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钢筋混凝土作为重要性施工基础材料具有相对的作用性及意义性。因此,本文通过腐蚀对钢筋力学性能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影响性、作用性、破坏性等进行具体论述,结合钢筋材料特殊性质及属性,对腐蚀的产生发展进行系统阐述,为其进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 标签: 腐蚀 钢筋结构 力学性能
  • 作者: 石金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18-04-14
  • 出处:《科技新时代》 2018年第4期
  • 机构: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红岩滑坡对双排抗滑桩施工中双排抗滑桩锚固深度选取的问题,在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桩和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利用滑坡体边界施加位移的方法,来对作用在抗滑桩上的水平推力进行模拟,然后对双排抗滑桩加固深度变化时对抗滑桩侧向位移、剪力、弯矩和抗滑力的变化规律来进行探讨,然后分析双排抗滑桩锚固深度变化对抗滑桩的侧向位移、剪力、弯矩和抗滑力的影响。
  • 简介:文章以武汉青山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为例,对项目建设中所用的透水混凝土进行试验,对骨料粒径对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骨料 粒径 透水 混凝土 力学性能
  • 简介:摘要对于薄壁方钢管高强混凝土构件基本力学性能的创新研究,对于钢筋混凝土乃至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而通过采取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仿真、现场调查与反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钢筋混凝土进行研究,致力于研究出耐久性更高、经济性更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更为便捷地为土木工程提供一种更加绿色和经济的装配式建筑结构。为提高构件的技术经济性能,现提出薄壁方钢管高强混凝土构造形式并对其进行多方面和角度的研究。

  • 标签: 薄壁 方钢管 高强混凝土构件 力学性能 装配式建筑结构
  • 简介:摘要PVC具有较好的抗化学腐蚀性和耐磨性,且其成本低、生产简单,故其在医疗及其他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广泛。综述了树脂聚合度、加工工艺及加工助剂等因素对PVC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加工助剂对PVC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其中,树脂聚合度的增大可以提高PVC的强度,但同时会降低韧性;使用模压成型工艺有利于提高PVC的强度和模量,而使用注塑成型工艺有利于提高PVC的塑性和韧性;适当提高或增大加工温度和共混时间增加可以提高PVC的韧性;添加热稳定剂可以改善PVC的塑性、韧性及强度;添加增塑剂可以提高PVC的强度及韧性;添加改性剂可以改善PVC的强度和韧性。

  • 标签: 力学性能 加工工艺 加工助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层次肋软骨在生物力学性能上的差异,为临床上使用肋软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入选标准从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住院部和门诊部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需通过采取肋软骨进行耳廓再造,或需利用肋软骨进行支撑治疗的患者。将软骨支架雕刻后剩余的第7肋软骨中央层和边缘层制成不同规格的软骨块,分别进行拉伸强度试验、压缩试验(包括蠕变试验和应力松弛试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进行描述,统计推断组间差异用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28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年龄12~24岁,女性12例,年龄12~18岁。共制作方形软骨块112块、长方形软骨块56块。拉伸强度试验中,男性肋软骨中央层拉伸断裂率为87.5%(14/16),边缘层为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肋软骨中央层拉伸断裂率为83.3%(10/12),边缘层为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蠕变试验中,男性肋软骨中央层与边缘层在0.5 min至2 min之间的蠕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9、P=0.171),女性中央层与边缘层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731、P=0.480)。应力松弛试验中,男性肋软骨中央层应力松弛量与边缘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53、P=0.058);女性肋软骨中央层应力松弛量为(0.006±0.003)%,边缘层为(0.011±0.004)%,显著高于中央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2、P=0.007)。结论少年及青年群体中男性和女性肋软骨中央层在抗拉伸强度上较边缘层差,且其中的钙化点明显减弱了肋软骨的抗拉伸能力,临床上应针对不同部位及用途,根据软骨的钙化情况选择合适的层次。

  • 标签: 肋软骨 生物力学 层次 性别
  • 简介:摘要本文围绕棉涤包芯纱衬衣面料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概述了棉涤包芯纱衬衣面料的试验样品参数,对该面料样品的各项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并给予了相关评价,分析了可能对棉涤包芯纱衬衣面料在低负荷下的力学性能造成影响的因素,旨在不断提高该面料的生产技术和使用加工技术,使制作出的产品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标签: 力学性能 棉涤包纱 低负荷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角膜具有各向异性、非线性和黏弹性等复杂的生物力学性能,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力学在角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离体角膜与在体角膜的力学性能存在显著差异,探索在体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的方法对角膜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目前在体测量的仪器主要有眼反应分析仪和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但二者只提供角膜整体的生物力学参数,无法精确反映角膜局部性能。Brillouin显微镜使用低功率近红外激光束聚焦到角膜组织,通过分析角膜的返回信号谱来确定组织的纵向模量,可实现角膜各部分生物力学性能的在体无接触测量。现就Brillouin显微镜的测量原理、安全性,与其他设备的比较及其临床应用进展等做一综述。

  • 标签: 角膜 生物力学 Brillouin显微镜 圆锥角膜 角膜交联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动人工腰椎置入后对腰椎活动度、关节突关节及终板应力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奠定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选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的全腰椎CT数据,构建生理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生理组)。将生理组模型L3椎体及邻近椎间盘切除后复制两组,一组置入可动人工腰椎各组件构建非融合模型(非融合组),另一组置入钛笼、钛板等构建融合模型(融合组)。于三组加载500 N的轴向载荷和10 Nm扭矩载荷,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6个方向的运动,对比相同工况下三组手术部位(L2~3、L3~4)及邻近节段(L1~2、L4~5)腰椎活动度和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J1~2、J4~5)、L2下终板及L4上终板应力峰值。结果非融合组手术部位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扭转、右扭转6个方向的活动范围分别为L2~3 3.9°~8.7°、L3~4 3.6°~8.4°,较融合组(L2~3 0.1°~0.2°、L3~4 0.1°~0.1°)明显增大,较生理组(L2~3 2.3°~6.0°、L3~4 2.3°~7.1°)略有增加。非融合组邻近节段活动范围分别为L1~2 1.4°~4.3°、L4~5 1.4°~6.0°,小于融合组(L1~2 2.1°~6.1°、L4~5 3.3°~8.6°),与生理组(L2~3 2.3°~6.0°、L4~5 2.3°~7.1°)较相似。非融合组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在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方向von Mises应力峰值范围分别为J1~2 7.07~19.21 MPa、J4~5 6.12~12.99 MPa,与生理组(J1~2 8.42~18.53 MPa、J4~5 7.49~11.70 MPa)相近,小于融合组(J1~2 10.54~21.16 Mpa、J4~5 10.63~16.13 MPa)。非融合组L2下终板与L4上终板在上述6个运动方向上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别为29.39~54.72 MPa、32.31~47.87 MPa,较融合组L2下终板(21.20~42.07 MPa)、L4上终板(22.50~36.76 MPa)和生理组L2下终板(11.04~29.55 MPa)、L4上终板(13.12~21.32 MPa)均有明显增加。结论与传统融合假体相比,可动人工腰椎的置入可重建手术部位在屈伸、侧弯、扭转等方向上的活动度,显著降低对邻近节段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影响,理论上可减少假体下沉的发生率。

  • 标签: 腰椎 脊柱骨折 椎关节突关节 有限元分析 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度近视黄斑裂孔(HM-MH)患者内界膜的超微结构及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8—12月在中山眼科中心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HM-MH患者14例14眼内界膜,另选择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16例16眼内界膜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内界膜标本进行Ⅳ型胶原蛋白和层黏连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并行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检测。结果HM-MH组与IMH组内界膜的超微结构均为均质的网状结构,Ⅳ型胶原蛋白均位于内界膜玻璃体面,层黏连蛋白位于内界膜的视网膜面。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HM-MH组的平均内界膜厚度为(1.01±0.17)μm,较IMH组的(1.92±0.21)μm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80.P<0.001);HM-MH组内界膜的僵硬度为(2.86±0.33)MPa,明显大于IMH组的(0.88±0.23)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50,P<0.001)。HM-MH组内界膜的僵硬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832,P<0.001),但IMH组内界膜僵硬度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104,P=0.825)。结论与IMH患者相比,HM-MH患者内界膜变薄、僵硬程度增加,该发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HM-MH的发病机制。

  • 标签: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 Ⅳ型胶原蛋白 超微结构 生物力学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索正常人瞳孔对光反射曲线的生物力学模型,了解各分量参数与年龄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使用Oculus Keratograph 4角膜地形图仪的Pupillometer程序收集2015年2月至2018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诊疗中心就诊的143名眼部正常受试者一眼的瞳孔对光反射曲线数据,将曲线数据代入Matlab编制的生物力学模型方程,使用逐次逼近法进行拟合求解,获得瞳孔开大肌和瞳孔括约肌的弹性系数和黏滞系数;获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静息、冲动神经量和神经冲动发生的延迟时间。各模型参数与年龄、瞳孔直径(PD)的关系使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43名受试者中男65名,女78名,年龄(45.3±22.6)岁,PD为(5.58±1.06)mm,瞳孔括约肌弹性系数kc为(0.29±0.29)mN/(g·mm2),瞳孔括约肌静息半径L0c为(0.89±0.05)mm,瞳孔开大肌弹性系数kd为(1.27±1.08)mN/(g·mm2),瞳孔开大肌静息长度L0d为(3.40±0.28)mm,虹膜肌肉黏滞系数D为(3.57±0.15)mN·s/(g·mm),副交感神经冲动分量fp为(134.77±33.23)mN/g,交感神经冲动分量fs为(1.26±1.84)mN/g,副交感神经静息分量fp0为(0.19±0.26)mN/g,交感神经静息分量fs0为(0.09±0.12)mN/g,副交感神经冲动延时tp为(1.15±0.10)s,交感神经冲动延时ts为(2.14±0.36)s。其中,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瞳孔对光反射参数为Kc,随年龄增加而减小的瞳孔对光反射参数有PD、kd、L0d、fp、tp,使用对光反射模型预测PD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PD=2.9585-0.0099×年龄+0.0059×fp+1.3259×fs0-1.4853×kc+0.3006×kd+1.0159×L0d(F=79.906,P<0.001)。结论:本研究通过建立虹膜生物力学模型,获取正常人的虹膜黏滞系数、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在瞳孔对光反射中的具体数值,有利于对虹膜或自主神经相关疾病的研究。

  • 标签: 瞳孔对光反射 生物力学模型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 作者: 梁成 李春艳 覃小帅 王冠 李文 鲁梦婕 鲁晓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泸州 646000 四川省骨科置入器械研发及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泸州 646000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泸州 646000,泸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泸州 646000,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理科,上海 20120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泸州 646000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有限元仿真和标本实验结合的方式测定新研制的尺骨鹰嘴交锁髓内钉的力学性能,并探究新型交锁髓内钉(NIN)锥形锁定螺钉使用数量对其固定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Mimics19.0和SolidWorks 2014建立尺骨鹰嘴横形骨折模型,分别采用克氏针张力带(KTB)和NIN修复;利用Ansys分析KTB、NIN的固定强度。用15例人体尺骨标本构造尺骨鹰嘴横形骨折模型,并用Instron E10000力学试验机分别对KTB、NIN使用1颗锥形锁定螺钉(NIN-1)和NIN使用3颗锥形锁定螺钉(NIN-3)修复尺骨鹰嘴骨折模型进行力学试验。结果有限元仿真前臂屈曲45°,受载100 N时,KTB、NIN-1、NIN-3固定尺骨鹰嘴骨折面的最大变形分别为0.131、0.123、0.121 mm。标本试验模拟前臂屈曲45°,KTB、NIN-1、NIN-3的最大破坏载荷分别为(313.38±27.68)、(528.56±53.58)、(871.04±94.95)N,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N-3的最大破坏载荷大于KTB和NIN-1,同时NIN-1的最大破坏载荷大于KTB,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KTB,采用NIN手术操作更方便,力学性能更优,并且NIN-3的力学性能最佳,NIN-1次之。

  • 标签: 尺骨鹰嘴 交锁髓内钉 克氏针张力带 力学性能
  • 作者: 高羽轩 张岚 周学东 黄定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直线通路微创开髓洞型对上颌第一前磨牙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患者因正畸或牙周病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从中选取牙体完整、根尖孔发育完成的双根管牙20颗,对其显微CT(micro-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模型中模拟传统开髓洞型、桁架开髓洞型与直线通路微创开髓洞型的开髓与根管治疗(每组样本量均为20个)。建模完成后进行有限元分析,记录纵向及斜向负载模式下各组模型的牙颈部von Mises等效应力峰值(VM)并观测各组模型的应力分布模式。结果纵向负载模式下,3种开髓洞型牙颈部颊侧和腭侧VM分别为:桁架开髓洞型[(146.0±12.9)和(167.6±15.9)MPa],直线通路微创开髓洞型[(142.6±13.7)和(168.1±17.4)MPa],传统开髓洞型[(188.7±13.4)和(200.9±25.7)MPa]。与传统开髓洞型相比,桁架开髓洞型(t=9.01,P<0.001;t=4.59,P<0.001)和直线通路微创开髓洞型(t=9.64,P<0.001;t=3.76,P=0.004)均可有效降低根管治疗后上颌第一前磨牙颊侧和腭侧牙颈部VM,同时缓解应力在面集中力加载区域、牙颈部及牙根的集中。在斜向负载模式下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在两种负载模式下,桁架开髓洞型与直线通路微创开髓洞型间颊腭侧牙颈部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线通路微创开髓洞型可以有效保护根管治疗后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 标签: 牙窝洞制备 有限元分析 开髓洞型 上颌第一前磨牙 力学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泰森多边形图算法生成的不同孔隙率人工骨小梁的3D打印加工精度及生物力学性能,为骨科钛合金内置物生物力学性能的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年龄30岁,身高175 cm,体重70 kg),采集其腰椎CT扫描数据,利用泰森多边形图算法生成5种不同孔隙率的仿生人工骨小梁,根据孔隙率的差异分为Tra_A(73.7%)、Tra_B(74.1%)、Tra_C(80.0%)、Tra_D(80.2%)、Tra_E(85.7%)5组。利用选择性激光熔化(SLM)3D打印技术将各组人工骨小梁加工成直径18 mm、高度20 mm的圆柱状钛合金材质假体,每组加工3个试样。利用工业显微镜对每组试样进行扫描,对比其实际孔隙率和理论孔隙率,评估加工质量;通过体外力学测试,对各组人工骨小梁试样的极限载荷、屈服强度及弹性模量进行测量,评估生物力学性能。结果所有试件内部无裂纹、连接杆断裂、钛合金粉末堆积等不良现象。5组人工骨小梁试件的实际孔隙率平均值分别为66.0%、65.5%、71.8%、72.5%、78.1%,与理论孔隙率相比,分别偏小10.5%、11.6%、10.2%、9.7%、8.8%。体外力学测试显示,5组人工骨小梁试件极限载荷平均值分别为23.6 kN、18.9 kN、17.0 kN、16.3 kN、10.7 kN,屈服强度平均值分别为72.2 MPa、58.7 MPa、54.9 MPa、52.2 MPa、36.1 MPa,弹性模量平均值分别为7.5 GPa、6.3 GPa、4.5 GPa、4.3 GPa、2.4 GPa,三者随着人工骨小梁孔隙率的增大均呈减小趋势。结论基于泰森多边形图算法生成的仿生人工骨小梁结构通过SLM 3D打印加工而成的钛合金试件具有较好的加工质量,且随着孔隙率增加,其加工精度更好。随着孔隙率增加,人工骨小梁的极限载荷、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减小趋势。

  • 标签: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骨小梁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胚胎早期发育动态表型和动力学参数是否受培养液组分差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与遗传中心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的培养液品牌不同,将IVF周期分为Cook组和Vitrolife组,经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每组纳入59个,采用延时成像技术分析正常受精卵裂胚胎授精后68 h内的早期发育形态动力学。记录胚胎发育动态表型,比较两组胚胎7种发育动态表型构成的差异;计算正常表型胚胎的13个早期发育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组之间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基于两个已发表的time-lapse胚胎筛选模型,比较两组正常动态表型胚胎的等级分布差异。结果①Cook组胚胎发育动态表型构成如下:正常表型54.0%、胞质异常波动(abnormal first cytokinesis,A1cyt)3.0%、不规则卵裂(abnormal cleavage,AC)17.4%、逆向卵裂(reverse cleavage,RC)5.2%、无序卵裂(chaotic cleavage,CC)3.2%、多核(multinucleation,Mn)3.5%以及混合表型13.7%;Vitrolife组胚胎发育动态表型构成如下:正常表型49.3%、A1cyt 4.0%、AC 19.1%、RC 7.5%、CC 2.1%、Mn 6.4%以及混合表型11.6%,两组间表型构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较于Vitrolife组,Cook组正常动态表型胚胎13个发育动力学参数(tPNa、tPNf、t2、t3、t4、t5、t6、t7、t8、cc2、s2、t5_PNf和t8_PNf)均略长,授精后68 h胚胎平均卵裂球数略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基于模型A,Vitrolife组与Cook组胚胎等级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模型B,两组胚胎等级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0),其中Vitrolife组A+级胚胎比例较Cook组高[59.8%(125/209)比43.3%(94/217)],而C级胚胎比例较Cook组低[9.6%(20/209)比20.3%(44/217)]。结论胚胎早期发育动态表型及动力学参数不受Cook与Vitrolife序贯培养液差异的影响,但不同time-lapse胚胎筛选模型对不同培养液体系的适用性存在差异,选择或建立模型时应充分考虑所使用的胚胎培养液体系。

  • 标签: 培养基 延时成像 胚胎动力学 动态表型 胚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上肩袖损伤后肩袖肌肉功能与肩关节外展功能关系。方法通过自主研发的动态肩关节生物力学检测平台,对7具尸体肩关节标本分别在以下4种状态模拟肩关节90°外展动作:(1)肩袖完整、施力(正常肩袖组);(2)后上肩袖损伤、施力(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3)后上肩袖损伤、后上肩袖不施力(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4)肱骨头旋转中心上方无肩袖组织、不施力(广泛性肩袖损伤组)。通过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来评估不同肩袖损伤情况下肩关节外展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状态。通过肩峰下压强峰值、肩峰下压强平均值、肩峰下接触面积和肩峰下压力评估不同肩袖损伤情况下肩峰的受压情况。通过盂肱关节内压力/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比率评估不同肩袖损伤情况下肩关节的稳定情况。结果在90°动态外展时,正常肩袖组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分别为(42.1±8.7)N、(29.9±7.4)N,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分别为(45.7±10.3)N、(30.5±7.2)N,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分别为(48.4±13.4)N、(29.9±4.8)N(P均>0.05),而广泛性肩袖损伤组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分别为(69.7±9.7)N、(53.7±8.9)N,较前三组显著升高(P均<0.05)。中三角肌施力的增加会同时增加肱骨头与肩峰压力。正常肩袖组肩峰下压强峰值、肩峰下压强平均值、肩峰下接触面积和肩峰下压力分别为(0.40±0.05)MPa、(0.22±0.03)MPa、(7.71±5.09)mm2、(1.66±1.06)N,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分别为(0.41±0.05)MPa、(0.26±0.07)MPa、(12.71±11.35)mm2、(2.93±2.46)N,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分别为(0.50±0.12)MPa、(0.26±0.07)MPa、(17.29±9.11)mm2、(4.09±1.46)N(P均>0.05),而广泛性肩袖损伤组肩峰下压强峰值、肩峰下压强平均值、肩峰下接触面积和肩峰下压力分别为(3.64±1.70)MPa、(0.98±0.49)MPa、(47.63±11.91)mm2、(45.48±23.86)N,较前三组显著升高(P均<0.05)。正常肩袖组盂肱关节内压力/中三角肌峰值和稳定值比率分别为2.24±0.30、2.46±0.13,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分别为2.21±0.19、2.52±0.08,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分别为2.03±0.14、2.42±0.16(P均>0.05),而广泛性肩袖损伤组盂肱关节内压力/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比率分别为1.40±0.14、1.52±0.41,较前三组显著降低(P均<0.05)。以上指标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和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与正常肩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后上肩袖损伤后肩袖肌肉的功能不影响肩关节的整体外展功能。当肩袖损伤大小累及整个肱骨头旋转中心上方时,肩关节正常外展功能会显著受限。

  • 标签: 肩损伤 生物力学 三角肌 肩袖损伤
  • 简介:摘要近期研究发现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与部分角膜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疗、与角膜手术的效果等密切相关,其涉及许多专业概念。本文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特性、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在常见眼病诊疗中的应用及其干预性治疗进行简要概述,旨在促进眼科医师对角膜生物力学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56-16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药代动力学动态增强MRI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 的全肿瘤影像组学特征对三阴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治疗前行DCE-MRI扫描的乳腺癌患者,Luminal型39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过表达型16例、三阴(triple negative,TN)型30例。提取全肿瘤药代动力学及增强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Logistic模型,对TN型与Luminal型、TN型与HER-2过表达型、TN型与非TN型进行鉴别,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AUC。利用五折交叉验证法验证预测性能。结果TN型和Luminal型预测模型共筛选出6个重要特征,鉴别准确度和AUC分别为0.783、0.865。TN型和HER-2过表达型预测模型筛选出14个重要特征,鉴别准确度和AUC分别为0.870、0.923。TN型和非TN型预测模型共筛选17个重要特征,鉴别准确度和AUC分别为0.847、0.913。结论基于药代动力学DCE-MRI的全肿瘤影像组学特征有利于鉴别三阴型与其他分子分型的乳腺癌。

  • 标签: 乳腺肿瘤 三阴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药代动力学 影像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