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11种抗菌药物对鼠疫耶尔森(简称鼠疫)的最低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建立鼠疫MIC测定方法,掌握常用抗生素对鼠疫范围,为鼠疫的临床治疗提供基线数据。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Labor Standard Institution,CLSI)药敏试验方法中的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硫酸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头孢曲松钠、氨苄青霉素钠、氯霉素、盐酸壮观霉素、头孢呋辛钠、盐酸四环素共11种抗菌药物对118株鼠疫的MIC,并计算MIC50、MIC90(能抑制50%、90%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以纸片扩散法的检测结果作为对照观察两者的一致性。118株鼠疫分离自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由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保存。结果检测的118株鼠疫,未发现具有单个或多个抗菌药物抗性的菌株,与纸片扩散法结果一致,并获得11种抗菌药物对118株的MIC50、MIC90。结论成功建立了鼠疫MIC测定方法,该方法能高通量测定抗菌药物对鼠疫的MIC,评价鼠疫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是一种高效、经济、实用的实验手段。

  • 标签: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测定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中药复合制剂-泽尔复皮肤洗剂的效果,为该洗剂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021年9月至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采用平皿稀释法实验性观察泽尔复皮肤洗剂原液(100.0%)、50.0%、25.0%和12.5%浓度,于作用时间:2 min、5 min、10 min、20 min,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和白色念珠效果,以灭菌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组。组内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述,多组间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泽尔复皮肤洗剂原液(100.0%)、50.0%、25.0%和12.5%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率均超90%以上。泽尔复皮肤洗剂原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率分别为(0.97±0.02)、(0.99±0.03)、(1.00±0.00)、(1.00±0.00);50.0%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率分别为(0.95±0.02)、(0.96±0.02)、(0.97±0.01)、(0.98±0.01);25.0%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率分别为(0.93±0.01)、(0.94±0.01)、(0.95±0.01)、(0.97±0.01);12.5%稀释液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率分别为(0.92±0.01)、(0.93±0.01)、(0.93±0.01)、(0.95±0.02),不同浓度泽尔复皮肤洗剂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47、7.030、52.993、8.912,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率与洗剂浓度呈正相关,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 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69、0.789、0.950、0.806(均P<0.05)。在相同浓度下,率与菌株种类、作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泽尔复皮肤洗剂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且随着浓度增加抑菌作用增强。

  • 标签: 泽尔复皮肤抑菌洗剂 大肠埃希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白色假丝酵母菌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下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分离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趋势变化与分子耐药机制。方法对19株新生儿Hi分离株进行再鉴定,通过PCR法测菌株P6、fucK和Cap基因进行血清学分型,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最低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对TEM-1、ROB-1和ftsI基因进行测序和变异分析。结果(1)19株Hi经P6、fucK和Cap基因检测证实均为无荚膜型,即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NTHi )。(2)与2003至2004年比较,2013至2014年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分离株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MIC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03至2004年(n=9)和2013至2014年(n=10)产β-内酰胺酶菌株均为3株,10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基因检测显示6株产β-内酰胺酶均为TEM-1型,未检测出ROB-1型菌株。(4)2003至2004年仅出现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氨苄西林耐药(gBLPAR),2013至2014年出现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gBLNAR)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中介(gBLNAI)3株、gBLPAR 3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gBLPACR)1株。(5)2013至2014年ftsI基因出现了11个氨基酸替代模式,而2003至2004年仅出现5个氨基酸替代模式;10年间比较ftsI基因S357N、S385T、N526K、T532S变异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株2014年分离的耐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gBLNAR/gBLNACR菌株同时出现D350N、S357N、M377I、S385T、L389F、A502T、N526K变异。结论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感染患儿或将迅速面临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的严峻挑战。

  • 标签: 流感嗜血杆菌 新生儿 β-内酰胺类耐药 ftsI基因 TEM-1基因 氨基酸替代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耐药性对H.pylori根除率的影响,并探究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最佳最小浓度(MIC)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因H.pylori阳性,采用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ylori的患者,最终纳入140例H.pylori感染者,其中12例无根除治疗结果。治疗结束8~12周后,分别采用意向性治疗(ITT)和符合方案人群(PP)分析计算140和128例H.pylori感染者的H.pylori根除率,分析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关系,以及不同MIC折点判断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一致性检验。结果ITT和PP分析标准三联疗法患者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66.4%(93/140)和72.7%(93/128),95%CI分别为59.3%~74.3%和65.6%~79.7%。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阿莫西林耐药(OR=6.326,95%CI1.090~36.725, P=0.040)和克拉霉素耐药(OR=10.686,95%CI 4.031~28.326,P<0.01)均为H.pylori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MIC折点为0.125 mg/L时,阿莫西林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相关性最高(一致性一般,P<0.05);克拉霉素MIC折点为2.000 mg/L时,克拉霉素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相关性最高(一致性中等,P<0.05)。结论标准三联疗法的H.pylori根除率已降至80%以下。H.pylori根除率下降与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耐药有关,二者在体内的最佳MIC折点分别为0.125和2.000 mg/L。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标准三联疗法 根除率 抗生素耐药 最小抑菌浓度折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氨酸激酶AgrC在亚浓度环丙沙星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于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检验科收集皮肤组织和体液标本,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实验菌株的最低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不同亚浓度环丙沙星处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的生物膜形成情况;利用SYTO9和PI荧光染料分析亚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亚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grC基因及其调控基因agrA、icaA和icaR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最后,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验证亚浓度环丙沙星与AgrC蛋白受体的结合作用;数据采用x¯±s表示,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采用方差分析,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浓度为0.25~0.5 mg/L。亚浓度的环丙沙星可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在1/4倍最低浓度即可开始出现显著作用[ATCC 43 300(t=7.42,P=0.002)、临床菌株SA1(t=5.42,P=0.005)、SA2(t=6.38,P=0.002)、SA3(t=4.8,P=0.009)、SA4(t=7.06,P=0.002)和SA5(t=4.36,P=0.00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亚浓度的环丙沙星可明显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增加生物膜的形成量并使生物膜显著聚集成三维立体结构。逆转录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亚浓度的环丙沙星对agrC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但使agrA(t=4.42,P=0.003)和icaR(t=4.49,P=0.007)表达水平下降[(0.61±0.24)和(0.56±0.12)],icaA表达水平升高[1.51±0.19(t=5.24,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温滴定量热法分析发现,环丙沙星与AgrC蛋白受体具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亚浓度环丙沙星可能通过结合AgrC蛋白受体,影响下游agrA、icaA和icaR基因表达水平,从而促进生物膜形成,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

  • 标签: 葡萄球菌,金黄色 抗菌药 生物膜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四种常见外排泵抑制剂对克拉霉素(CLA)抗脓肿分枝杆菌体外最低浓度的影响,探讨药物外排泵在脓肿分枝杆菌对CLA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本研究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纳入脓肿分枝杆菌标准菌株和60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选择四种常见外排泵抑制剂:氰化羰基-3-氯苯腙(CCCP)、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维拉帕米(VP)和利血平(RSP),采用Alamar Blue法检测CLA对上述菌株的体外最低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比较有无外排泵抑制剂作用时,CLA抗菌的MIC改变情况;对脓肿分枝杆菌的CLA耐药相关基因erm(41)和rrl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分析外排泵抑制剂对MIC的影响与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与否及突变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CCP、DCC、VP和RSP均能降低CLA抗脓肿分枝杆菌的MIC,但RSP作用效果弱于其他三种外排泵抑制剂。60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包含10株CLA耐药菌株,其中7株发生rrl基因突变。光滑表型分离株的CLA耐药率(21.2%和66.7%)高于粗糙表型分离株的CLA耐药率(11.1%和51.9%)。当CLA药敏孵育时间为3 d时,外排泵抑制剂对CLA耐药菌株的MIC影响较大,均可使约50%菌株的MIC降低2倍以上,且相较于发生rrl基因突变的菌株,外排泵抑制剂对未发生rrl基因突变菌株的MIC影响更大;当CLA药敏孵育时间为14 d时,有24株携带erm(41)基因T28序列型的脓肿亚种分枝杆菌发生诱导耐药,随着诱导耐药的发生,外排泵抑制剂对CLAMIC影响减小。外排泵抑制剂对不同表型分离株的CLAMIC水平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排泵参与脓肿分枝杆菌对CLA耐药过程,外排泵抑制剂可不同程度降低脓肿分枝杆菌对CLA的耐药水平。外排泵抑制剂的使用为脓肿分枝杆菌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脓肿分枝杆菌 克拉霉素 外排泵 外排泵抑制剂 最低抑菌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前瞻性观察新生儿退黄中药生物凝胶对新生儿的脐部和退黄作用。方法选取分娩的足月健康新生儿6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新生儿退黄中药生物凝胶全腹涂抹的干预方式,比较2组新生儿出生后3 d胎便排出次数、首次胎便排出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率、蓝光照射疗法发生率及脐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3 d胎便排出次数、首次胎便排出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分别为(8.12 ± 1.36)次、(7.39 ± 3.71)h、(26.05 ± 3.98)h,对照组分别为(5.31 ± 1.02)次、(13.04 ± 5.26)h、(28.65 ± 3.54)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6.133、-6.483,t值为-19.011,均P<0.05);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率、蓝光照射疗法发生率及脐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67%(2/300)、0、1.00%(3/300)和0,对照组分别为3.33%(10/300)、2.00%(6/300)、5.00%(15/300)和3.33%(10/3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209~8.247,均P<0.05)。结论新生儿退黄中药生物凝胶对新生儿的脐部和退黄疗效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黄疸,治疗 新生儿 中医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建立连云港地区20~79岁健康成人血清胱素C(Cys C)的参考区间。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化原则选取2019年9月至10月至本院健康体检的参考个体978例,其中男486例,女492例。采用AU58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清Cys C的浓度,并根据CLSI C28-A3和WS/T 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推荐的方法建立血清Cys C的参考区间。结果本地区健康成人血清中Cys C的浓度在年龄、性别上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故依据性别、年龄建立的血清Cys C的参考区间(免疫比浊法)为:20~59岁男性0.61~1.01 mg/L,60~79岁男性0.68~1.65 mg/L,20~59岁女性0.54~0.93 mg/L,60~79岁女性0.66~1.31 mg/L。结论血清Cys C的水平受性别和年龄等影响,故实验室有必要建立适宜的参考区间,以期为肾脏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预后评估等提供潜在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胱抑素C 参考区间 免疫比浊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梅等8种中药颗粒剂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机制。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乌梅、五味子、薄荷、赤芍、黄连、艾叶、连翘、黄芩颗粒剂悬液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结合效果(MIC)测定其前后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改变,检测其对细菌细胞通透性的影响。结果乌梅、五味子、薄荷、赤芍、黄连、艾叶、连翘、黄芩颗粒剂悬液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MIC依次为:3.2、3.2、51.2、51.2、51.2、51.2、51.2、204.8 mg/ml,MBC依次为:6.4、6.4、102.4、102.4、102.4、102.4、102.4、409.6 mg/ml。除赤芍外,其余中药颗粒剂ALP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乌梅和五味子作用后更明显。结论8种中药颗粒剂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菌作用,其抑菌作用可能是破坏细胞壁、改变细菌的细胞膜的通透性而实现的。

  • 标签: 中药颗粒剂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体外抑菌机制 通透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清金化痰汤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在体外环境下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的抑菌作用,为其临床抗感染治疗寻求新的方向。方法应用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组(头孢哌酮/舒巴坦)、中药组(清金化痰汤)、联合组(清金化痰汤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及阴性对照组4个组别对15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的最低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计算部分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分布情况,以FIC≤0.5为协同作用,判定联合用药效果。结果清金化痰汤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的MIC为1.0~2.0 g/ml,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的MIC为128.0~256.0 μg/ml,联合组中清金化痰汤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MIC分别为0.5~1.0 g/ml、64.0~128.0 μg/ml,两单独用药组和联合组相比较,MI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FIC均≤0.5。结论清金化痰汤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在体外环境下具有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

  • 标签: 清金化痰汤 头孢哌酮/舒巴坦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肺炎克雷伯菌 抑菌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质量分数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点眼1次与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点眼1次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汉族近视性屈光不正儿童231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0.02%阿托品组110例和0.01%阿托品组121例。0.02%阿托品组采用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睡前点眼1次,0.01%阿托品组采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睡前点眼1次,连续用药1年。0.02%阿托品组92例,0.01%阿托品组101例完成1年随访,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2个月测量2个组右眼等效球镜度(SER)、眼轴长度(AL)、单眼调节幅度(AMP)、瞳孔直径(PD)、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等参数,观察各参数用药1年与用药前的变化情况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1年,0.02%阿托品组和0.01%阿托品组SER变化量分别为(-0.46±0.49)D和(-0.48±0.46)D,AL变化量分别为(0.38±0.21)mm和(0.39±0.19)mm,AMP变化量分别为(-1.49±0.29)D和(-1.61±0.26)D,PD变化量分别为(0.72±0.44)mm和(0.70±0.40)mm,2个组间SER、AL、AMP和PD的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后1个月内0.02%阿托品组和0.01%阿托品组分别有19.1%(21/110)和20.7%(25/121)的患眼出现畏光,在1~6个月内分别有12例和13例畏光症状消失,其余受试者的畏光症状逐渐缓解但未消失。用药1个月内,2个组分别有4.5%(5/110)和5.0%(6/121)的患眼出现轻度视近模糊,持续2~4周后逐渐缓解消失。结论质量分数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点眼1次与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点眼1次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效果一致,且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点眼1次未增加不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

  • 标签: 阿托品 给药频次 近视 眼轴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血清脂蛋白(a)[Lp(a)]颗粒浓度与质量浓度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分析二者结果偏差的分布情况。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的CKD患者196例和健康对照者97名,分别检测其血清Lp(a)颗粒浓度和质量浓度;Lp(a)颗粒浓度参考上限为75 nmol/L、质量浓度参考上限为300 mg/L;比较各组中Lp(a)颗粒浓度与质量浓度检测结果阳性率的差异;依据CKD患者Lp(a)质量浓度的四分位数将其等分为4个亚组,进一步比较各亚组中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CKD组血清Lp(a)颗粒浓度[25.7 (10.5,75.4) nmol/L比19.2 (8.1,50.2) nmol/L,P=0.021]与质量浓度[157 (64,432) mg/L比127 (50,274) mg/L,P=0.023]均高于健康对照组。CKD组中Lp(a)颗粒浓度的阳性率显著低于质量浓度阳性率[25.0%(48/196)比37.2%(73/196),P=0.009],对照组中Lp(a)颗粒浓度阳性率与质量浓度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6%(18/97)比22.7%(22/97),P=0.478]。CKD组中Lp(a)质量浓度的高估率高于对照组[12.8%(25/196)比4.1%(4/97),P=0.020];CKD组亚组3[即Lp(a)质量浓度为157.00~432.25 mg/L]的Lp(a)颗粒浓度阳性率明显低于质量浓度阳性率[4.1%(2/49)比49.0%(24/49),P<0.001],且亚组3的Lp(a)质量浓度高估率[44.9%(22/49)]也高于其他3个亚组(P均<0.001);依据Lp(a)颗粒浓度试剂说明书提供的转换因子,将其检测结果转化为质量浓度,以四分位数分组的CKD患者其实际测得的Lp(a)质量浓度结果均高于Lp(a)颗粒浓度转换后的质量浓度结果(P均<0.05)。结论CKD患者中血清Lp(a)颗粒浓度检测的阳性率显著低于质量浓度阳性率,Lp(a)质量浓度检测存在明显的高估偏差。

  • 标签: 脂蛋白(a) 脂蛋白(a)质量 慢性肾脏疾病
  • 简介:摘要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又称为免疫球蛋白A血管炎,是最常见的儿童血管炎,可累及皮肤、胃肠道、关节和肾脏,糖皮质激素为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HSP的常规治疗方案。鉴于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常联合酸剂治疗,包括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酸剂可能通过缓解消化道症状、辅助治疗HSP继发性急性胰腺炎、抑制幽门螺杆菌、减轻激素不良反应对HSP发挥治疗作用。但目前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探索。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H2受体拮抗剂 质子泵抑制剂 抑酸剂
  • 简介:基于沪深主板数据,本文研究了负面媒体报道在IPO价中的角色,并考虑了我国新股发行定价规则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新股发行定价规则如何变化,公司上市前的负面新闻报道都会对IPO价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负面报道对IPO价的负向影响是由于媒体报道的“信息”功能,非“情绪”效应。

  • 标签: IPO抑价 负面媒体报道 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情绪 定价约束
  • 简介:摘要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又称为免疫球蛋白A血管炎,是最常见的儿童血管炎,可累及皮肤、胃肠道、关节和肾脏,糖皮质激素为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HSP的常规治疗方案。鉴于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常联合酸剂治疗,包括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酸剂可能通过缓解消化道症状、辅助治疗HSP继发性急性胰腺炎、抑制幽门螺杆菌、减轻激素不良反应对HSP发挥治疗作用。但目前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探索。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H2受体拮抗剂 质子泵抑制剂 抑酸剂
  • 简介:摘要丙泊酚是一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静脉麻醉药,检测其血药浓度在临床应用及科研方面有重要意义。现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丙泊酚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进行总结,阐述各方法的基本原理,归纳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对于可推向临床应用的精准、无创、安全的检测方法,还需进一步的探究。

  • 标签: 丙泊酚 血药浓度 检测方法 色谱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离子迁移谱
  • 简介:摘要依据浙江临安2004对大气近地面臭氧跟其四个前体物浓度变化观测数据,对长江三角洲本地站臭氧浓度和前体物浓度日变化、月变化、周末效应和各污染物出现频率等研究,分析臭氧浓度变化与其前体物、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临安近地面O3浓度存在着较明显日变化规律,且呈单峰型;工作日近地面臭氧浓度高于周末;前体物浓度与臭氧浓度变化呈负相关,臭氧在不同浓度出现频率规律与其前体物基本呈一致臭氧浓度变化也受该区域气温、云量等气象条件影响。

  • 标签: 临安 夏季臭氧浓度 前体物 频率 气象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Ca2+浓度在高浓度氧致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对照组(C组)、高浓度氧组(H组)和高浓度氧+钌红组(HR组)。C组置于常规培养箱(5%CO2-95%空气)中培养4 h;HR组加入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抑制剂钌红2 μmol/L,然后H组和HR组置于高浓度氧密闭箱(90%O2-5%CO2-5%空气)中培养4 h。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线粒体内Ca2+荧光强度,并计算Ca2+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H组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Ca2+浓度升高,HR组线粒体Ca2+浓度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组比较,HR组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Ca2+浓度降低(P<0.05)。H组细胞呈现早期凋亡形态学表现(细胞皱缩呈球形、透亮度降低、与周围细胞脱离),HR组较H组明显改善。结论线粒体Ca2+浓度升高参与了高浓度氧致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

  • 标签: 肺泡 上皮细胞 细胞凋亡 线粒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古菌素A对膀胱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使用5637细胞(购自上海中国科学院细胞所)作为研究细胞,使用含有低、中、高浓度曲古菌素A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5637细胞24、48、72 h。然后检测各组细胞相对存活率、凋亡率、处于各细胞周期阶段的细胞比例以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采用方差检验和t检验。结果随着药物浓度升高和药物作用时间延长,5637细胞相对生存率[空白组:100.00%、100.00%、100.00%;低剂量组:(90.45±18.56)%、(80.45±12.25)%、(65.45±8.65)%;中剂量组:(71.02±9.56)%、(63.45±6.12)%、(50.42±6.35)%;高剂量组:(52.14±6.25)%、(42.11±5.14)%、(20.25±3.25)%](F=11.483、9.244、8.264,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处于亚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p21蛋白显著升高,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及细胞周期蛋白D显著降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细胞处于S期细胞比例显著低于空白组。结论曲古菌素A可以通过抑制p-Akt信号通路促进膀胱癌细胞凋亡同时也可以通过促进p21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周期进程。

  • 标签: 膀胱癌 细胞周期 磷酸化蛋白激酶B 曲古抑菌素A
  • 简介:摘要1例29岁男性患者因双相情感障碍服用富马酸喹硫平(维持剂量:0.2 g、2次/d)与丙戊酸镁缓释片(维持剂量:0.5 g、2次/d)治疗。9 d后,患者精神症状好转,未发生不良反应,喹硫平血药浓度为379 μg/L。因并发化脓性中耳炎,加用克拉霉素(0.25 g口服、2次/d)。次日晨患者出现昏睡状态,喹硫平血药浓度升至614 μg/L。考虑为克拉霉素与喹硫平相互作用所致。停用富马酸喹硫平和克拉霉素,给予静脉输液加快药物代谢。第2天患者昏睡状态消失,继续服用原剂量富马酸喹硫平与丙戊酸镁缓释片,抗菌药物换用头孢地尼胶囊0.1 g口服、3次/d,未再出现不适症状。

  • 标签: 克拉霉素 富马酸喹硫平 药物相互作用 血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