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相关检测指标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预后的临床意义,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2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的阈值,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D-D最佳临界值为0.18 mg/L,FIB最佳临界值为4.25 g/L,PT最佳临界值为12.0 s;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 D-D(HR=1.197,95%CI 1.100~1.303)、PT(HR=1.111,95%CI 1.049~1.176)及FIB(HR=1.510,95%CI 1.276~1.788)的表达升高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均<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D-D、FIB、PT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均<0.001)。结论D-D、PT以及FIB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预后
  • 简介:摘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目前在临床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为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等重症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但ECMO治疗过程中存在各种并发症,其中出血这类凝血功能障碍问题严重影响ECMO治疗后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凝血相关指标与ECMO治疗出血风险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深入探讨凝血相关指标与ECMO治疗出血风险之间的关系,可帮助指导临床决策,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凝血 出血 心肺衰竭 呼吸衰竭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相关指标对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评估意义。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抽取胃癌手术患者244例,其中男177例,女67例,年龄范围35~84岁。检测244例胃癌手术患者的凝血指标,分析凝血指标在不同病理分期(pTNM)、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差异。结果pTNM Ⅰ期胃癌患者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为(11.03±0.72)s、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为0.21(0.10,0.41)mg/L、血小板计数(platelets,PLTs)为(183.21±46.96)×109/L,Ⅱ期分别为(11.07±0.79)s、0.34(0.17,0.66)mg/L、(205.18±84.81)×109/L,Ⅲ期分别为(11.27±0.64)s、0.39(0.18,0.70)mg/L、(212.60±69.53)×109/L,Ⅳ期分别为(11.44±0.72)s、0.91(0.30,2.09)mg/L、(215.50±50.23)×109/L;胃癌患者pTNM分期越高,外周血PT、D-D水平和PLTs越高(均P<0.05)。组织分化程度不同的胃癌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D-D水平[0.39(0.19,0.84)mg/L]和PLTs[(210.64±70.09)×109/L]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别为0.25(0.12,0.50)mg/L、(191.17±59.93)×109/L](均P<0.05)。结论胃癌患者检测PT、D-D和PLTs水平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还有助于了解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癌 临床病理特征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血小板及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A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沈阳)》将其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和非重症急性胰腺炎组(非SAP组),其中非SAP包括轻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中度重型急性胰腺炎(moderate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呈正态分布的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BISAP)评分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等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SAP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46例AP患者,其中SAP组50例,非SAP组96例。SAP组的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71.76±17.62)%和平均聚集率(67.91±18.10)%、PT(12.02±1.33)s、FIB(4.76±2.08)g/L、D-二聚体(3.75±6.04)μg/L、PCT(0.23±0.08)%、BISAP评分(1.42±1.18)均高于非SAP组[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46.65±20.11)%和平均聚集率(42.50±20.71)%、PT(11.50±1.51)s、FIB(3.91±1.48)g/L、D-二聚体(1.00±1.37)μg/L、PCT(0.19±0.06)%、BISAP评分(0.45±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显示,SAP组患者血清中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82,灵敏度分别为0.56、0.68,特异度分别为0.99、0.81,其预测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优于PT、FIB、D-二聚体、PCT、BISAP评分等相关指标。结论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PT、FIB、D-二聚体、PCT和BISAP评分可作为预测AP严重程度的指标,其中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的预测价值最佳。

  • 标签: 动态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动态血小板平均聚集率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以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为特征的可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为PICU收治患儿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脓毒症时炎症、凝血反应相互促进,从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普遍存在,在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脓毒症的最终转归至关重要。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非单一途径驱动,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均起重要作用,故针对单一途径进行治疗难有良好效果。故该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对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临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临床寻找有效治疗方法及最佳干预时机提供参考。

  • 标签: 脓毒症 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指标检测方法 儿童
  • 简介:摘要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退化,自我修复能力逐渐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尤其是与凝血功能、脑卒中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文章综述了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特点,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术中损伤、酸中毒、低体温、输血、体位等对凝血机制影响,预防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老年患者骨折与脑卒中的关系,骨科手术预防血栓与麻醉之间的关系。提示临床医师在使用抗凝药进行血栓预防时应充分权衡血栓预防带来的获益与出血风险之间的利弊关系,选择合适的抗凝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血栓性疾病与出血等相关事件的发生,以期减少此类疾患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

  • 标签: 凝血 骨科手术 围手术期 并发症 静脉血栓形成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凝血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风险。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2月于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肾病科行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患者行腹膜透析治疗开始后每个月随访1次,住院治疗者在患者病房进行,居家治疗者则电话回访。所有研究对象的随访时间以死亡或满24个月为止。随访时间截止后,根据是否死亡,将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凝血指标、肾功能指标、血脂、血钾、血钙、血磷和血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分类Cox回归分析判定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合并糖尿病、血小板计数高、凝血酶原时间短、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短、国际标准化比值低、纤维蛋白原水平高、凝血酶时间短、凝血酶原活动度高、D-二聚体水平高和高龄是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拟合效果良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0.792~0.825),表明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结论凝血指标异常与腹膜透析患者的死亡风险密切相关,合并糖尿病和高龄对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也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作为预测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量化工具,有助于为腹膜透析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 标签: 腹膜透析 凝血障碍 血液凝固因子 列线图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本院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7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一般资料、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情况、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D-D、FIB、APTT、PT指标分别为(6 907.3±1 628.5)ng/ml、(3.9±0.2)g/L、(36.4±2.7)s、(15.4±3.5)s,均高于对照组(136.2±45.1)ng/ml、(3.1±0.4)g/L、(33.4±2.3)s、(10.4±3.1)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APTT、PT分别为(47.7±15.5)s、(19.4±5.8)s,均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31.6±5.1)s、(13.5±2.9)s,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31.8±7.3)s、(14.7±3.8)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APTT、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D-D为(8 245.2±1 725.2)ng/ml,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5 861.7±1 707.5)ng/ml,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2 058.3±364.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FI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处于纤溶亢进状态时存在出血倾向,对患者D-D、FIB、PT进行检测有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还能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凝血 纤溶指标 变化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血清PCT及凝血指标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的ARDS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4 ~ 75岁,平均(55.8±11.2)岁。按入院30 d时患者的生存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36例)和死亡组(24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和肺损伤评分(Murray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于确诊ARDS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P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指标的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学检测结果与临床评分之间的关联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相应指标对ARDS患者存活的预测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组的(26.8±3.1)分比生存组的(22.3±2.6)分]与Murray评分[死亡组的(2.9±0.5)分比生存组的(2.2±0.3)分],死亡组均高于生存组(P均<0.05),血清PCT[(11.29±3.48)μg/L比(4.37±1.65)μg/L]、PT[(25.8±4.7±3.48)s比(16.4±3.1)s]、APTT[(49.4±5.1)s比(32.9±2.5)s]、DD[(4.92±1.05)s比(3.52±0.74)s]水平也高于生存组,但FIB水平低于生存组[(2.78±0.63)g/L比(4.26±0.91)g/L,P<0.05],而两组T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DS患者的血清PCT、PT、APTT、DD与APACHEⅡ和Murray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FIB与临床评分均呈负相关(P均<0.05)。PCT联合PT、APTT、FIB、DD的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是0.963,显著高于各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结论血清PCT以及PT、APTT、FIB、DD凝血指标与ARDS患者的肺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且PCT联合凝血指标对ARDS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降钙素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凝血指标 曲线下面积
  • 作者: 王钊平 倪晓琳 高丹妮 孙亮 朱小泉 焦娟 周起 杨泽 原慧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五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730 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检验科,北京 10070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龄和高龄老年人体格相关指标与血压和空腹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基于广西自然人群队列中筛选出1 516名(65~110岁)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别检测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高比(WHtR)、空腹血糖(FPG)和血压,并对其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超重老年人和超重低龄老年人组与BMI正常的老年人和低龄老年人组相比,其患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的风险均增加(OR=2.66,95%CI:1.90~3.72;OR=3.03,95%CI:2.11~4.34),一般肥胖老年人和一般肥胖低龄老年人组患高血压(OR=5.25,95%CI:2.07~13.28;OR=4.75,95%CI:1.84~12.21)、空腹血糖受损(OR=2.95,95%CI:1.00~8.69;OR=3.06,95%CI:1.04~9.02)以及患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OR=7.94,95%CI:3.04~20.72;OR=8.68,95%CI:3.28~22.94)的风险均增加,过轻的低龄老年人组患高血压的风险降低(OR=0.27,95%CI:0.09~0.80);中心性肥胖组(WC)老年人与非中心性肥胖组老年人相比,其患高血压(OR=1.39,95%CI:1.04~1.84)、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OR=2.39,95%CI:1.75~3.27)的风险增加,中心性肥胖低龄老年人组患高血压(OR=1.46,95%CI:1.07~2.00)、空腹血糖受损(OR=1.62,95%CI:1.14~2.28)以及患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OR=3.03,95%CI:2.13~4.32)的风险均增加;中心性肥胖组(WHtR)老年人与低龄老年人组患高血压(OR=1.35,95%CI:1.03~1.76;OR=1.55,95%CI:1.13~2.14)、空腹血糖受损(OR=1.42,95%CI:1.04~1.94;OR=1.62,95%CI:1.13~2.31)以及患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OR=2.20,95%CI:1.60~3.02;OR=3.22,95%CI:2.14~4.84)的风险均增加。高龄老年人组中,BMI与舒张压相关;且WHtR与空腹血糖水平具有相关性。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老年人群的血压和空腹血糖水平随体格相关指标(BMI、WC、WHtR)的升高而升高,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老年患者患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以及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的风险明显增加,其中低龄老年患者的患病风险更高。

  • 标签: 中心性肥胖 空腹血糖受损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抗凝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患儿的关键治疗。然而,监测抗凝的理想策略仍不清楚。本文旨在评估实验室抗凝监测指标在儿科ECMO中的应用。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场所四级学术型儿童医院。对象2010至2016年在非心脏PICU中插管行ECMO的儿童。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从企业数据库中提取人口统计学数据、实验室结果和肝素剂量。主要诊断、插管指征、出血和血栓性并发症以及生存预后数据提取自体外生命支持组织地方数据登记处。采用泛化估算方程建立重复测量统计模型,以评估肝素剂量与实验室值、各实验室值之间以及肝素剂量/实验室值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纳入133例罕见患儿,包括78例新生儿和55例年长儿。抗Xa因子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凝血时间或肝素剂量与出血或血栓形成无显著相关性(所有相关性的OD值均≈1)。新生儿和年长儿抗Xa因子、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活化凝血时间之间存在弱至中度相关性(R2<0.001~0.456)。两个年龄组患儿中肝素剂量与实验室监测指标相关性较差(R2=0.010~0.063)。结论对于接受ECMO支持的患儿,肝素剂量与常用实验室监测抗凝指标相关性差,这些实验室监测指标彼此间的相关性也差。肝素剂量和实验室监测指标均与出血或血栓形成无关。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更好的抗凝监测措施,以尽量减少ECMO相关病死率和致残率。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儿科 抗凝剂 凝血试验 血栓形成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抗凝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患儿的关键治疗。然而,监测抗凝的理想策略仍不清楚。本文旨在评估实验室抗凝监测指标在儿科ECMO中的应用。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场所四级学术型儿童医院。对象2010至2016年在非心脏PICU中插管行ECMO的儿童。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从企业数据库中提取人口统计学数据、实验室结果和肝素剂量。主要诊断、插管指征、出血和血栓性并发症以及生存预后数据提取自体外生命支持组织地方数据登记处。采用泛化估算方程建立重复测量统计模型,以评估肝素剂量与实验室值、各实验室值之间以及肝素剂量/实验室值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纳入133例罕见患儿,包括78例新生儿和55例年长儿。抗Xa因子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凝血时间或肝素剂量与出血或血栓形成无显著相关性(所有相关性的OD值均≈1)。新生儿和年长儿抗Xa因子、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活化凝血时间之间存在弱至中度相关性(R2<0.001~0.456)。两个年龄组患儿中肝素剂量与实验室监测指标相关性较差(R2=0.010~0.063)。结论对于接受ECMO支持的患儿,肝素剂量与常用实验室监测抗凝指标相关性差,这些实验室监测指标彼此间的相关性也差。肝素剂量和实验室监测指标均与出血或血栓形成无关。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更好的抗凝监测措施,以尽量减少ECMO相关病死率和致残率。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儿科 抗凝剂 凝血试验 血栓形成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体及凝血指标对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及ICU收治的217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AKI分为脓毒症并发AKI者和脓毒症未并发AKI者,检测所有患者补体C3、补体C4、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降钙素原等;所有患者行动脉血气分析,测乳酸。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脓毒症并发AKI的预测价值。结果217例脓毒症患者中,120例并发AKI,97例未并发AKI。脓毒症并发AKI者降钙素原、乳酸、PT、APTT、INR、D-二聚体明显高于脓毒症未并发AKI者(P<0.01),补体C3、补体C4明显低于脓毒症未并发AKI者(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OR=3.705, 95%CI 1.536~8.934,P=0.004)、乳酸升高(OR=1.479, 95%CI 1.089~2.008,P=0.012)、补体C3下降(OR=0.027, 95%CI 0.005~0.152,P<0.001)、APTT延长(OR=1.090, 95%CI 1.047~1.137,P<0.001)是脓毒症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敏感度分别为57.5%、80.8%、87.5%、59.2%,特异度分别为90.7%、75.3%、51.5%、77.3%;联合血压<90/60 mmHg、乳酸、补体C3、APTT检测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0.7%。结论补体C3下降及APTT延长能较好地预测脓毒症并发AKI,联合低血压及乳酸能提高预测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补体 凝血
  • 作者: 商保军 杨世伟 雷平冲 马荣军 何向东 袁晓莉 姜丽 李玉龙 董晓燕 王臻 张琳 朱尊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郑州 450003;河南省干细胞分化与调控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3 ,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郑州 450003;河南省干细胞分化与调控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郑州 450003 ,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郑州 450003;河南省血友病登记管理中心,郑州 450003 ,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郑州 45000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友病A(HA)患儿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产生的相关因素及抑制物产生前后出血与关节病表现的差异。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血友病管理中心登记收治的381例16岁以下HA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1例HA患儿中,轻型116例(30.4%),中间型196例(51.4%),重型69例(18.1%)。FⅧ抑制物阳性患者54例(14.2%),高滴度、低滴度分别为22、32例。血友病家族史与FⅧ抑制物阳性相关[P<0.001,OR=3.299(95%CI 1.743~5.983)];高强度暴露与FⅧ抑制物的产生相关[P=0.002,OR=2.587(95%CI 1.414~4.731)]。高强度暴露与高滴度FⅧ抑制物产生相关[P=0.001,OR=8.689(95%CI 2.464~30.638)]。54例HA患者产生抑制物后,总体关节年出血率、创伤性年出血率增加(z=-3.440,P=0.001;z=-2.232,P=0.026),而非关节年出血率、自发性年出血率与抑制物产生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42,P=0.180;z=-1.414,P=0.157)。关节超声评分较产生抑制物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32,P=0.527)。结论血友病家族史、高强度暴露可增加HA患儿发生FⅧ抑制物的风险,且高强度暴露可增加HA患者出现高滴度抑制物的风险。

  • 标签: 血友病A 抑制物 超声评分 血友病性关节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肺源性脓毒症和肺部感染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凝血指标差异,以及各凝血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非肺源性脓毒症和肺部感染致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计数、28 d病死率等。比较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者和肺部感染致ARDS者凝血功能、28 d病死率,应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凝血指标与患者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ARDS患者240例,其中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者145例,肺部感染致ARDS者95例。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者PT[16.90(15.40,19.45)s 比 15.80(14.70,18.00)s,P=0.003]、INR[1.38(1.22,1.68) 比1.28(1.17,1.48),P=0.005]、APTT[48.90(42.35,56.95)s 比 43.50(37.50,55.00)s,P=0.012]明显高于肺部感染致ARDS者,AT-Ⅲ[56.00(42.00,72.00)% 比 75.00(53.50,91.00)%,P<0.001]低于肺部感染致ARDS者。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患者中28 d存活者93例,死亡者52例,病死率为35.9%,28 d死亡者的PT、INR、APTT显著高于生存者,AT-Ⅲ低于生存者;肺部感染致ARDS患者中28 d存活者49例,死亡者46例,病死率为48.4%,存活者与死亡者的PT、INR、APTT、Fib、D-二聚体、FDP和AT-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包含PLT的SOFA(OR=1.210,95%CI 1.067~1.372,P=0.003)、INR(OR=2.408,95%CI 1.007~5.760,P=0.048)是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指标并非预测肺部感染致ARD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肺源性脓毒症和肺部感染致ARDS患者凝血功能存在显著差异,INR是非肺源性脓毒症致ARD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凝血指标 非肺源性脓毒症 感染,肺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常常合并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自发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这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抑郁症患者普通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上常出现心率变异性降低、QT间期延长、QT离散度增加、T波电交替,碎裂QRS波等,可以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的发生,而上述改变会进一步加重抑郁患者临床症状。因此抑郁症患者心电改变可成为临床预测和监控的重要指标。本文将抑郁症引起特征性心电改变及其发生机制以及与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之间的关系做出阐述。

  • 标签: 抑郁症 心电改变 预测
  • 简介:摘要期望寿命相关指标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衡量人群总体健康水平或疾病负担的指标之一。随着长期随访的人群队列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此类指标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就期望寿命相关研究中较常采用的指标及其定义、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在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进行综述。

  • 标签: 期望寿命 健康 计算原理 慢性病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骨肉瘤是间叶组织起源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具有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早期转移、预后较差等特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均主要集中在治疗上,但可靠的预测指标或评价系统对监测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等也非常重要。与骨肉瘤预后相关的临床预测指标较多,根据其特点可大致分为9大类,每类指标均有其优点和不足。充分认识和了解这些指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将有助于改善骨肉瘤的预后。

  • 标签: 骨肉瘤 预后 预测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儿童脓毒症发生院内感染相关的免疫指标。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诊断脓毒症的15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在PICU期间有无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比较两组辅助性T细胞1和2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CD14+HLA-DR)表达比例、调节性T细胞比例、第三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及治疗转归。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两组的病情严重度及治疗进行匹配,分析上述指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或χ2检验,预测院内感染发生的免疫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无院内感染组104例,院内感染组51例,首次发生院内感染的时间为入PICU后(12±7)d。常见部位为肺部(26例,51.0%)、血流(15例,29.4%)。院内感染组PRISM-Ⅲ显著高于无院内感染组[8(0~31)比4(0~17)分,Z=3 913.00,P<0.0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创机械通气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无院内感染组[35.3%(18/51)比10.6%(11/104),χ²=13.77,P<0.01;86.3%(44/51)比38.5%(40/104),χ²=31.51,P<0.01];院内感染组PICU住院时间更长[20(3~94)比7(2~41) d,Z=4 585.50,P<0.01],病死率更高[29.4%(15/51)比6.7%(7/104),χ²=14.45,P<0.01];院内感染组白细胞介素(IL)-6、IL-10更高[37.83(2.23~7 209.99)比13.45(0.80~50 580.64)ng/L,Z=3 390.50,P=0.01;10.42(1.11~6 052.21)比4.10(0.16~409.28)ng/L,Z=3 212.00,P=0.03],CD4+/CD8+、CD14+HLA-DR比例更低[1.16(0.44~4.96)比1.61(0.15~6.37),Z=1 955.00,P=0.01;0.48(0.08~0.99)比0.67(0.09~0.98),Z=1 915.50,P<0.01]。PSM后,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各46例,院内感染组CD14+HLA-DR比例明显低于无院内感染组[0.44(0.08~0.99)比0.64(0.09~0.98),Z=758.00,P=0.02]。CD14+HLA-DR比例预测院内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2,截断值为0.39,95%CI为0.528~0.755。结论CD14+HLA-DR比例水平可能与儿童脓毒症发生院内感染相关

  • 标签: 儿童 脓毒症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骨肉瘤是间叶组织起源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具有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早期转移、预后较差等特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均主要集中在治疗上,但可靠的预测指标或评价系统对监测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等也非常重要。与骨肉瘤预后相关的临床预测指标较多,根据其特点可大致分为9大类,每类指标均有其优点和不足。充分认识和了解这些指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将有助于改善骨肉瘤的预后。

  • 标签: 骨肉瘤 预后 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