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雅典的帝国雄心因其在伯罗奔尼撤战争中的失败而宣告破灭,然而,虽说它的角色改变了,但是它对希腊的影响以及最终对整个古代世界的影响却毫未减损。雅典在失去帝国之后日益成为地中海地区的教育中心,而它的这种地位一直延续到了其政治独立消失之后,并且实际上更是延续到了公元开始后的年代。雅典所具有的那些讲授哲学、讲授科学以及讲授修辞学的学府乃是欧洲最早的大学府,

  • 标签: 《理想国》 柏拉图 地中海地区 教育中心 政治独立 雅典
  • 简介:刑罚的目的是通过对犯罪分子的某种权益的剥夺,来达到一种惩罚已然犯罪和警示未然犯罪的目的。但是,仅仅通过对权益的剥夺,来使得犯罪分子得到报复性的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罪犯对社会的危害,只有通过刑罚人性化的改革,积极改造和教育罪犯,才能帮助他们复归社会,文章借鉴了法学家贝卡里亚的观点,针对我国目前的刑罚人性化实施情况,提出了完善刑罚人性化制度、完善我国社会法制等观点。

  • 标签: 刑罚人性化 现状 改革
  • 简介:民法基本原则体系的构建,应该建立在人性假设这一近现代民法的价值前提之上。从对人性尊重的角度出发,民法基本原则的正面体系应包括主体平等、私权保护和意思自治;从对人性限制的角度出发,民法基本原则的反面体系应包括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禁止权利滥用。以此为基础,不宜将民法定位为直接追求实体公平之法,当事人之间的实体公平,通过主体平等、意思自治、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所保障的程序公平,即可基本达致,因此公平不应当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 标签: 性恶论 民法基本原则 公平
  • 简介:人性观是政治法律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之一。之前对中国古代思想家人性观的研究常局限于对他们的系统人性述,有时还混淆了他们的理想道德人格和一般人性观。鉴于人们对日常具体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评论可能隐含关于人性的一般判断和看法,从利益、自然情感、认知和实践四个方面对孔、孟隐含于人、事评述中的人性观的梳理表明,尽管孔、孟心中有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和规范,但他们对一般人性的看法非常现实;与现代社会科学的人性假定和经验研究发现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现实的人性观可以有效揭示中国传统政治"儒表法里"的内在逻辑;对政治法律思想的实践可能也有所启示。

  • 标签: 早期儒家 人性观 儒表法里
  • 简介:刑罚的人性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主要标志。本文通过梳理西方刑罚思想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刑罚的两种功能,即报应主义的刑罚功能和功利主义的刑罚功能。沿着中国刑罚人性化的发展历程,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和对人基本权利的保障,本文论证了刑罚人性化造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标签: 报应主义的刑罚功能 功利主义的刑罚功能 刑罚的人性化 期待可能性
  • 简介:自然权利以自然状态中的人性为基础搭建起学说平台。其中,人自我保存的欲望和人之理性分别构成了自然权利的哲学基础和实现基础。人性基础使自然权利具有一种原生性,表明了自然权利不是来自人为的努力,也不是来自外在的授予。国家不能产生而只能承认自然权利,如果剥夺自然权利就意味着道德上的非正当性。因此,在政治社会中,即使有的权利未被列举和揭示,也会基于自然权利的固有性而被承认。这一理论对今天中国的人权法治建设仍不无启示。

  • 标签: 自然权利 人性 欲望 理性 基础
  • 简介:违法犯罪嫌疑人亲属对特定违法犯罪事实有无举证义务?这,单从法律上,似无疑义;但从伦理中,从伦理和法律关系会通中,该义务若履行尤其是被迫履行,势必危及伦理,破坏法律关系,进而危及公序良俗美德,引起一系列难题,埋下系统性危害。为解此难题,避免和防止其危害,亲属容隐2000多年前从中国应运而生——该举证义务经深谋远虑审慎权衡而被豁免,并扩展、深化、提升为对伦理和法律关系间两难的根本性解答和解决,千年一脉、万里友声。亲属容隐之所以发生发育且长久而普适,生命力之一在植根本真、出于人性: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爱亲人、敦亲情、睦伦理,是人性之“素”,演化为常态伦理事实;此伦理事实当伦理和法律关系陷入两难的特殊情境中,则演化和建构起亲属容隐甚至伦理豁免这一类制度,解伦理和法律关系间两难而两全,并兼顾公序良俗美德而多全。历史表明:亲属容隐出于人性,寓长治久安之道。

  • 标签: 亲属容隐 伦理豁免 人性 制度 长治久安
  • 简介:冰冷的手铐,严肃的执法面孔、撕心裂肺的离别哭泣.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一幕幕似乎总与司法机关的搜捕活动相随。如今,传统做法在重庆市检察机关办案中被打破。近日,该院规定,检察宫在侦查过程中.如发现犯罪嫌疑人家中老人、小孩及病人在场,可暂不进行搜查和抓捕。此外.还规定扣押、冻结犯罪嫌疑人款物时.要为其赡养、抚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

  • 标签: 司法机关 犯罪嫌疑人 人性 检察机关 侦查过程 生活费用
  • 简介:性别生而有之,且是表明自然人身份的基本要素,就法理而言,自然人享有变性权,然而性别改变会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对变性人性别的确认,我国目前是生理学方法,而生理学方法与户籍登记法相结合是确认变性人性别的科学方法。

  • 标签: 性别 变性 变性权 法律规制
  • 简介:一个社会的主流人性观是进行激励的逻辑起点。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西方人性理论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从中国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了中国现阶段的人性特点,阐述了建立健全的、新型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的意义。

  • 标签: 激励机制 理论依据 人性分析
  • 简介:中国古代死刑制度的发达依赖于中国古代独特的死刑观念。性善基础上的教化主义死刑观、性恶基础上的威慑主义死刑观与性有善有恶基础上的预防主义死刑观,充分呈现出中国古代死刑观与人性观之间的内在关系。由于注重情性而忽视知性的经验主义倾向,中国古代的死刑观夹杂于理想主义与工具主义之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

  • 标签: 中国古代死刑观 死刑的人性基础 性善 性恶
  • 简介:刑法中的犯罪体系,依据其是根据事物本身论理还是根据一定目的而建立,可分为范畴和目的。犯罪体系是范畴还是目的,是形式犯罪与实质犯罪的原点问题。要解决形式与实质犯罪这一新的刑法学派之争,必须联系犯罪体系的范畴与目的予以考察。现代刑法提倡目的的犯罪体系,同时,由于刑法法益保护目的的要求,在判断行为是否成立犯罪的问题上,它要求由以往形式判断转向从处罚必要性和合理性的角度来理解刑法中的构成要件。这种基于实质可罚性把握的犯罪体系即为实质目的的犯罪体系。

  • 标签: 范畴论 目的论 形式犯罪论 实质犯罪论
  • 简介: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刘长锋、福建省女子监狱马骎认为:当前女犯消极改造表现主要为:一、法律文化低下,教育受示性差;平时顺从管教,遇事波动性快;虚荣心理显露,意志控制力弱;心胸狭窄偏激,报复攻击性强;情绪变化无常,改造反复性大;罪责意识淡薄,改造功利性强。强化人性化管理有利于女犯改造。具体应做到:一、柔性重于刚性,突出一个“情”字。

  • 标签: 人性化管理 女性罪犯 监狱管理 教育改造工作 中国
  • 简介:刑法解释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之争。然而,这两种解释,无论是从解释结论,还是从定罪思路看,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差别。人们在具体案件上的争议来源于一些实质性的分歧,而与不同的解释立场并无关系。从而,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之争不过是一种学术姿态上的分歧,或者说,是一种口号之争。此外,本文还将揭示,这种口号之争依赖于诸多误解而存在,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智力资源,还可能对刑事司法实践产生不利影响。澄清这些误解与批判这一虚构的对峙,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必要性。

  • 标签: 形式解释论 实质解释论 刑法解释
  • 简介:对政府失灵及其缘由的追寻和考究,是经济法学人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也获得了诸多真知灼见。然而,鲜有人注意到,人性中的“强”、“群”、“乐”等因素,才是政府失灵更为深刻的原因,从干预者人性的角度对政府失灵进行解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可靠的认识基础,也可为经济法克服政府失灵提供有效方向和路径。

  • 标签: 国家干预 政府失灵 人性 控制
  • 简介:从用的层面,人性善恶可以被解析并整合出6类主观行为和21种客观行为关系.唯小恶制小恶、恶大善制恶大善、小恶制恶大善3种客观行为关系符合民事交易范式.民事交易范式理论要通过其内在机制运作(监督和竞争)、外在诚信建构和完善的违反交易范式制度谴责等三个方面加以实现.

  • 标签: 人性假设 民事交易范式 监督和竞争 外部诚信体系
  • 简介:在西藏题材的小说中,穆戈的《藏漂》是又一部优秀之作。在这部长篇自传体小说中,穆戈将自己对西藏文化的感念和对岁月的凭吊,敷衍成对人性的检讨和对文明的反思,不仅记下了现代无家可归的漂泊者的内心独语,而且照出了一片高原边城跨世纪的边缘文化生态。此书即人性写灵性,深得"道不远人"之旨。

  • 标签: 穆戈 西藏 藏漂 人性
  • 简介:<正>旁证,这个证据法学理论中的重要课题,我国近几年来在有些同志中,或者避而不提,或者充耳不闻,似乎要在人们的缄默中逐渐地消失掉。看看我国近期出版的证据法学专著和发表的有关论文,恐怕不能说我这是无病呻吟。但是,旁证是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且在办案实践中被人们广泛使用着。因而它只可能为人们所无视,却不能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真正消失掉;相反的,它是随时可遇,大量的为办案人员适用着,特别是在那些疑难案件如“无头案”的侦查中,假如真的舍弃旁证而不用,办案工作往往是寸步难行。不过如若把旁证同主要证据一样看待或适用,或者把它同间接证据混同起

  • 标签: 诉讼证据 旁证 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 主要证据 重要课题
  • 简介:现行单位刑事责任的立法规定是以单位犯罪是一个犯罪行为为理论前提的,因而存在诸多理不断、剪还乱的理论死结。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单位犯罪的形态结构,理顺犯罪单位与犯罪单位成员之间的罪责关系。通常所说的“单位犯罪”实是一种特殊的犯罪聚合体,具体包括两个犯罪行为:一个是客观实在的由单位成员实施的自然人犯罪;另一个是法律拟制的单位犯罪,即源初意义上的“单位犯罪”。这两个犯罪行为因“为单位谋利”的单位成员行为在法律评价上的双重性而被立法者人为地聚合在一起,但单位责任和单位成员责任在构成和追诉上应当是各自独立和分离的,二者并不牵涉或互为前提。

  • 标签: 单位犯罪 形态结构 单位成员 单位利益 责任分离
  • 简介:学界对法学方法论争议较多,本文认为其既包括法律规范及其适用的方法,也包括对法律现象进行研究或者与法律现象有关的法学理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刑法为视角,从应然与实然出发,对立法与司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立法与司法并重、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并行等观点。

  • 标签: 立法论 司法论 刑法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