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切除术后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及建立有效的线图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60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71例;年龄(57.41±10.35)岁,年龄范围29~81岁。观察指标:(1)患者随访的结果,术后生存情况;(2)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3)线图模型的建立及验证。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常规随访,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CA19-9、上腹部B超、CT或MRI检查。随后每3~6个月随访1次。观察终点为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即为手术日期到随访截止日期,或因肿瘤复发及转移致死亡的日期。随访截至2019年8月1日。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纳入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将16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模型组(n=112)及验证组(n=48),模型组用于生存线图的建立,验证组用于其预测能力的评估,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线图模型对ICC患者术后生存预测的准确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160例ICC术后患者,随访期间死亡100例,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复发转移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60例,生存时间20个月(2~11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3%、30.0%、1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细胞类型、肿瘤直径、脉管侵犯、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卫星灶及切缘状态是I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HR=1.78,1.97,2.91,1.89,3.06,2.86,2.07,1.94,2.24,1.95,2.68,2.00,95%CI:1.12~2.85,1.22~3.16,1.85~4.56,1.26~2.85,1.38~6.82,1.31~6.25,1.37~3.14,1.07~3.51,1.24~4.06,1.26~3.01,1.28~5.60,1.11~3.5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及肿瘤细胞类型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7,2.37,2.06,5.52,5.72,95%CI:1.39~4.38,1.44~3.91,1.25~3.40,1.24~24.49,2.31~14.17,P<0.05)。线图的建立基于5个独立危险因素,模型组的线图预测术后生存的C-index值为0.71 (95%CI:0.64~0.79),验证组C-index值为0.71(95%CI:0.61~0.81)。结论基于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细胞类型等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

  • 标签: 胆管肿瘤 预后 列线图 肝内胆管癌 生存预测
  • 作者: 谭建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2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牙重度磨耗表现为全牙或牙中多颗牙冠表面硬组织出现明显缺损,严重影响患者口腔美观和功能。牙重度磨耗病因复杂,类型多样,鉴别诊断困难,治疗涉及多个学科,不仅需要美学重建,还需要功能重建。本文重点讨论牙重度磨耗的病因和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个体化胆汁淤积患儿发生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经术中胆道造影确诊的329例胆汁淤积患儿病例资料,其中,男173例,女156例;227例BA,102例非BA。患儿纳入研究的标准:①出生后反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经内科规范治疗无效;②血清胆红素进行性上升或不变,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20%;③肝胆B型超声或核素动态显像提示异常。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民族、是否足月、白大便及肝功能等。使用SPSS软件以随机数字表法拆分病例,将67.2%(221/329)患儿作为建模组,32.8%(108/329)患儿作为验证组。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两组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A的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婴儿BA的线图模型,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拟合度检验模型效果。结果单因素分析建模组数据,提示性别、体重、是否足月、白大便、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谷氨酰转肽酶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经逐步回归法纳入了性别、体重、白大便、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5个因素进行建模。线图模型建模组AUC为0.927,验证组AUC为0.951,区分度良好。最终该模型在建模组准确度为86.4%,验证组准确度为88.9%。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基于性别、体重、白大便、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5个因素的线图预测模型,准确性高,对胆汁淤积婴儿的BA患病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胆道闭锁 胆汁淤积 预测模型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西格汀联合格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磷酸西格汀+阿卡波糖,研究组患者口服磷酸西格汀+格美脲,持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2 h PG)、平均血糖波动(MAGE)]、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3-硝基酪氨酸(3-NT)、C- 反应蛋白(CR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FBG、HbA1c、2 h PG、MAGE、3-NT、CRP、HOMA-IR、HOMA-β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HbA1c、2 h PG、MAGE、3-NT、CRP、HOMA-IR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HOMA-β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研究组FBG、HbA1c、2 h PG、MAG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OMA-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3/48),研究组为10.42%(5/48),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汀联合格美脲治疗T2DM效果确切,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降低血糖波动幅度。

  • 标签: 2型糖尿病 西格列汀 格列美脲 效果 血糖波动
  • 作者: 杨少影 王彬 符林瑜 张纯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海南省文昌市人民医院药学部,文昌 571321;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海口 570102,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海口 570102;海口市妇幼保健院药学部,海口 570203,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海口 570102;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药学部,海口 570105,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海口 570102
  • 简介:摘要1例70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在既往口服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磷酸西格汀(西格汀)。用药16 d后,患者四肢出现红斑和水疱,伴瘙痒。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2.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8.5×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4.56×109/L。皮损处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下水疱,疱顶为完整表皮,疱底为真皮乳头,疱内可见浆液及嗜酸性细胞,疱下真皮浅层有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考虑可能与西格汀有关。停用西格汀,1周后红斑和水疱逐渐消退,无新发红斑和水疱。

  • 标签: 磷酸西格列汀 类天疱疮,大疱性 糖尿病
  • 作者: 吴晓珊 王福 李昂 王松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全牙再生与口腔组织功能重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50(现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口腔颌面外科, 长沙 410008) ,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116044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陕西省颅颌面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710004 ,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全牙再生与口腔组织功能重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50
  • 简介:摘要尽管人类替换恒牙的牙板在胚胎时就已经形成,但直到6~12岁期间才进行乳恒牙替换,这种替换恒牙时空启动的调控分子机制一直不清楚。因以往牙发育研究多以啮齿类动物为研究模型,没有乳恒牙替换,无法进行人类乳恒牙替换相关研究。本课题组经过10余年努力,创建小型猪牙发育研究平台,利用此大型动物模型开展乳恒牙发育替换模式和机制研究。明确了小型猪乳恒牙替换的时空发育模式,进一步的牙替换机制研究表明,乳牙发育速率快于颌骨产生的组织内生物应力;该应力上调乳恒牙之间间充质内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Wnt信号,抑制替换恒牙牙板发育,使替换恒牙牙板较长时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该分子表达模式在人乳恒牙牙胚之间间充质内得到验证;乳牙萌出释放组织内应力引起Wnt信号从间充质转位至恒牙上皮启动恒牙发育。由此发现了组织内应力调控乳恒牙替换的机制,提出"组织内应力调控牙齿替换"学说。乳恒牙替换模式及调控机制的发现为通过调控生物力学及Wnt通路实现器官发育与再生提供了科学基础。

  • 标签: 牙,乳 恒牙 牙替换 生物应力 Runt相关转录因子2-Wnt信号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格美脲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及护理干预对其影响。方法选取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糖尿病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指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合格情况、一般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标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糖尿病高危因素、关键预防措施、自我监测方法、胰岛素注射方法、相关并发症、护理及预防知识掌握合理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血糖达标时间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格美脲不良反应、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其血糖控制效果。

  • 标签: 格列美脲 糖尿病 效果 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肿瘤精准化治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线图用于指导临床决策。目前列线图不仅可用于肿瘤发生风险概率的预测,而且还可用于肿瘤的预后评估。线图中变量的选择、医生诊断水平的差异都会影响其预测的准确性,因此正确认识线图的局限性,并合理有效的利用其辅助临床决策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线图在肿瘤研究领域的进展,分别从线图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发生、预后评估及其局限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列线图 肿瘤风险预测 肿瘤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路径化健康教育在瑞格奈联合格美脲治疗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运用瑞格奈联合格美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路径化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状况、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结果、两组的满意度评分及对比两组住院天数与并发症状况。结果干预后两组血糖水平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血糖自我检测、行为变化、疾病相关知识、自我管理等健康教育知识及技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健康教育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更高;研究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瑞格奈联合格美脲药物治疗的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应用路径化健康教育,效果显著,不仅可维持患者血糖水平的稳定,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 标签: 路径化健康教育 瑞格列奈 格列美脲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周围神经侵犯(PNI)与局部复发和预后不良有关,故建立术前预测胃癌PNI的风险评估模型,能够为制定更加合理、准确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纳入标准:(1)术前均行电子胃镜和上腹部增强CT检查;(2)行胃癌根治性手术(D2淋巴结清扫,R0切除);(3)术前及术中均证实无远处转移;(4)术后病理确诊为进展期胃癌(T2~4aN0~3M0),且临床资料完整。排除同时或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术前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或免疫治疗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接受根治性手术的5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用于建模及内部验证,包括262例(47.6%)PNI阳性和288例(52.4%)PNI阴性患者。按照同样标准,选取青岛市立医院2019年7—11月接受根治性手术的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模型的外部验证。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进展期胃癌PNI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通过R软件建立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并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价模型的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评估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使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别模型的拟合效果。外部验证时,计算相应的C-index指数。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组中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全组550例患者中,PNI阳性者262例(47.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胚抗原水平≥5 μg/L(OR=5.870,95% CI:3.281~10.502,P<0.001)、肿瘤长径≥5 cm(OR=5.539,95% CI:3.165~9.694,P<0.001)、Lauren分型为混合型(OR=2.611,95% CI:1.272~5.360,P=0.009)、cT3期(OR=13.053,95% CI:5.612~30.361,P<0.001)以及存在淋巴结转移(OR=4.826,95% CI:2.729~8.533,P<0.001)是进展期胃癌发生PN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依据此结果,并纳入Lauren分型(弥漫型)和cT4期,建立线图预测模型,癌胚抗原水平≥5 μg/L为68分、肿瘤长径≥5 cm为67分、Lauren分型(混合型为21分、弥漫型为38分)、cT3期为75分、cT4期为100分、有淋巴结转移为62分。将所有危险因素的评分相加,得到总分对应的概率即为该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癌PNI的概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内部验证显示,线图预测模型AUC值为0.935,优于癌胚抗原、Lauren分型、T分期、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731、0.595、0.838、0.757和0.802);外部验证显示,线图预测模型AUC值为0.828。内部验证显示模型的C-index值为0.931,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C-index值为0.828。校正曲线显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415)。结论由癌胚抗原、肿瘤大小、Lauren分型(混合型、弥漫型)、c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构建的线图模型可在术前预测进展期胃癌PNI。

  • 标签: 胃肿瘤,进展期 神经侵犯 列线图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预测前列腺癌术后切缘阳性结果的线图模型,并进行相应的验证,为预测术后切缘阳性的风险提供依据。方法纳入PC-follow数据库中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2018年收治的2 21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67.3(33~88)岁。PSA(45.2± 18.9)ng/ml。前列腺穿刺活检针数6~32针,穿刺阳性针数百分比4%~100%,穿刺活检病理Gleason评分6~10分。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建模组1 770例,年龄65.5(33~88)岁,PSA(48.2±12.4)(0.01~99.4)ng/ml。验证组445例,年龄68.6(47~82)岁,PSA(43.7±14.8)(0.01~87.2)ng/ml。对两组患者年龄(<60岁,60~70岁,>70岁)、PSA(<4 ng/ml,4~10 ng/ml,11~20 ng/ml,>20 ng/ml)、盆腔MRI检查结果(阴性,可疑,阳性)、肿瘤临床分期(T1~T2期,≥T3期)、穿刺阳性针数百分比(≤33%,34%~66%,>66%)、穿刺活检病理Gleason评分(≤6分,7分,≥8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有意义的指标构建预测前列腺癌术后切缘阳性结果的线图模型。在验证组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并与构成线图的单一因素的预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SA水平、盆腔MRI检查结果、穿刺针数阳性率、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与术后切缘阳性率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SA水平(OR=2.046,95%CI 1.022~4.251,P=0.009)、穿刺阳性针数百分比(OR=1.502,95%CI 1.136~1.978,P=0.002)、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OR=1.568,95%CI 1.063~2.313,P=0.028)、盆腔MRI检查结果(OR=1.525,95%CI 1.160~2.005,P=0.033)为前列腺癌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预测指标,根据上述指标建立线图模型。线图模型预测验证组切缘阳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776,而以术前PSA水平、穿刺阳性针数百分比、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盆腔MRI检查结果、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等单一因素预测验证组切缘阳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54、0.615、0.556、0.522和0.560,线图模型与单一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线图模型较单独应用术前PSA水平、穿刺阳性针数百分比、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盆腔MRI检查结果、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在预测前列腺癌术后切缘阳性方面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手术切缘阳性 统计学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线图个体化预测患者总生存期(OS)。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63例行ICC根治性切除术患者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线图,个体化预测ICC根治术后患者生存情况。绘制前白蛋白密度图,研究ICC患者中前白蛋白与临床特征之间的潜在相关性。结果263例患者中位随访30(1~118)个月,OS为11(0.5~118)个月,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5.0%、40.2%及27.5%。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前白蛋白(P=0.002)、CA19-9(P<0.001)、肿瘤个数(P=0.006)、血管侵犯(P=0.042)、肿瘤细胞分化程度(P=0.004)是影响I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线图模型可以较好、较准确地预测ICC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一致性指数为0.730。前白蛋白与肿瘤的T、N、M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包含前白蛋白指标的线图可以较准确地预测ICC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生存。

  • 标签: 胆管肿瘤 肝切除术 预后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切牙长轴(long axis of the lower incisors, IA)与颏轴(long axis of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 MA)在天然状态下的一致性情况,为正畸治疗中下切牙的健康定位提供参考。方法从头颅侧位片数据库中等量选取安氏Ⅰ、Ⅱ、Ⅲ类治疗前患者共300例,定义四种颏轴,分别测量四种颏轴与下切牙长轴所成角度(angle between MA and IA,MIA)以及下中切牙角(incisor-mandibular plane angle, IMPA),按照不同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面型分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用于定义颏轴的标志点中,颊舌侧下齿槽缘点的中点Id-c和下颌联合中心点D,不同研究者定点的变异系数最小,可重复性最好。由Id-c和D构成的颏轴与下中切牙长轴所成角度MIA在安氏Ⅰ、Ⅱ、Ⅲ类的平均值分别为(9.45±4.06)°、(10.56±3.57)°、(4.35±3.71)°;在Ⅲ类高、均、低角分别为(2.89±0.87)°、(3.66±0.43)°、(5.84±0.71)°。既体现了下切牙牙轴在不同矢状向和垂直向骨面型的代偿倾向,又基本与颏轴保持一致,二者所成角度80%位于(2.18~13.87)°区间。结论天然状态下,下切牙长轴与颏轴方向基本一致,颏轴与下中切牙长轴所成角度MIA与下中切牙角IMPA相比,受不同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面型变异的影响更小,更能代表符合生理要求的下切牙倾斜度。正畸治疗可以考虑以此为进行下切牙的合理定位,从而确保咬合力的健康传递。

  • 标签: 下切牙位置 牙长轴 颏轴 下颌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结果数据库(SEER)病例信息分析儿童髓母细胞瘤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线图预测MB患儿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方法从SEER数据库中收集2000~2016年间诊断的18岁以下MB患儿,经筛选后最终获得1 480例符合标准的患儿,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确定MB患儿的独立预后因素,然后将这些因素纳入并构建线图,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正曲线(calibration curve)评估线图的可靠性。结果1 480例患儿中,男936例,女544例,所有患儿随访时间为0~20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5个月,患儿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3%、77.7%、73.1%、67.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理类型、总分期、手术方式、放疗及化疗是MB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将这些因素纳入并成功构建线图,内部验证的C-index为0.736(95%CI:0.722~0.750),模型的校正曲线显示通过该线图得出的生存率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年龄、病理类型、总分期、手术方式、放疗及化疗与MB患儿预后相关,线图预测模型能够较准确预测MB患儿预后状态,能够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SEER数据库 预后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格酮(RGZ)对肝星状细胞(HSCs)中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T6)为研究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RGZ干预组、RGZ与锌原卟啉-Ⅸ(ZnPP-Ⅸ)共同干预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HSC-T6的增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透明质酸(HA)及Ⅲ型前胶原肽(PⅢ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PPARγ、HO-1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多组间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RGZ干预组HSC-T6增殖活性及HA、PⅢP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P值均< 0.01),但PPARγ、HO-1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PARγ:2.97±0.22对比1.07±0.05,0.96±0.08对比0.31±0.03;HO-1:4.28±0.73对比1.80±0.36,1.83±0.26对比0.61±0.09),P值均<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GZ与ZnPP-Ⅸ共同干预组同RGZ干预组比较,HSC-T6增殖活性及HA、PⅢP表达有所升高(P值均< 0.05);HO-1的的mRNA相对表达量(3.16±0.38对比4.28±0.73)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31±0.17对比1.83±0.26)降低,P值均<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ARγ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但呈下降趋势。RGZ与ZnPP-Ⅸ共同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HO-1的mRNA相对表达量(1.80±0.36)及蛋白相对表达量(0.61±0.09)比较,明显增高,P值均< 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同上述结果一致。结论罗格酮诱导PPARγ表达增加进而抑制HSC增殖活化及胶原产生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其下游HO-1的表达而实现的。

  • 标签: 血红素加氧酶-1 肝星状细胞 罗格列酮 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能够评估多发伤患者院内早期死亡风险的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对Dryad开放数据库中一项关于多发伤研究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原数据中18~65岁的多发伤患者,剔除入院时血乳酸(Lac)、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和72 h内死亡等变量缺失的患者。分析72 h内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性别、年龄及入院时Lac、ISS评分、GCS评分等各指标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72 h死亡危险因素,并应用R语言软件将危险因素建立线图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该模型的预测能力,并通过自举法(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使用决策曲线(DCA)分析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共纳入2 315例多发伤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Lac、GCS评分和年龄>55岁为多发伤患者72 h内死亡的危险因素〔Lac:优势比(OR)=1.36,95%可信区间(95%CI)为1.29~1.42,P<0.001;GCS评分:OR=0.76,95%CI为0.73~0.79,P<0.001;年龄>55岁:OR=1.92,95%CI为1.37~2.66,P<0.001〕,使用上述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线图展示。ROC曲线分析显示,线图模型预测多发伤患者72 h内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8,预测能力显著高于血Lac(AUC=0.743)、GCS评分(AUC=0.774)单项危险因素和ISS评分(AUC=0.699),均P<0.05。模型校准图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趋于一致;同时DCA曲线分析显示,线图模型对多发伤患者72 h死亡风险预测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多发伤患者72 h内死亡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实现个体化、可视化、图形化预测,为多发伤的分级诊疗以及精准医疗提供良好的诊疗工具。

  • 标签: 多发伤 血乳酸 死亡风险 列线图
  • 简介:摘要1例26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效果欠佳而加用利拉鲁肽(0.6 mg/d),4 d后利拉鲁肽剂量加倍同时加用恩格净(10 mg口服、1次/d)。次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腹痛症状伴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峰值分别为1 048 U/L和26 U/L)。诊断为急性胰腺炎,遂停用所有降血糖药,给予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持续输注,同时给予兰索拉唑、生长抑素等对症治疗。3 d后患者症状缓解,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恢复正常。10 d后,改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早24 U、晚16 U)餐前皮下注射,二甲双胍0.5 g口服、3次/d,血糖得以控制,未再出现胰腺炎症状。考虑患者的胰腺炎可能与利拉鲁肽联合恩格净治疗有关。

  • 标签: 胰腺炎 肠促胰岛素类 利拉鲁肽 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 恩格列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罗格酮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罗格酮10 mg/kg组、罗格酮20 mg/kg组、罗格酮40 mg/kg组和罗格酮80 mg/kg组,每组各10只。利用血管夹夹闭大鼠双侧肾蒂构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ELISA检测大鼠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p-PPAR-γ表达水平;RT-PCR检测肾脏IL-8、TNF-α和IL-6信使核酸序列(mRNA)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TBA法检测丙二醛(MDA)的含量;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检测肾组织病理形态。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肾组织病理损伤和Cr、BUN、IL-8、TNF-α、IL-6、p-PPAR-γ以及MDA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而CAT、GPX和SOD活性明显降低以及PPAR-γ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罗格酮预处理可明显减少肾组织病理损伤和Cr、BUN、IL-8、TNF-α、IL-6以及MDA表达水平,但可明显增加CAT、GPX和SOD活性以及p-PPAR-γ表达水平,但对PPAR-γ表达水平无影响。结论罗格酮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其作用机制与激活PPAR-γ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相关。

  • 标签: 模型,动物 大鼠 再灌注损伤 罗格列酮
  • 作者: 谭建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4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牙重度磨耗表现为全牙或牙中多颗牙牙冠表面硬组织明显缺损,严重影响患者口腔功能和美观。牙重度磨耗的治疗方案涉及多个学科,不仅需要美学重建,还需要功能重建。本文介绍牙重度磨耗的八步法序列治疗,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