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监测气管导管气囊压力,观察不同因素作用下气囊压力的动态变化;探讨气管导管气囊渗漏的机制并指导防渗漏发生。方法(1)使用压力传感器连接气囊和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气囊压力的波形变化,并观察呼吸、吸痰、咳嗽、上调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等情况下气囊压力的变化。(2)将不同型号气管导管插入模拟气管(注射器)内,气囊注气至压力为25~30 cmH2O(1 cmH2O=0.098 kPa);注入含有亚甲基蓝的0.9%NaCl稀释液模拟气囊上分泌物,探讨气管导管气囊渗漏的机制,指导气囊防渗漏的发生。结果机械通气患者气囊压力随呼吸呈现周期性变化,与平静呼吸时气囊压力相比,吸痰、咳嗽时气囊压力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95±2.72)mmHg vs(20.32±2.08)mmHg,t=0.14,P<0.01;(28.68±2.93)mmHg vs (20.32±2.08)mmHg,t=0.03,P<0.01;1 mmHg=0.133 kPa];PEEP增加2 cmH2O以上时,气囊压力升高至(24.12±2.9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P<0.01);气囊压力不足时,压力波形呈一直线。体外渗漏模拟试验显示,与7号气管导管相比,8号气管导管气囊外径相对气管内径偏大气囊渗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外径相对气管内径偏小时,气囊上方分泌物沿气囊与气管间隙呈袖套状渗漏。气管导管呈30°~45°倾斜位时,需注意气囊上导管外壁引流管口水平面以下分泌物潴留及渗漏。结论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呈现动态变化,需个体化设置并动态监测、实时调整气囊压力。选择与气管相匹配的气管导管型号可降低气囊渗漏的发生。

  • 标签: 人工气道 气囊压力 波形分析 渗漏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脓毒症大鼠早期血浆代谢组学指标,寻找不同时间点的脓毒症差异代谢物和相关代谢通路,初步揭示脓毒症大鼠早期的病理生理变化。方法将15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6只)和脓毒症组(C组,9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S组只游离盲肠,不予以结扎和穿孔。造模后2、6、12 h通过眼眶采血收集血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测定血浆代谢组学,利用NIST数据库和Feihn代谢组学数据库的标准离子片段谱库比对鉴定内源性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 4.0网站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式识别各代谢物的变化,筛选相关差异代谢物[P<0.05、变化倍数(fold change)>1.5、变量权重值(variable important in projection, VIP)>1.5],并进一步通过KEGG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PCA和PLS-DA模式识别结果显示,各个时间点的C组和S组代谢物之间表现出聚类型分布,不同时间点的C组代谢物之间也呈现聚类型分布。2、6、12 h时点S组与C组之间分别检测出14个、25个和21个差异代谢物。2 h时差异代谢物相关信号通路涉及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6 h时差异代谢物相关信号通路涉及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以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12 h时差异代谢物相关信号通路涉及半乳糖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以及维生素B6代谢。结论脓毒症大鼠早期血浆代谢物水平呈现显著性的动态差异,血浆差异代谢物的改变可能参与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 标签: 脓毒症 血浆 代谢组学 动态变化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因。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介绍线粒体在细胞内的高度动态变化,包括线粒体的生物合成、自噬、融合分裂等均参与脓毒症多器官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氧化、膜电位改变和线粒体呼吸功能)的过程,就线粒体动态变化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脓毒症器官(包括心、肺、肾、肝、脑等)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从线粒体动态变化角度干预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成为治疗脓毒症的新靶点。

  • 标签: 线粒体动态变化 线粒体功能障碍 脓毒症 器官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OVID-19患者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2月在北海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确诊为COVID-19的40例患者和同期4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抗凝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同时检测24例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达到出院标准的恢复期患者CD4+T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急性期COVID-19患者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4.71±1.54)×109个/L vs (6.26±1.44)×109个/L,(1.13±0.41)×109个/L vs (1.51±0.39)×109个/L;P均<0.05];CD4+T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447.15±144.42)个/μl vs (592.83±146.76)个/μl,(309.35±173.05)个/μl vs (397.20±136.94)个/μl;P均<0.05],而CD4+/CD8+ T细胞比例与健康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出院患者恢复期的CD4+T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较急性期显著升高[(598.08±138.71)个/μl vs (420.67±147.38)个/μl,(439.08±166.94)个/μl vs (296.67±151.06)个/μl;P均<0.05],与健康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COVID-19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一过性免疫缺陷,在恢复期可升高至正常水平。

  • 标签: COVID-19 CD4 CD8 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动态CT扫描探索声带麻痹患者喉部软组织三维形态的动态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嗓音科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9~75岁)和健康受试者10名(男5名,女5名,年龄25~58岁),行喉部动态CT Cine电影序列扫描,获得受试者从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喉部运动的10个动态序列影像,结合声门区面积和环状软骨位移的动态变化将获得的动态序列影像划分为吸气相和发音相、开相和闭相,分别测量各个相位声带长度、宽度、厚度和声带下方收敛角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单侧声带麻痹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声带的三维形态参数。结果健康受试者从吸气到发音的过程中,吸气相和发音闭相声带形态相对稳定,发音开相和开闭相变换时,声带形态变化明显,长度变长(1.19±0.10)mm,宽度变宽(2.19±0.17)mm,厚度变薄(2.66±0.56)mm,声带下方收敛角度变小(31.45±4.78)°。声带麻痹组与健康受试组比较,开相时,声带麻痹组患侧声带的厚度比健康受试组薄(t=10.25,P<0.001),宽度较健康受试组大(t=5.25,P<0.001);闭相时,声带麻痹组患侧声带下方收敛角度较健康受试组大(t=4.41,P=0.001),健侧声带宽度比健康受试组大(t=2.54,P=0.026),其他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喉部动态CT扫描为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喉部软组织三维形态动态变化的客观定量测量提供了一种简便、无创的方法。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失神经支配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声带下方收敛角度与声带厚度较健康受试组发生特征性的动态变化。闭相时健侧声带的宽度可用于评估其代偿功能。

  • 标签: 声带麻痹 动态CT Cine电影模式 声带下方收敛角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西罗莫司治疗卡梅现象(KMP)患儿后血小板的动态变化情况,探讨西罗莫司治疗KMP的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市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例KMP病例,男2例,女2例,年龄2 d至3个月,均表现为巨大包块,其中3例位于头颈部,1例位于腹膜后。患儿均出现明显血小板减少(<100×109/L)、低纤维蛋白原血症(<100 μg/L)及D-二聚体升高(>6 000 ng/ml),手术切除病灶、血小板支持治疗或激素治疗均无法纠正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3例患儿根据术后病理结果结合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诊断为KHE伴KMP。1例患儿未行活检,根据患儿的B超及CT结果,结合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诊断为KMP。4例患儿均加用西罗莫司,初始剂量每天0.1 mg/kg或0.8 mg/m2,每12 h 1次口服,用药后3 d测量药物谷浓度,适当调整剂量,将血药谷浓度维持在10~15 ng/ml。原激素用量逐渐减少,直至停药。观察患儿服药后情况,定期测量患儿血小板数值。结果患儿在使用西罗莫司后血小板均升至正常范围。3例患儿在接受西罗莫司治疗1~4 d内,均出现了短期内明显的血小板降低,甚至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例患儿在使用西罗莫司治疗后病灶停止肿胀增大,包块逐渐缩小变硬,皮肤表面青紫减轻,但肿块未完全消退。另2例在病情稳定一段时间后出现肝功能损害和严重的肺部感染,其中1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另1例死亡。随访至1年,存活患儿血小板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西罗莫司有助于KMP患者血小板的稳定,但不能完全治愈原发病灶。

  • 标签: 西罗莫司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血小板计数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确诊病例血清抗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中和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COVID-19确诊病例血清中和抗体,采用Excel 2007和SPSS 22.0对COVID-19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采集、检测来自155个COVID-19病例的420份血清样本,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痊愈半年病例血清样本。采样时间为发病第0~221天。发病第1周血清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为1∶13,第2周为1∶31;个别病例发病第15天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仍表现为<1∶4;发病第6~32周血清中和抗体GMT均超过1∶52(13×4)。以1∶64作为血清中和抗体保护水平分界点,急性期病例(0~14 d,0~2 w)、痊愈病例(36~63 d,6~9 w)和痊愈半年病例血清(183~210 d,27~30 w)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56%、82.31%和86.52%。统计分析显示,除第1、2周以外,各周血清中和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χ2=9.270,P=0.931)。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在性别、年龄、职业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普通型和轻型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OVID-19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仅与疾病进程具有统计学关联;中和抗体在感染后第3周整体上可达到保护性水平,并维持至发病后第30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中和抗体 保护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早期动态变化在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入住EICU后28 d的预后情况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及临床数据,筛选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危险因素,评估血小板变化量(ΔPLT)在脓毒症预后中的价值。结果共纳入549例脓毒症患者,28 d内死亡184例,存活365例,28 d病死率33.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更大,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等慢性疾病和肿瘤者更多,简化急性生理学Ⅱ评分(SAPS-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尿素氮指标更高,纤维蛋白原、平均动脉压指标更低,PLT d1~d5更低,ΔPLT d2~ΔPLT d5的数值降低更明显,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OPD(OR=4.167,95%CI:1.769~9.815,P<0.001)、恶性肿瘤(OR=1.815,95%CI:1.034~3.817,P=0.038)、SAPS-Ⅱ评分(OR=1.071,95%CI:1.046~1.096,P<0.001)、SOFA评分(OR=1.060,95%CI:1.001~1.021,P=0.041)、PLR值(OR=1.001,95%CI:1.001~1.002,P<0.001)是影响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LT d1(OR=0.996,95%CI:0.995~0.998,P<0.001)为预后较好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APS-Ⅱ评分、SOFA评分能够预测ICU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情况,以SAPS-Ⅱ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26)。ΔPLT d4的AUC(0.678)大于其余时间点,其最佳临界值为-26.5×109/L时,敏感度为57.8%,特异度为71.7%。结论早期PLT动态变化与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密切相关性,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脓毒症 血小板计数 动态变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监测COVID-19确诊患者SARS-CoV-2感染后体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1月8日至2月21日在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酸检测阳性的56例COVID-19确诊患者不同病程的168份血清样本,已排除COVID-19的25例健康人群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ARS-CoV-2 IgM和IgG抗体。结果IgM抗体在发病后1~3周急剧上升,在发病后第3周达到峰值(21.78 AU/ml);IgG抗体在发病后3~6周上升幅度最大,在发病后第9周达到峰值(81.58 AU/ml); IgM和IgG抗体水平与患者年龄和病程密切相关(P<0.05)。其中30~60岁组抗体水平最高,急性期、既往感染IgM抗体阳性率与抗体水平低于恢复期,急性期IgG抗体阳性率与抗体水平均低于恢复期和既往感染;在整个病程中,IgM和IgG抗体水平总体呈现急性期逐渐升高、恢复期达到高峰、既往感染下降并维持在一定水平的趋势。结论血清SARS-CoV-2 IgM和IgG抗体检测可作为COVID-19的辅助诊断指标,对其连续观测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诊断及病程监测。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抗体 病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百草枯(PQ)诱导的帕金森病(PD)样小鼠脑干蓝斑核(LC)损伤的动态变化。方法于2019年10月,将36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染毒组和对照组,各18只。染毒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15 mg/kg PQ,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容量0.9%生理盐水,每周2次,连续8周。分别于4周、6周、8周末次给药后,观察各组小鼠的神经行为学(爬杆、游泳、旷场、悬尾、高架十字迷宫及水迷宫实验)变化,评估小鼠的运动能力、情绪和认知功能变化。取小鼠脑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LC区病理变化;尼氏染色检测LC区神经元尼氏体数量变化;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黑质(SN)区与LC区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核抗原(NeuN),多巴胺(DA)能神经元和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TH),以及α突触核蛋白(α-syn)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中脑及脑干NeuN、TH、α-syn蛋白表达水平;TUNEL染色检测LC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与PQ染毒第4周组比较,随着染毒时间的进展,PQ染毒组小鼠爬杆时间、游泳不动时间逐渐增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停留时间比和水迷宫实验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平台象限停留时间逐渐减少(P<0.05)。HE与尼氏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染毒时间的进展,染毒组小鼠LC区神经元逐渐排列疏松,细胞核深染,胞质发生固缩,尼氏体数目逐渐减少(P<0.05)。IHC结果显示,随着染毒时间的进展,染毒组小鼠SN区与LC区神经元NeuN、TH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减少,α-syn阳性表达量逐渐增多(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随着染毒时间的进展,染毒组小鼠中脑和脑干NeuN、TH表达水平逐渐降低,α-syn寡聚体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TUNEL染色显示,随着染毒时间的进展,染毒组小鼠LC区神经元凋亡率逐渐升高(P<0.05)。结论PQ诱导PD样小鼠LC区出现渐进性损伤,可能是LC区出现病理性α-syn的异常聚集所引起的。

  • 标签: 百草枯 职业暴露 帕金森病 蓝斑核 α突触核蛋白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脓毒症进程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及其前期主要脏器损伤。方法取7~8周C57雄性小鼠30只,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脓毒症0、4、8、12、16 h组,每组5只。脓毒症各组小鼠首先用脂多糖(LPS)按照400 μg/kg进行预处理8 h,然后继续使用LPS 10 mg/kg的剂量刺激小鼠,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对照组仅给予1ml/kg的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不作其他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IL-6含量,并观察其浓度变化;同时取脓毒症模型小鼠肝、肾、心、肺、脾等脏器进行病理学组织切片,探究其发展进程中的病理学变化。结果0、4、8、12、16 h组脓毒症小鼠血清IL-6水平分别为[(239.7±21.5)、(1 268.5±48.7)、(1 836.8±67.4)、(2 393.9±68.3)、(2 989.5±84.7)] pg/ml,与对照组[(56.5±1.8) pg/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在脓毒症早期,最先受损的脏器为肝脏、心脏,而肾脏、肺、脾脏影响较小。结论模型小鼠脓毒症病情越重,血清IL-6水平越高,且脏器中心脏、肝脏最先出现损伤。

  • 标签: 脓毒症 小鼠 白细胞介素-6 脏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肾移植受者不同免疫状态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水平,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MDSC的变化规律及MDSC在免疫状态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行肾移植手术的30例受者术前及术后1、7、14、30、90 d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的细胞比例;以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肺部感染组和急性排斥组外周血MDSC比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以移植术前1 d水平[(2.02±1.90)%、(0.39±0.30)%、(1.63±1.48)%]作为基线,肾移植受者外周血MDSC、单核样髓源性抑制细胞(Mo-MDSC)、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G-MDSC)水平均于术后1 d大幅度上升[(6.76±4.85)%,(1.21±0.85)%,(5.55±3.01)%]且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达到峰值后细胞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术后30 d时降至术前水平[(2.01±1.84)%、(0.53±0.36)%、(1.49±1.01)%],随后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至90 d时MDSC比例高于移植前水平[(2.34±1.38)%、(0.68±0.39)%、(1.67±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受者Mo-MDSC于术后1 d显著低于对照供者[(1.21±0.85)%比 (2.19±1.08)%,t=2.95,P<0.05],术后14 d显著高于对照供者[(0.56±0.48)%比 (0.31±0.21)%,t=1.586,P<0.05];G-MDSC术后14 d显著高于对照供者[(1.99±1.01)%比 (1.04±0.46)%,t=2.885,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较于正常人[(1.79±1.48)%、(0.34±0.29)%]、尿毒症患者[(1.92±1.58)%、(0.39±0.29)%]及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受者[(2.36±2.30)%、(0.62±0.42)%],肾移植术后感染组患者外周血中MDSC与Mo-MDSC[(3.80±3.47)%、(1.90±1.72)%]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DSC两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8,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外周血MDSC与G-MDSC[(1.28±1.18)%、(0.89±0.75)%]明显降低,与术后肾功能稳定组受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3、3.785,P<0.05),与正常人、尿毒症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MDSC[(0.47±0.53)%]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移植受者体内MDSC扩增早期受手术炎性反应影响,后期和免疫抑制及免疫稳态形成密切相关;Mo-MDSC主要发挥抑制受者炎性反应,而G-MDSC的动员与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更为相关。

  • 标签: 肾移植 免疫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百分比振幅(percent amplitude of fluctuation, perAF)指标探讨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SD)过程中大脑自发功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36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22时、24时、2时、4时及6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图像,同时利用斯坦福嗜睡量表(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 SSS)收集个体睡眠状态数据。应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多时间全脑perAF值动态变化存在差异的脑区(P<0.05,FDR校正)。同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差异脑区的perAF值动态变化与SSS分数的相关性。结果双侧丘脑、右侧中央前回、右侧顶上小叶、左内侧前额叶及右侧颞上回的perAF值存在显著的时间主效应(FDR校正,P<0.05,团块大小≥20体素),即上述脑区的perAF值在五个时间点中至少有两个时间点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发现22时与6时的右侧颞上回(r=0.36,P=0.03;r=0.37,P=0.02)及左内侧前额叶(r=0.33,P=0.05;r=0.41,P=0.01)perAF值与SSS分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默认模式网络、额顶注意力网络及丘脑的异常活动可能是SD过程中个体嗜睡程度增加及注意力下降的重要神经机制。

  • 标签: 睡眠剥夺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百分比振幅 斯坦福嗜睡量表 动态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在单侧前庭功能低下(unilateral vestibular hypo function,UVH)患者前庭康复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UVH且行前庭康复治疗的48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27例;平均年龄46.9岁;梅尼埃病25例,突发性聋伴眩晕13例、前庭神经炎10例;病程5 d~10年。全部患者均进行4~6周个体化前庭外周康复训练(包括前庭眼反射训练和前庭脊髓反射训练)。所有患者均采集详细病史及相关检查资料,收集康复治疗前后VAT不同频率的增益、相移及非对称性等参数,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别对康复前后2.0~5.9 Hz实测值与标准值差值的绝对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UVH患者在前庭康复治疗前,VAT增益异常发生率为62.5%(30/48),相移异常发生率为56.3%(27/48),非对称性发生率为16.7%(8/48);康复治疗4~6周后,增益异常发生率为22.9%(11/48),相移异常发生率为31.3%(15/48),非对称性发生率为12.5%(6/48);与康复前相比,康复后增益和相移异常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AT水平增益在2.0~3.9 Hz显示康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4.3~5.9 Hz显示康复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水平相移在5.9 Hz显示康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在2.0~5.5 Hz显示康复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AT垂直增益在4.3 Hz显示康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余频率康复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康复治疗前后的VAT垂直相移和非对称性在各个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VAT可用于监测UVH患者前庭康复治疗前后多频率段的变化趋势,以期为个性化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 标签: 前庭功能低下 前庭自旋转试验 前庭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严重创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创伤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伤后1、3、5、7、14 d外周血,分离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表面CD64、CD274、CD279表达及CD3+总T淋巴细胞、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伤后28 d内是否发生脓毒症分组,分析患者细胞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及与创伤严重程度、感染并发症的关系;进一步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细胞免疫指标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42例创伤患者,其中ISS>25分的严重伤患者8例,16分<ISS≤25分的重伤患者及ISS≤16分的轻伤患者各17例;伤后28 d内发生脓毒症6例,脓毒症发病率为14.3%。在创伤发生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各细胞免疫指标动态变化显示,CD64指数和CD4+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H=15.464、P=0.004,F=2.491、P=0.035)。伤后1 d和3 d,损伤越重的患者,其CD64指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越高。伤后1 d轻伤、重伤、严重伤患者的CD64指数分别为2.81±1.79、1.77±0.92、3.49±1.09,中性粒细胞CD279阳性率分别为1.40%(0.32%,2.04%)、0.95%(0.44%,2.70%)、12.73%(3.00%,25.20%),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分别为3.77%(3.04%,5.15%)、4.71%(4.08%,6.32%)、8.01%(4.59%,11.59%),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分别为0.57%(0.24%,1.09%)、0.85%(0.22%,1.25%)、6.74%(2.61%,18.94%),其中严重伤患者CD64指数显著高于重伤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CD279阳性率显著高于轻伤和重伤患者(均P<0.05)。伤后3 d,严重伤患者CD64指数和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重伤患者〔4.58±2.41比2.43±1.68,7.35%(5.90%,12.28%)比4.63%(3.26%,6.06%),均P<0.05〕。发生脓毒症的患者伤后1 d CD64指数和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脓毒症的患者〔4.06±1.72比2.36±1.31,3.29%(1.14%,12.84%)比0.67%(0.25%,1.48%),均P<0.05〕,伤后3 d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脓毒症的患者〔8.73%(7.52%,15.82%)比4.67%(3.82%,6.21%),P<0.05〕。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伤后1 d,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与SOFA和I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3、0.394,均P<0.05);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与APACHEⅡ、SOFA和I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9、0.452、0.490,均P<0.01);中性粒细胞CD279阳性率与APACHEⅡ和I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8、0.388,均P<0.05)。结论CD64指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CD279表达水平与创伤患者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监测细胞免疫功能可能对创伤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创伤 脓毒症 细胞免疫 CD64 CD279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玉溪市流感季节性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季节性,年估计百分比变化分析流行特征。结果玉溪市流感年均发病率11.45/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速度36.21%(95%CI:12.48~49.32,P<0.05);发病人群以15岁以下为主,尤其0~4岁组,发病率最高(57.80/10万),年均增长速度68.04%(95%CI:31.91~71.89,P<0.0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x2 =6.05,P<0.05)。澄江市(33.20/10万)和峨山县(31.10/10万)发病率最高,元江县发病率年均增长速度最快57.62%(95%CI:19.24~71.76,P<0.05)。发病高峰在冬季,发病率68.61/10万,年均增长速度6.93%(95%CI:1.80~11.60,P<0.05)。季节分布的M值和γ值分别在0.37~0.89和0.38~0.89之间波动。发病高峰日为12月31日,高峰期在10月24日至次年2月24日,流行期8月28日至次年4月25日。结论各地区应根据疫情流行变化趋势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以降低发病水平,避免疫情持续蔓延。

  • 标签: 流行性感冒 集中度 圆形分布 年估计百分比变化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1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CA19-9正常组和CA19-9升高组。结果显示,CA19-9升高比率为25.0%;CA19-9升高组合并急性胆管炎、黄疸、血或胆汁培养阳性率及ERCP实施率均高于CA19-9正常组;内科治疗或ERCP术后CA19-9均较治疗前或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A19-9预测ABP合并急性胆管炎的AUC值为0.724(95%CI 0.592~0.865),对ABP合并急性胆管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胆源性胰腺炎 糖链抗原19-9 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 急性胆管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和支原体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外周血炎症指标动态变化对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与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41例病毒和支原体CAP患者。分析比较不同病原体(病毒和支原体)组间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Ⅰ~Ⅱ级(≤70分)、Ⅲ级(71~90分)、Ⅳ~Ⅴ级(≥91分)〕组间入院1 d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及白细胞计数(WBC);分析比较不同病情转归(根据入院3 d PSI评分或胸部CT影像学表现分为好转组、稳定组、加重组)组间入院3 d SAA、hs-CRP及其变化值(Δ3 d=1 d-3 d)以及不同预后(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组间入院7 d SAA、hs-CRP及其变化值(Δ7 d=1 d-7 d)。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SAA对CAP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与预测价值。结果入院1 d时,支原体组(43例)患者SAA水平明显高于病毒组(98例),两组间其他血清炎症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论是病毒CAP还是支原体CAP患者,病情越重SAA水平越高,两组其他炎症指标变化趋势与SAA基本一致。入院3 d时病毒组和支原体组病情加重者(12例、9例)SAA水平均明显高于好转者(57例、26例)和稳定者(29例、8例),且随入院时间延长,病情加重组SAA水平逐渐升高,好转组逐渐降低,稳定组略有升高,组间ΔSAA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CPR与SAA变化趋势一致。死亡组患者入院7 d时的SAA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且随入院时间延长,死亡组SAA水平逐渐升高,存活组逐渐下降,组间ΔSAA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CPR与SAA变化趋势一致。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1 d SAA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优于hs-CRP,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7〔95%可信区间(95%CI)为0.669~0.886〕和0.729(95%CI为0.628~0.830)。ΔSAA3 d对病情转归的预测价值优于3 d SAA,AUC分别为0.979(95%CI为0.921~1.000)和0.850(95%CI为0.660~1.000);但入院3 d hs-CRP和Δhs-CRP3 d均无预测价值。入院7 d SAA和ΔSAA7 d对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954(95%CI为0.898~0.993)和0.890(95%CI为0.689~1.000),且优于7 d hs-CRP;但Δhs-CRP7 d无预测价值。结论对于病毒和支原体CAP患者,SAA是一个敏感、有价值的指标;动态监测SAA可以评估患者病情、预测病情转归及预后,协助诊治。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毒 支原体 血清淀粉样蛋白 动态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至2016年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HFRS患者。根据病期患者被分为发热期8例,低血压少尿期13例,多尿期8例,恢复期6例,并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19例和重症组16例。纳入2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按病期采集血标本,分别检测血浆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肝肾功能相关指标。统计学分析采用LSD-t检验。结果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t=3.239、5.585),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血浆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高于轻症组(t=2.201、3.6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的P选择素(t=4.621、5.129)、L选择素(t=5.321、5.641)、E选择素(t=14.915、10.72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t=9.071、9.580)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分别与白细胞计数(r=0.521、0.355)、中性粒细胞计数(r=0.512、0.457)、单核细胞计数(r=0.479、0.387)呈正相关(均P<0.01)。重症组肌酸激酶同工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在发热期(t=4.049、3.887、6.021、4.660)与低血压少尿期(t=4.614、3.955、4.937、4.396)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重症组尿素氮、肌酐在发热期(t=11.127、8.342)和低血压少尿期(t=10.078、6.011)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与P选择素、L选择素、E选择素呈正相关(r=0.365、0.401、0.425,P=0.002、0.013、0.004)。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6.977、7.862)、国际标准化比值(t=6.326、6.664)、D-二聚体(t=9.455、10.848)水平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重症组纤维蛋白原在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14、-5.674,均P<0.01)。重症组血小板计数在发热期与低血压少尿期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t=-12.795、-14.160),而血小板平均体积在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t=8.132、9.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HFRS患者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所介导的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引起毛细血管损伤和多器官损伤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肾综合征出血热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白细胞介素8 P选择素 E选择素 L选择素 胞间黏附分子1 多器官损伤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来减弱或清除病原体对机体的影响。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内特异性抗体动态变化特征对于疾病认识、诊断、以及疫苗研究与防控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同类型特异性抗体产生和持续时间、抗体水平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分析,从而增进对新冠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学特征的了解。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抗体 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