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5-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非婚非商性传播)HIV/AIDS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收集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18岁HIV/AIDS相关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报告HIV/AIDS的非婚非商性传播HIV的影响因素。结果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18岁HIV/AIDS 35 497例,异性性传播32 648例(占92.0%),非婚非商性传播10 500例,占新报告HIV/AIDS的29.6%(10 500/35 497),占异性性传播的32.2%(10 500/32 648),男性占53.5%(5 617/10 500),男女性别比为1.2∶1(5 617∶4 883),已婚/有固定性伴占55.9%(5 873/10 500)。男性的商业性传播占64.4%(16 516/25 633),而女性的非婚非商性传播占49.5%(4 883/9 8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婚非商性传播的HIV感染风险:女性是男性的3.98倍(95%CI:3.78~4.20),<50、50~59岁组分别是≥60岁组的1.35倍(95%CI:1.27~1.44)、1.13倍(95%CI:1.05~1.21),未婚/离异/丧偶是已婚/有固定性伴的1.53倍(95%CI:1.45~1.61),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及以上的分别是小学及以下的1.22倍(95%CI:1.16~1.29)、1.18倍(95%CI:1.10~1.27)。结论2015-2018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中,非婚非商性传播的构成比接近30.0%,非婚非商性传播HIV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60岁、未婚/离异/丧偶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应采取精准的防控措施。

  • 标签: 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 异性性传播 非婚 非商业
  • 简介:摘要妊娠期急性弓形虫感染可继发胎儿宫内感染,导致死胎或胎儿先天发育异常,生后先天性弓形虫病患儿可遗留长期后遗症,需要重视弓形虫的母婴传播,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弓形虫病,先天性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妊娠
  • 简介:摘要高危人群中性传播感染(ST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鉴于HIV暴露前后预防的成功经验,化学预防STI传播是安全、有效的防治手段。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开展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暴露前还是暴露后,多西环素均能有效降低STI发病率。本文通过对STI化学预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化学预防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化学预防 高危人群 多西环素
  • 简介:摘要自2019年底,中国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以来,展现了我国对未知病原鉴定的能力。目前,报道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其他传播途径还有待证实。本文讨论了2019-nCoV的可能传播途径,现有研究证实呼吸道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粪口途径传播可能性比较大,气溶胶传播、泪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仍有待证实,为2019-nCoV的防控及公众防护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播途径 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浙江省12~30岁学生MSM HIV-1亚型及传播簇的特征。方法以2013-2015年浙江省新确诊290例经男男性行为感染的学生HIV感染者(学生MSM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开展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流行病学相关信息,从采集的血浆中提取RNA,运用RT-PCR和巢式PCR扩增HIV-1的pol区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和分子传播簇分析。结果290例学生MSM感染者中,杭州市确诊的占50.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81.0%。成功获取178例序列,有10种亚型,以CRF01_AE (49.4%,88/178)和CRF07_BC (39.3%,70/178)亚型为主。共形成18个分子传播簇(簇大小:2~4例/簇),成簇比例为23.6%(42/178),簇内学生MSM感染者所在学校为同一县(区、市)的占61.9%(26/42),其性伴类型为学生和非学生并存。中学生MSM感染者的成簇比例为38.2%(13/34),高于大学生MSM感染者的成簇比例20.1%(29/144)( χ2=4.996,P<0.05)。结论2013-2015年浙江省学生MSM感染者的HIV-1亚型多样,提示HIV-1感染来源的多样化,HIV-1分子传播簇内的毒株呈现地理的相对聚集性,应加强性伴追踪和针对性干预,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 标签: 艾滋病病毒1型 男男性行为人群 学生 分子传播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是传统的预防传染病的经典方法。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传播方式在疫情的不同阶段可能表现不同。传染源和易感人群亦会随着疫情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综合性医院在呼吸道传播性疾病的控制中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面对呼吸道传播性疾病,正确、充分的防控是可以避免感染的;(2)制定早期发现、早期预警的策略和流程至关重要;(3)建立相应的人才和物资储备能提高医院在突发大规模疫情时的应对能力;(4)以医院为基础建立一个完善的防控体系,可充分整合资源,更为高效、精准的应对疫情。

  • 标签: 早期识别 呼吸道传播疾病 疫情 防控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老年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血生化以及免疫指标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3例戊型肝炎患者,根据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与非老年组,比较两组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血生化以及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共有101例老年戊型肝炎患者和122例非老年戊型肝炎患者纳入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8.9±6.6)岁和(46.2±8.8)岁。两组患者性别、住院时间、是否伴有黄疸、腹水以及腹痛、院内死亡以及其他合并疾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非老年组总胆红素56.7(134.8)μmol/L、直接胆红素37.7(110.4)μmol/L、间接胆红素15.2(25.0)μmol/L、谷氨酰转肽酶127.5(176.2)U/L、白蛋白36.9(6.2)g/L比较,老年组患者的胆红素水平更高、谷氨酰转肽酶和白蛋白水平更低。总胆红素140.4(263.8)μmol/L、直接胆红素105.9(199.0)μmol/L、间接胆红素24.7(488.0)μmol/L、谷氨酰转肽酶98.0(113.0)U/L、白蛋白32.2(8.2)g/L(Z=3.289、3.111、2.505、2.117、5.484,P=0.001、0.002、0.012、0.034、0.000),其余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免疫指标上,与非老年组患者7.9(24.4)比较,老年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抗戊型肝炎病毒IgM 17.3(53.0)(Z=2.351,P=0.019),而抗戊型肝炎病毒IgG阳性率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4,P=0.526)。结论老年戊型肝炎患者的某些血生化与免疫指标显著不同于非老年患者,但临床特征未见不同,临床诊疗过程中应考虑相关指标的变化。

  • 标签: 肝炎,戊型 生物学标记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2013年发表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相应推荐意见,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3)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疫苗;(4)HBsAg阳性母亲的早产儿或出生时健康状况不佳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合理的免疫预防;(5)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而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阴性,无需服用抗病毒药物;(6)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7)HBsAg阳性母亲,即使母亲HBeAg阳性、乳头损伤或出血、新生儿/婴儿口腔黏膜损伤,均推荐母乳喂养;(8)如母亲产后需要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建议母乳喂养,同时随访新生儿是否产生不良后果;(9)对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7~12月龄时随访乙肝血清学指标,若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都阴性,尽快再次按"0、1、6月"方案接种3针乙肝疫苗。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传染病控制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 标签:
  • 作者: 王晓欢 姜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人兽共患病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00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协同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2206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全球人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重点描述全球分布及热点变化。方法以查找官方公布的国家报告为第一标准数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信息系统平台的OIE-FAO-WHO年度报告中的人布病资料为第二标准数据,通过数据提取与转换,计算各国年度发病率,描述全球人布病流行分布概况。结果人布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是肯尼亚(203.07/10万)、也门(89.96/10万)、叙利亚(47.26/10万)、希腊(42.96/10万)和厄立特里亚(21.82/10万)。较2006年Georgios Pappas等发表的全球人布病分布的数据有了显著的变化,许多流行区的布病流行状况已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疾病新热点也不断出现,特别在非洲地区和中东地区,布病疫情呈现起伏。结论近十年来,人布病的全球流行分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各国之间的发病率差别很大,总体呈下降趋势。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戈谢病患者胸部CT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肺部浸润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搜集2003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戈谢病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胸部CT检查,分析和描述其肺部间质和实质等影像表现。结果43例戈谢病患者中,有20例胸部CT表现异常。肺部呈弥漫性小叶间隔增厚10例,主要分布在双肺下叶;肺部呈单叶段或多叶段的磨玻璃征象5例;细小结节影2例,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结节影;肺纤维化者1例,以左肺上叶更为显著。其他表现包括肺囊泡3例、局限性胸膜增厚2例、气胸1例、肺动脉高压1例、胸腺增大12例。戈谢病患者出现肺部病变者以10~14岁居多,其中,小叶间隔增厚与胸腺增大等征象多见,在该年龄区间内分别各有5例。结论戈谢病患者半数累及肺部,肺部表现多样,多表现为弥漫间质病变,主要征象为小叶间隔增厚和磨玻璃样透光度减低,与戈谢细胞浸润病理一致,但不具备特异性,需要结合临床进行诊断,并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肺浸润相鉴别。

  • 标签: 戈谢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familial benign pemphigus,Hailey-Hailey disease,HHD)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个HHD家系中9名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和家系遗传学特征分析。结果多数患者在青春期发病,皮疹表现为水疱和糜烂,部分患者伴瘙痒;皮疹分布于腹股沟、腋下、颈部和肛周等皱褶部位。3个HHD家系系谱分析显示HHD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结论HHD符合常染色体遗传模式,在同一家系中不同患者的临床表型有一定差异。

  • 标签: 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 家系 临床 遗传学
  • 简介:摘要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辅助诊断工具,已被证实能有效提高各种皮肤病的临床诊断准确性,并被国内外的皮肤科医师广泛研究和应用。对于多数皮肤病而言,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的金标准,而皮肤镜下所呈现的特征大多有其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背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皮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进一步辅助临床医师鉴别皮损良恶性、指导活检取材等。本共识阐述了黑素细胞肿瘤的常见皮肤镜特征及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旨在提升国内皮肤科医师的理解和认识。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皮肤镜检查 病理过程
  • 简介:摘要口腔喷溅操作产生喷溅物、飞沫与气溶胶,当感染因子存在时,主要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本文通过空气传播疾病风险模型分析,阐明预防气溶胶传播的重点为感染源管理、加大通风、减少暴露时间和正确使用防护口罩。通过对气溶胶产生和污染的分析,提出应加强水气路管理和喷溅行为控制,进行有效的空气和物表消毒、加强人员防护。基于感染链分析,阐述标准预防和附加预防措施在切断传染性疾病传播中的作用,提出口腔诊疗的感染防控需体现系统性、全面性和循证性。

  • 标签: 感染控制 口腔诊室 喷溅 飞沫 气溶胶
  • 简介:摘要布鲁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经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既往多记录布鲁菌病由动物感染给人,少有报道记录人与人之间布鲁菌病的传播情况。因此,本文对既往相关文献报道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系统介绍了人与人之间布鲁菌病的几种传播途径。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垂直传播 性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 移植传播 气溶胶传播
  • 简介:摘要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在中国武汉快速传播,NCP的主要传播途径和诊疗措施已成为中国和世界各级卫生组织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了解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感染方式、传播途径和生物行为无疑是切断疫情扩散和医务人员防控的关键。2020年2月Lancet曾发表了一篇通讯文章,通过1个个例以结膜炎首发的NCP患者回顾,提出不容忽视2019-nCoV通过眼表进行传播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但由于目前尚缺乏NCP患者临床观察资料和实验室研究证据,因此NCP病原体感染与眼表感染的关系尚不明确。目前已有较多关于大型流行性疾病病毒感染与眼部疾病的研究。本文对各类暴发性流行性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的眼部表现进行综述,为NCP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流行病 病毒 感染 眼病
  • 简介:摘要冠状病毒(Coronavirus, CoV)是一类古老的、广泛存在的、对人类和其他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传染病病原体。目前已鉴定能感染人的冠状病毒(human CoV, HCoV)共有7种。已证实:这些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均为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原体,通过跨越种间屏障,从自然宿主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跳跃"到人群,并进一步造成人际间的传播和流行。冠状病毒刺突蛋白(Spike, S)S1亚基上的受体结合区(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是决定冠状病毒跨种传播、侵入宿主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近年来7种HCoVs传播路径以及介导跨种传播的RBD结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获得对冠状病毒跨种传播机制的认识,为我们应对潜在的新型冠状病毒跨种传播事件,提供有效的防控和治疗策略。

  • 标签: 人冠状病毒 刺突蛋白 C-端结构域 受体结合区 跨种传播 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跑步机擦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9年8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暨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12例跑步机擦伤患儿的病历资料。统计患儿的性别、年龄、伤后就诊时间、受伤环境及原因、擦伤部位、擦伤面积、擦伤深度、创面治疗方法及结局。结果(1)本组患儿中男5例、女7例,年龄为2~6岁。3例患儿伤后当天就诊,9例患儿伤后7~15 d就诊。(2)本组患儿均在家中受伤,主要为在父母使用跑步机时接触运行中的跑步机擦伤,接触部位主要为后侧履带轮轴与下缘金属板之间的缝隙处。(3)本组患儿均存在手部擦伤,示指、中指、环指为常见受累手指,擦伤面积为2 cm×2 cm~8 cm×5 cm,均为深Ⅱ度及以上擦伤。(4)本组患儿主要于门诊治疗(9例),行保守治疗(10例);11例患儿局部形成瘢痕,经抗瘢痕治疗及功能锻炼后康复情况良好,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跑步机擦伤患儿手最易受伤,且示指、中指、环指常受累;创面面积一般较小,且多为深度擦伤。

  • 标签: 儿童 事故预防 跑步机擦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