX11(+)MCL中表达率高,分别显著高于变异型、非全网型、SOX11(-)MCL(P<0.05)。MEF2B阳性及阴性组MCL临床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OX11(-)MCL相比,SOX11(+)MCL的瘤细胞表达MEF2B百分比显著增高(P=0.027)。MEF2B表达与瘤细胞增殖无关(P=0.341)。MEF2B及SOX11不同表达组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304,P=0.819)。变异型(母细胞/多形性)MCL的2年内病死率明显高于经典型MCL(P<0.05)。结论MEF2B在MCL的表达与病理亚型、结构亚型、SOX11的表达有关,但与增殖及预后无关。2年内病死率高仅见于变异型MCL。然而有关MEF2B在MCL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淋巴瘤 病理学,临床 肌细胞增强因子2B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口内镜下贲门部扎紧缩成形术(PECC)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81例GE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PECC治疗。比较81例患者术前1 d与术后1、6、12个月的症状评分,比较患者术前1 d与术后6、12个月24 h食管pH监测状况、GERD生活质量评价表(GERD-HRQL)评分,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81例患者的返酸、烧心评分均较术前1 d降低,而术后6、12个月未发生明显变化,多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81例患者的pH<4时间占比、长反流次数与GERD-HRQL评分均较术前1 d降低,术后12个月未发生明显变化,而与术前1 d比较,81例患者术后6、12个月的最长反流时间不断缩短,多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81例患者术后胸骨后疼痛发生率为16.05%,吞咽疼痛发生率为11.11%,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症状较轻,均自行好转。结论PECC治疗GERD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抑制反流,进而缩短食管在酸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经口内镜贲门部套扎紧缩成形术 食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尿激酶溶栓方式治疗带涤纶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方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于我院使用带涤纶中心静脉导管曾发生功能不良(≥1次/周,且2次以上)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规律透析3次/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共三组,每组10例。另选取10例导管功能良好者,收集一般资料。A组采取尿激酶10万单位(wu)入生理盐水10 ml以1 ml/h分别用2个微量泵从导管的动脉和静脉端持续尿激酶泵入,余量2 ml静推入导管,每周1次,于透析前1日进行;B组尿激酶10 wu入生理盐水100 ml连接2个输液器,分别从导管的动脉和静脉端静滴,调整滴速以20 min输注完毕,每周1次,可于透析当日进行;C组尿激酶10 wu入生理盐水4 ml中分别连接导管动脉和静脉端封管式溶栓,20 min后抽吸,每周1次,可于透析当日进行。1个月后观察透析过程中各组血流量及压力值变化以及有无出血事件。结果经溶栓治疗后三组导管功能均有改善,A组较B组和C组血流量更高(P<0.01),且该组动静脉压力符合临床需求。结论微量尿激酶持续泵入治疗导管功能不良的效果较佳。

  • 标签: 尿激酶 溶栓治疗 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形第一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永康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5例拇指末节脱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4~61岁,损伤平面在指间关节以远7例,甲根部以远8例,脱指末节长度1.8~2.3 cm,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8 cm×4.6 cm~2.3 cm×5.6 cm。采用B形第一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末节创面,同时将第一掌骨桡侧掌背神经与创面尺侧指固有神经断端吻合,供区取上臂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对拇指外形及功能进行随访,以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测定皮肤感觉功能,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手指总主动活动度测定法评价拇指功能。结果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5.0 cm~2.5 cm×6.0 cm,全部成活。术后随访5~18个月,平均10个月,拇指修复处皮瓣质地柔软、耐磨、不臃肿、无明显色素沉着,恢复保护性感觉,两点辨距觉达8~11 mm,平均9.3 mm,基本恢复了拇指原有的外形及功能。皮瓣感觉功能达S3+13例,S3 2例。拇指功能评定为优9例,良6例。供区无瘢痕挛缩及感觉过敏等并发症。结论B形第一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拇指末节脱伤,能同时完成皮肤覆盖和感觉重建,术后效果满意。

  • 标签: 拇指 外科皮瓣 皮肤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对比研究用针式抓钳(45例)和双钩扎针(47例)行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表明,针式抓钳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双钩扎针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式抓钳辅助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小儿非复杂性阑尾炎安全有效,比双钩扎针辅助术式操作更加便捷。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分离双钩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均采用水分离双钩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者。单侧疝手术时间(14.9±2.2)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9.9±2.6)min,术中出血量(6.2±1.1)ml,术后住院时间(3.1±0.7)d。随访12个月,2例患儿出现阴囊肿胀,无输精管/睾丸血管损伤、无皮下积液、肠梗阻、肠粘连及切口感染发生,均未发生睾丸萎缩或医源性隐睾并发症,无复发病例。结论应用水分离双钩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对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治疗,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值得选择的一种术式。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水分离双钩套扎针 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初发晚期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分析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初发晚期MCL患者接受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的治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接受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第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提示完全缓解,后每半年复查PET-CT均提示持续完全缓解。至截稿前已治疗2年,评估疗效为持续完全缓解,且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初发晚期MCL患者选择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淋巴瘤,膜细胞 伊布替尼 利妥昔单抗 药物疗法,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临床Ⅱ、Ⅲ度痔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传统手术、扎术和注射术等。本文旨在比较芍倍注射术与痔扎术在治疗Ⅱ、Ⅲ度痔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经济学。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10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60例Ⅱ、Ⅲ度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芍倍注射组(28例,采用芍倍注射术治疗)和扎对照组(32例,采用痔扎术治疗)。病例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为Ⅱ、Ⅲ度痔;(2)采用芍倍注射术或扎术治疗;(3)患者年龄18~75岁。排除合并肛裂、肛瘘、肛窦炎等其他肛周疾病者,精神疾病者或其他无法配合治疗者,以及临床和随访资料不完全者。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的复发情况,术后疼痛、肛门水肿、肛门坠胀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种治疗方式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及术后半年生活质量EQ-5D-3L评分。结果芍倍注射组男性比例高于扎对照组[75%(21/28)比37.5%(12/32),χ2=8.485,P=0.004],两组患者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包括Nystrom痔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术后半年芍倍注射组与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4/28)比9.4%(3/32),χ2=0.035,P=0.851];芍倍注射组术后1 d、7 d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扎对照组[术后1 d:中位数2(1~6)分比中位数3(1~7)分,Z=2.814,P=0.005;术后7 d:中位数0(0~2)分比中位数1(0~4)分,Z=3.149,P=0.002]。芍倍注射组术后1 d肛门水肿率[10.7%(3/28)比34.4%(11/32),χ2=4.673,P=0.037]、肛门坠胀率[7.1%(2/28)比28.1%(9/32),χ2=4.391,P=0.048]、住院总费用[(6 343.5±1 444.1)元比(10 587.1±1 719.0)元,t=12.515,P<0.001]、术后出院时间[中位数1(1~5)d比中位数3(1~6)d,Z=5.879,P<0.001]均低于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EQ-5D-3L评分术后半年与术前相比均有提高[芍倍注射组:(0.90±0.16)分比(0.73±0.14)分;扎对照组(0.91±0.13)分比(0.74±0.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两组间患者术后半年生活质量EQ-5D-3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0,P=0.897)。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感染、医源性肛瘘、直肠狭窄、局部硬结等并发症。结论芍倍注射术在治疗Ⅱ、Ⅲ度痔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与痔扎术相比,在减少术后不良事件发生和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方面,有一定优势。

  • 标签: 芍倍注射术 痔套扎术 Ⅱ、Ⅲ度痔 注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