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低温暴露死亡风险的季节内差异。方法通过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13—2018年山东省的全人群死亡数据,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死亡日期、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死亡原因、家庭住址等;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同期逐日气象资料,主要包括日平均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等0.01°×0.01°经纬度的网格坐标数据。将冷季定义为11月至次年2月,其中前两个月为早期冷季,后两个月为晚期冷季,极端低温定义为冷季温度范围中的P10。利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冷季的温度与死亡的关联以及不同滞后时间下极端低温与死亡的关联,并比较冷季早期(11—12月)与晚期(1月至次年2月)的季节内差异。结果2013—2018年山东省冷季四个月温度变化范围为(-17.3~18.6)℃,P10(即极端低温)为-13.7 ℃。冷季早期日均温度为(3.63±4.66)℃,晚期日均温度为(-0.09±3.70)℃;冷季早期日均相对湿度为(63.89±14.75)%,晚期日均相对湿度为(62.27±14.19)%。山东省2013—2018年冷季死亡1 473 300例,其中男性824 601例(55.97%);年龄<65岁者349 824例(23.75%);死于循环系统疾病803 691例(54.55%),死于呼吸系统疾病140 415例(9.53%)。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冷季最适温度18.6 ℃为参考,冷季4个月极端低温的累积OR为1.74(95%CI:1.63,1.86);冷季早期和晚期累积OR分别为1.50(95%CI:1.32,1.71)、2.56(95%CI:2.12,3.09)(P<0.001);滞后效应持续12 d。结论山东省冷季的低温暴露所致死风险存在季节内差异,冷季晚期高于早期。

  • 标签: 低温 死亡 病例交叉设计 季节内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导致核医学工作人员甲状腺碘-131(131I)内照射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内照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于2019年3至10月,以整群抽样方法收集2018年度福建省开展131I核素诊疗的21家核医学单位资料,对131I自动分装仪数量、131I甲状腺癌(甲癌)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及肝癌治疗人数、核医学工作人员数量、执业类别、131I操作情况和轮岗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中20家开展131I甲癌和甲亢诊断治疗的医院进行场所131I气溶胶检测和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直接测量。分析核医学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内照射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内照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20家医院核医学监督区131I气溶胶的检出率为80.0%(16/20),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检出率为25.5%(62/243)。工作人员近10个有效半减期内参与131I的分装和给药、核医学科监督区131I气溶胶的活度浓度、131I甲癌和131I甲亢治疗人数是核医学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内照射的主要危险因素(OR=5.857、6.808、1.983、1.150,P<0.05)。结论核医学工作人员131I内照射暴露普遍存在,应当重视对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的防护,加强主要危险因素的控制。

  • 标签: 核医学 碘-131 内照射 气溶胶 甲状腺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CT检查中的医疗照射与职业照射水平,为建立CT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7至12月,收集2017年杭州市内16家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点医院的CT设备信息及与CT操作相关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年剂量当量,并利用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收集2742名受检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同时使用CT长杆电离室测量头部CT标准剂量模体的CTDIvol和DLP,并比较实测值与显示值的差别。基于调查数据计算儿童(<5岁、5~<10岁、10~<15岁组,共1158名)和成人(≥15岁组,共1584名)受检者不同检查部位CTDIvol和DLP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四分位数,并将CTDIvol(P75)和DLP(P75)与国外其他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16家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点医院共有40台CT设备[进口设备占92.5%(37/40)]。杭州市内省级、市级、县级监测点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平均个人年剂量当量分别为0.12、0.24、0.47 mSv。儿童组中,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的CTDIvol(P75)分别为48.8、11.3、13.1 mGy,DLP(P75)分别为655.5、269.2、348.5 mGy·cm;成人组中,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的CTDIvol(P75)分别为54.8、10.5、12.9 mGy;DLP(P75)分别为757.0、308.0、724.9 mGy·cm,2组各部位CTDIvol(P75)、DLP(P75)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98~39.529,均P<0.05)。杭州市CT受检者各年龄组间(<5岁、5~<10岁、10~<15岁和≥15岁组)头部、胸部和腹部的CTDIvol(χ2=24.334、10.573、22.723)、DLP(χ2=62.981、51.640、57.9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国家儿童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的CTDIvol和DLP分别为20~40、1.5~6.5、2.5~6.0 mGy和240~650、12~115、27~800 mGy·cm;其他国家成人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CTDIvol和DLP分别为30~85、9~22、12~31 mGy和935.6~1360、346.5~610、600~1325 mGy·cm。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杭州成人CT受检者的CTDIvol(P75)和DLP(P75)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儿童CT受检者的CTDIvol(P75)和DLP(P75)则处于较高水平。结论杭州市CT检查所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儿童CT受检者医疗照射水平较其他国家偏高。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受检者 容积CT剂量指数 剂量长度乘积 诊断参考水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秋水仙碱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0.8 mg/kg是其致死剂量,秋水仙碱中毒患者的预后与服用剂量密切相关,但个体差异较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1例秋水仙碱中毒患者,该患者38岁,男性,一次性口服80 mg秋水仙碱片(1.19 mg/kg)4 h后来院就诊,入院后立即给予洗胃、灌肠导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血液灌流(HP)+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持续时间34 h 22 min,同时联合大剂量激素(甲泼尼龙80 mg、8 h 1次、静脉注射)及器官功能保护等对症处理,2周后病情缓解出院。对该病例的成功救治进行报道以供参考及借鉴。

  • 标签: 中毒 秋水仙碱 肠梗阻 血液净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甲维虫螨腈中毒的毒理学机制和影像学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急性甲维虫螨腈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收治的1例甲维虫螨腈中毒患者因就诊不及时,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甲维虫螨腈中毒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损伤,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治疗。

  • 标签: 中毒 甲维虫螨腈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时长对泪液分泌、晶状体以及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健康豚鼠进行眼部激光照射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并依据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持续时间的不同将豚鼠随机分为高频短时(HFST)组、高频长时(HFLT)组、中频短时(MFST)组、中频长时(HFLT)组、低频短时(LFST)组和低频长时(LFLT)组,每组6只。各组豚鼠右眼进行500 lx的激光照射作为实验眼,左眼不接受任何干预作为对照眼。高频激光照射为15次,中频照射为10次,低频照射为5次,每次照射时间间隔为10 min;短时照射为30 s/次,长时照射为60 s/次。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对各组豚鼠实验眼与对照眼间泪液分泌量进行测定和比较;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斜照法评估各组豚鼠晶状体透明性变化情况;采用眼底照相法评估豚鼠眼底和视盘大致形态;采用视网膜电图(ERG)记录法评价各组豚鼠视网膜功能变化;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变化。结果HFST组、HFLT组、MFST组、MFLT组、LFST组和LFLT组实验眼泪液分泌量分别为8.00(7.37,9.00)、8.75(8.25,9.00)、8.50(7.75,9.50)、9.00(8.50,9.50)、8.00(7.37,8.75)和8.25(7.75,8.75)mm/5 min,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02,P=0.240);各组豚鼠实验眼泪液分泌量与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豚鼠双眼晶状体均透明,实验前后眼底均未见出血和渗出;HFST组实验眼ERG暗适应3.0 a波振幅值低于LF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实验眼ERG暗适应3.0 b波振幅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8,P=0.268);各组豚鼠实验眼与对照眼间ERG a、b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豚鼠实验眼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2,P=0.463)。结论500 lx激光照射对眼表组织和晶状体无明显损伤,但一定程度上造成视网膜功能损害,损伤程度主要与激光照射频次有关。

  • 标签: 激光 眼部损伤 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全身照射急性放射性反应与照射不同总剂量及分次剂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石家庄平安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接受6 MV X线全身照射预处理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射总剂量分为8 Gy组(12例)、10 Gy组(31例)和12 Gy组(5例),按分次照射剂量分为4 Gy/次组(17例)和5 Gy/次组(31例),总结比较各组患者放疗后的口腔黏膜、咽部、涎腺、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及肺的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照射总剂量8 Gy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0级11例(91.7%),1级1例(8.3%);10 Gy组0级10例(32.3%),1级13例(41.9%),2级4例(12.9%),3级3例(9.7%),4级1例(3.2%);12 Gy组0级2例(40.0%),1级、2级、3级各1例(20.0%);照射总剂量8 Gy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较10 Gy组和12 Gy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8,P=0.003);其他部位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次照射剂量4 Gy/次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0级13例(76.5%),1级2例(11.8%),2级、3级各1例(5.9%);5 Gy/次组0级10例(32.3%),1级13例(41.9%),2级4例(12.9%),3级3例(9.7%),4级1例(3.2%);分次照射剂量4 Gy/次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较5 Gy/次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6,P=0.009);其他部位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全身照射总剂量8 Gy及分次剂量4 Gy/次能减轻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预处理 全身照射 辐射剂量 急性放射性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虫螨腈是农业广泛应用的一种中度危险杀虫剂,急性中毒患者死亡率较高,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本文对2例复配虫螨腈中毒病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出汗、逐渐昏迷、肌酸激酶及肌红蛋白升高,有迟发中毒表现,虽经综合治疗但最终2名患者均死亡。提示虫螨腈毒性强,致死率高。对于急性中毒患者除常规对症治疗外,应早期积极行血液净化治疗。

  • 标签: 杀虫药 虫螨腈 甲维·虫螨腈 虱脲·虫螨腈 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影响放化疗后达完全缓解、部分缓解(CR/PR)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预防性脑照射(PCI)后脑转移(BM)风险、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2—2017年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治疗疗效达CR/PR且经PCI治疗的550例局限期SCLC患者的基本资料,回顾分析PCI后BM风险因素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PCI后总体BM率为15.6%(86/550),Ⅰ、Ⅱ、Ⅲ期的分别为9%(4/43)、13%(7/52)、16.5%(75/455)。总体中位总生存(OS)期为27.9个月,5年OS率为31.0%;BM与未BM患者中位OS期分别为24.9个月与30.2个月,5年OS率分别为8.9%与36.1%(P<0.001)。BM是影响OS的因素(P<0.001);临床分期仍然是OS、无BM生存的影响因素(P<0.001、=0.027)。初治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发生BM风险更高(P=0.034),但不影响OS (P=0.182)。年龄≥60岁与<60岁者中位OS期分别为24.6个月与34.9个月(P=0.001),2次/d与1次/d照射方式者中位OS期分别为29.8个月与24.5个月(P=0.013),年龄、性别、放疗分割、放化疗疗效(CR/PR)与BM发生率无关(均P>0.05)。结论初治肿瘤最大直径≥5 cm是放化疗后CR/PR的SCLC患者PCI后发生BM的高危因素,年龄<60岁者OS更好。

  • 标签: 癌,小细胞肺/放化疗法 预防性脑照射 脑转移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是一种遗传性朊蛋白病,以药物治疗无效的失眠为主要特征。该病罕见,容易被误诊为脑炎或其他类型朊蛋白病。为提高临床医生对FFI的认识和规范化诊断,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组联合睡眠障碍学组在2018版FFI英文诊断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中国人FFI的临床特征,制定出适合中国人的FFI诊断标准。

  • 标签: 失眠症,致死性家族性 诊断 标准
  • 简介:摘要患者女,57岁。2016年5月因甲状腺肿物在外院行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物切除术,术后患者发现右颈部一肿物逐渐增大,遂于2017年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右颈Ⅱ区肿物切除术,病理考虑异位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2018年5月患者发现肋骨肿物,活检病理诊断甲状腺滤泡癌转移。为下一步行I131治疗,患者于同年6月行甲状腺左残叶及右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病理发现右颈四区淋巴结转移性甲状腺癌。术后患者使用I131治疗。2020年11月复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发现全身多发骨转移,椎体肿物活检,病理诊断为未分化肉瘤,不排除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于2021年5月死亡。经复查患者多次的病理切片,并进行分子检测,综合临床及分子检测结果,纠正诊断为巨滤泡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淋巴结及骨转移,并进展为未分化癌。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全身照射大鼠血浆代谢物变化,为辐射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筛选辐射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初步验证。筛选研究中,大鼠50只(发现集),用60Co γ射线对大鼠进行全身照射照射剂量为0、1、2、3、5、8 Gy;验证研究中,大鼠25只(验证集),照射剂量为0、0.5、2.5、4、6 Gy。照射后4 h采集外周血液,分离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并测定辐射差异代谢物浓度,用代谢物组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特定剂量进行分类。结果共筛选出8个血浆辐射差异代谢物,其中4个(胞嘧啶、己酰基肉碱、十八碳二烯酰基肉碱及棕榈酰基肉碱)在受照后发生上调,变化趋势与验证集一致,区分特定剂量样本曲线下面积(AUC)>0.75。将上述4个代谢物进行组合后,区分0 Gy与>0 Gy、<2 Gy与≥2 Gy、<5 Gy与≥5 Gy样本的AUC值分别为0.96、1和0.94。结论大鼠受到全身照射后4 h,血浆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共鉴定出8个辐射差异代谢物,其中胞嘧啶、己酰基肉碱、十八碳二烯酰基肉碱及棕榈酰基肉碱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组合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性,有可能成为特定剂量分类的辐射敏感标志物。

  • 标签: 代谢组学 电离辐射 生物标志物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代谢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ENI)与累及野照射(IFI)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104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用IFI靶区勾画方式,对照组采用ENI靶区勾画方式。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50(CA50)、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及癌胚抗原(CEA)]水平、1年总生存(OS)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38%(47/52),对照组总有效率84.62%(4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P=0.374)。两组间治疗前后CA50、CEA、SC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内治疗后CA50、CEA、SC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1年OS率为94.23%,对照组为90.38%,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P=0.462)。观察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SF-36量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一般健康状况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NI与IFI均为食管癌患者有效治疗手段,两种靶区勾画方式患者生命质量无显著差异,但IFI方案患者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更低。

  • 标签: 食管肿瘤 放射治疗计划,计算机辅助 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 累及野照射
  • 简介:摘要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ICRU)第95号报告提出了一套用于外照射辐射防护的新实用量。该实用量的设计是为了克服现有实用量在概念和技术上的缺点,实现对防护量更佳的估算。本文介绍了外照射实用量的发展过程、定义的变化、计算模体的变化和适用范围的变化,从而全面了解实用量变化的意义,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 标签: 实用量 防护量 辐射防护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