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结核试验和T细胞斑点试验在诊断肠结核中的研究进展。结核试验在肠结核诊断中的灵敏度在50~60%,特异度可到达70%,阴性预测值在60~70%。T细胞斑点试验诊断肠结核的灵敏度超过70%,特异度超过80%,阴性预测值可超过80%。两者联合在肠结核的诊断中灵敏度可超过80%,特异度超过60%,阴性预测值可超过85%,对肠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因此可根据临床情况联合应用。

  • 标签: 肠结核 结核菌素试验 T细胞斑点试验 灵敏度 特异度 阴性预测值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结核皮肤试验(TST)在儿童结核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Medline、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关于不同结核感染检测方法应用于儿童结核性疾病诊断的相关文献,截止日期为2018年10月31日。筛选出不同结核感染检测方法在结核性疾病患儿中的阳性率,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使用Meta-Disc 1.4、RevMan 5.3和Stata 15.1进行Meta分析。使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并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采用RevMan 5.3内置的QUADAS-2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tata15.1进行发表偏倚的检验,并绘制Deeks漏斗图。结果共纳入15篇研究文献。结果显示,T-SPOT.TB的汇总敏感度为89%[95%可信区间(CI):87%~91%],汇总特异度为95%(95%CI:93%~96%);TST检验的汇总敏感度为66%(95%CI:63%~70%),汇总特异度为70%(95%CI:66%~73%)。结论T-SPOT.TB较TST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在儿童结核性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结核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结核试验的临界值来降低其诊断结核病潜伏性感染的假阳性。方法测量受试者的FPG值,同时对受试者做结核试验和QuantiFERON-TB(QFT)Gold In-Tube检测。以QFT为金标准,确定结核试验(TST)试验的临界值。结果共有5 405名参与者,其中1 104名(20.4%)QFT阳性。在5 405例患者中,PPD硬结直径为10.25 mm时诊断价值最高,其灵敏度为0.731,特异度为0.727。将受试者分为正常人、有糖尿病史患者、新确诊糖尿病患者,硬结直径分别在11.25 mm、10.25 mm和11.25 mm时诊断价值最高,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01、0.837、0.824和0.805、0.821、0.778。结论本研究证实,以10~12 mm作为结核病潜伏性感染诊断的临界值可以大大提高结核试验的特异性。

  • 标签: 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病潜伏性感染 临界值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病理组织切片抗酸染色阳性对照的简便制作方法,确保抗酸染色质控可靠。方法常规方法是从已证实的结核患者送检组织标本中寻找阳性组织作为对照,但由于能够找到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的石蜡组织十分少见,因此,我们尝试将培养的结核制作成为结核蜡块,通过反复实验,找出最优制作方法。结果经过比对,发现利用胸腔积液培养结核24 h,再进一步制作成结核蜡块的方法最优。此法菌量充足、分布均匀,观察方便,且一次可以制作大量的结核蜡块,效果满意。结论利用培养的结核制作对照组织,可以完美解决抗酸染色阳性对照问题,保障抗酸染色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评价4种不同药敏方法检测多黏菌素敏感性的性能,为实验室选择可常规开展的药敏方法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88株非重复肠杆菌科细菌(其中6株携带mcr-1基因),分别用微量肉汤稀释法、黏菌素肉汤纸片洗脱法(CBDE)、Vitek-2™药敏分析系统、BD PhoenixTM药敏分析系统、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多黏菌素的MIC值。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方法的基本一致性、分类一致性、极重大错误和重大错误;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配对χ²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法对4种药敏方法与金标准之间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金标准相比,CBDE、Vitek-2™药敏分析系统、BD PhoenixTM药敏分析系统和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基本一致性分别为94.32%(83/88)、92.05%(81/88)、90.90%(80/88)和96.59%(85/88),分类一致性均为100%(88/88),未出现极重大错误和重大错误;4种药敏方法与金标准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Nemer检验P=1),检测多黏菌素敏感性的一致性较强(Kappa=1,P<0.001);4种药敏方法测定的MIC值与微量肉汤稀释法均呈正相关,一致性较好(r均>0.5,P均<0.05)。结论多黏菌素4种药敏方法在本实验室均达到了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及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联合推荐的性能标准,其中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CBDE检测性能表现最佳,目前可应用于本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日常工作中。

  • 标签: 肠杆菌科 药物敏感性试验 多黏菌素类 mcr-1 性能评估
  • 简介:摘要多粘菌素B主要用于治疗严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近年来关于该药致皮肤色素沉着的报道逐渐增多。婴儿多粘菌素B相关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高于成人。多粘菌素导致色素沉着的机制尚不明确,很可能与多粘菌素B可诱导组胺释放、诱导皮肤炎症反应、促进黑色素生成增多有关。皮肤色素沉着虽然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无明显影响,但可能给患者心理造成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引起临床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多粘菌素B 皮肤色素沉着 色素沉着过多
  • 作者: 呼世昂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北衡水053000
  • 简介:目的:通过对比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病的诊断筛查中是否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的可能为结核患者120例,分别进行T-SPOT.TB检测和TST检测,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统计分析T-SPOT.TB检测及TST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等相关指标。结果:根据实验结果T-SPOT.TB检测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8.8%、假阴性率为16.7%、假阳性率为13.3%;TST检测的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70.0%、假阴性率为30.0%、假阳性率为30.0%。T-SPOT.TB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明显高于TST检测,而假阴性率、假阳性率明显低于TST检测。结论:T-SPOT.TB检测具有相对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比TST更加准确,更适合临床上结核病的筛查诊断。

  • 标签: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病诊断;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00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皮肤点刺试验变应原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皮肤点刺试验(SPT)的300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0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中荨麻疹患者118例(39.33%),特异性皮炎患者147例(49.00%),湿疹35例(11.67%),以女性患者居多。吸入组中排名前5的变应原分别为粉尘螨(67.00%)、屋尘螨(61.33%)、蟑螂(48.67%)、狗皮屑(25.67%)与禾本谷类(23.67%),食入组排名前5的变应原分别为牛奶(45.67%)、鸡蛋(42.33%)、小虾(28.33%)、蟹肉(21.67%)与黑胡椒(19.33%)。不同性别及不同疾病患者粉尘螨、屋尘螨等主要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组患者这些主要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点刺试验变应原检测能有效寻找变应原,其中粉尘螨、屋尘螨、蟑螂、狗皮屑、禾本谷类、牛奶、鸡蛋、小虾、蟹肉以及黑胡椒为主要变应原,为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瘙痒性皮肤病 皮肤点刺试验 变应原
  • 作者: 朱蓓蓓 李婧 黄慧瑶 李宁 刘利军 张丽华 宦静 倪琪 侯伟 刘毅 杨雪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机构办公室,南京 210042,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北京 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天津 300020,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20年中国皮肤病药物临床试验开展及上市情况。方法从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数据库和国产及进口药品数据查询系统,收集2020年皮肤病药物注册临床试验信息,包括试验数量、分期和受试药物主要适应证、类型等信息以及上市皮肤病药物情况。结果2020年共有157项皮肤病药物注册临床试验在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占同期全部药物临床试验(2 548项)的6.16%。其中,中国制药企业发起127项(80.9%),国际多中心试验25项(15.9%)。生物等效性临床试验在国制药企业发起的临床试验中占比最高(55.9%,71/127)。国内制药企业发起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占比低于国际制药企业[1.9%(3/157)比14.0%(22/157),P < 0.001],Ⅰ期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占比[24.4%(31/127)和55.9%(71/127)]高于国际制药企业[10.0%(3/30)和0,均P < 0.001]。共涉及90种试验药物,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皮肤黑素瘤是常见适应证,创新药占53.3%(48/90);国内制药企业创新药比例低于国际制药企业[43.2%(32/74)比16/16,P < 0.001]。2020年,共有22家制药企业研发的28种皮肤病治疗药物在中国获准上市,其中21种来自国内制药企业。结论国内制药企业开展的药物临床试验多集中于仿制药,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 标签: 临床试验 皮肤疾病 药用制剂 中国 治疗等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结核病密切接触者中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者的结核病发病风险及其时间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以2009至2010年上海市7个区户籍人口中确诊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test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T-SPOT.TB)判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以识别LTBI,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结核病密切接触史。通过结核病登记报告系统识别LTBI者在检测后连续9年内的发病情况,计算其结核病发病率和发病密度。采用χ2检验对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的发病率进行分层分析。结果2009年至2010年,共纳入376例确诊肺结核患者的982名密切接触者,其中287名密切接触者经T-SPOT.TB检测为LTBI。接受基线调查时感染者中位年龄为54岁,36.6%(105/287)的LTBI者为男性。截至2019年12月287名LTBI者中共发现5例新发结核病患者,2年累积发病率为0.35%,5年累积发病率为1.05%,9年累积发病率为1.74%(95%可信区间0.57%~4.02%),中位发病时间为3.67年;研究期间共观察了2 666.75人年,结核病发病密度为1.875/1 000人年。不同年龄(χ2=0.600,P>0.05)和性别(χ2<0.001,P>0.05)的LTBI者的结核病9年累积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结论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中的LTBI者的结核病发病集中在接触后前5年左右。

  • 标签: 接触者追踪 发病率 前瞻性研究 结核潜伏感染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水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联合腺苷脱氨酶(ADA)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浦江县人民医院及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08例胸腔积液患者,其中结核性胸腔积液(结核组)72例,非结核性胸腔积液(非结核组)36例,所有患者行外周血T-SPOT.TB、胸水T-SPOT.TB、胸水ADA、胸水常规、生化指标检测,评估平行或联合诊断价值。结果结核组胸水ADA水平为(54.7±27.4)U/L,显著高于非结核组的(11.6±8.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P< 0.05)。胸水T-SPOT.TB、外周血T-SPOT.TB、ADA单项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灵敏度分别是97.2%、93.0%、86.1%,特异性分别为91.7%、80.6%、63.9%;胸水T-SPOT.TB、血T-SPOT.TB、ADA平行联合诊断灵敏度更高,达98.6%;三种方法联合检测特异性高达94.0%,胸水T-SPOT.TB联合ADA检测诊断结核性胸特异性94.0%。结论胸水T-SPOT.TB试验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价值高,联合ADA检测可提高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率。

  • 标签: 腺苷脱氨酶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结核性胸膜炎 联合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60分钟的产房皮肤接触(DR-SSC)与5分钟视觉接触(VC)对矫正胎龄6个月时的婴儿母子互动(MCI)、唾液皮质醇水平、母亲产后抑郁情况、压力及亲密性的影响。方法这是一项在德国某个三级NICU进行的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88名早产儿(胎龄25~32周)在初始状态稳定后被随机分为60分钟DR-SSC或5分钟VC。DR-SSC组有45名新生儿,VC组有43名新生儿。结果DR-SSC组的母亲运动反应(18 vs 15,P=0.030)、婴儿发声及运动反应(7 vs 5,P=0.044;20 vs 15,P=0.032)更佳。另外,DR-SSC组的母婴反应性行为的总分较高(86 vs 71,P=0.041)。DR-SSC组的母亲在产后早期抑郁(15% vs 45%,P=0.003)和亲密性受影响(3 vs 5,P=0.031)的风险均较低。结论除了常规的袋鼠妈妈护理外,DR-SSC还能促进母婴互动,降低母亲抑郁以及亲密性受影响的风险。因此,DR-SSC可能对早产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皮肤恶性黑素瘤(MM)是来源于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早期发现可极大提高生存率。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可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避免盲目活检。本共识总结了不同类型MM的皮肤镜主要表现,并简要概述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旨在为MM的早期无创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黑色素瘤 皮肤镜检查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药敏试验比例法的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患者精准治疗的效果,为制订MDR-PTB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5日至2018年4月30日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行结核病治疗的180例MDR-PTB确诊患者,初始治疗方案为6个月阿米卡星、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18个月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根据是否完善10种常用药物的药敏试验比例法分为精准治疗组和经验治疗组,精准治疗组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方案及病情转归等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180例患者中,精准治疗组113例,经验治疗组67例。精准治疗组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卷曲霉素(0,0/113)、阿米卡星(2.65%,3/113)和卡那霉素(2.65%,3/113)、对氨基水杨酸(7.96%, 9/113)、丙硫异烟胺(11.50%,13/113)、氧氟沙星(38.05%, 43/113)、乙胺丁醇(39.82%, 45/113)、链霉素(76.99%, 87/113)。精准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药敏试验比例法进行药物调整104人次,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3人次)、丙硫异烟胺(13人次)、左氧氟沙星(43人次)、乙胺丁醇(45人次)。精准治疗组治疗成功率为78.8%(89/113),高于经验治疗组的52.2%(3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05,P=0.000 2)。精准治疗组和经验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2.3%(31/96)比34.0%(18/53)]、血肌酐升高[4.2%(4/96)比5.7%(3/53)]、白细胞计数减少[24.0%(23/96)比22.6%(12/53)]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药敏试验比例法的传统MDR-PTB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仍是值得选择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耐多药肺结核 药敏试验比例法 精准治疗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辅助诊断儿童结核病(TB)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简阳市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诊治的确诊TB患儿67例和排除TB患儿71例的T-SPOT、结核纯蛋白衍生物(PPD)检测结果,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效能和一致性,以及联合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T-SPO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Youden指数分别为88.1%、94.4%、93.7%、89.3%、15.6、0.13、0.83,PPD分别为68.7%、74.6%、71.9%、71.6%、2.71、0.42、0.43。T-SPO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P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4、10.54、10.51、7.45,均P<0.01)。T-SPOT对肺内和肺外结核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90.9%、8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8岁组T-SPOT的阳性率高于0~4岁组(95.1%比76.2%,χ2=5.01,P<0.05)。0~4岁组T-SPOT和PPD的诊断一致性高于>4~18岁组(kappa值0.78比0.23)。两种方法联合试验的灵敏度为94.2%,与单一T-SPOT试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POT辅助诊断儿童TB总体优于PPD,在>4~18岁组优势明显。与单用T-SPOT比较,尚不能认为两种方法联用可提高灵敏度。

  • 标签: T淋巴细胞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 结核,肺 分枝杆菌,结核 结核菌素试验 诊断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主观评分法和在体无创性仪器测试方法检测上海女性肤色参数。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架构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法则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皮肤色度指数(STI),应用于肤色的整体评判。方法2013年11月,上海家化功效评估实验室对60名女性志愿者面颊部位进行各维度皮肤颜色参数检测,比较不同方法所得色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架构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方法(PLS-VIP)分析影响色度等级的5个主要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各参数建立皮肤色度指数(STI,),并进行STI指数模型验证。结果除皮肤黄度b值外,肤色等级与各仪器及图像分析测得参数之间相关性都较高(|r|=0.690~0.865);对肤色等级影响重要的5个参数为Int(光强度)、L、BS(色素沉积指数)、MI、EI;皮肤色度指数计算公式为STI=0.47*Int+0.47*L+0.43*BS-0.44MI-0.43EI,STI与肤色等级的相关系数为-0.834,P<0.000。结论STI可整体反映肤色的变化程度。

  • 标签: 肤色 验证评估量表 偏最小二乘回归-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 皮肤色度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宁波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um,NTM)引起的手部皮肤和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STI),分析NTM感染的临床表现、菌种鉴定结果以及治疗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至2020年期间浙江宁波地区NTM培养阳性的手部SSTI患者52例,分析年龄、职业、致病因素、感染部位、病程表现、培养结果及菌种特点。结果本组52例患者,标本共57例。培养阳性菌株经菌种鉴定,共发现7种分枝杆菌,其中海分枝杆菌42例(73.68%),龟/脓肿分枝杆菌2例,堪萨斯分枝杆菌1例,偶然分枝杆菌2例,浅黄分枝杆菌2例,楚布分枝杆菌2例,线虫分枝杆菌1例,未知分型5例。分枝杆菌感染病理报告多提示慢性炎细胞浸润伴肉芽肿性炎。所有患者均在分枝杆菌培养同时开始经验性用药,以大环内酯类药物加左氧氟沙星为主。8例轻症患者接受了口服抗分枝杆菌药物保守治疗,平均3.5个月;余44例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予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口服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平均2.7个月后痊愈,其中5例患者复发感染行二次手术或二次以上手术,仅1例截指。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36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结论海分枝杆菌依然是浙江宁波地区NTM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种,病理以肉芽肿性炎为主,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彻底的病灶清除手术和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回顾性研究 感染 非结核分枝杆菌 皮肤和软组织
  • 简介:摘要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于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体外免疫学方法,也是我国肺结核诊断标准中用于活动性结核辅助诊断的手段之一。近年,IGRA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在国内的临床应用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专家意见在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4年编写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中国应用的建议》基础上,根据最新发展和临床经验进行修订和完善,从原理和技术进展、质量控制、结核潜伏感染诊断的应用、活动性肺结核辅助诊断应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以及常见药物对IGRA结果的影响六个部分提出专家意见,以期为IGRA在中国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