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但由于实务中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对同步录音录像材料的重要性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试以公诉部门审查、运用同步录音录像材料为视角,结合笔者的办案实践,分析同步录音录像审查、运用的现状及其必要性,阐述公诉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审查、运用同步录音录像材料的方法,并提出完善的建议,以期同步录音录像材料能够在公诉部门办案中发挥实效.

  • 标签: 公诉部门 同步录音 审查运用
  • 简介:网络空间虽是一个虚拟空间,但互联网自由不是绝对的。互联网审查的现实必要性在于政治、社会、安全和控制互联网等多重因素;其多样性表现为各国往往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和行业自律等手段开展互联网内容的过滤、屏蔽。尽管对互联网进行管理、开展互联网审查的依据是国家主权原则等国际法或国内法的主张,但互联网审查存在危及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等人权的可能性;而由于缺乏评判各国互联网审查的统一标准,有些国家的审查措施反映良好,而另一些国家的网络审查则遭到非议和批评;肆意地对别国的互联网审查状况进行评头论足,往往会引发有关国家间的对抗、而无益于其改进。有学者提出公开、透明、准确、有效等参考标准,来衡量各国开展互联网审查的合法性或合理性,但这些标准存在实施困难等问题、而难以推广。

  • 标签: 互联网审查 互联网自由 网络主权 网络屏蔽 网络过滤
  • 简介:逮捕作为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能有效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逮捕的审查标准及必要性条件做了相应的修正和补充,在此情形下,进一步完善逮捕必要性审查工作的指导理念和审查标准,建立健全逮捕工作,准确适用"社会危险性"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很有必要。

  • 标签: 逮捕必要性 审查机制 社会危险性 刑事诉讼法
  • 简介:企业合并反垄断审查中的附条件批准又被称为合并救济,结构救济与行为救济是最为典型的分类方式。基于对行为救济难以执行与监督、成本较高以及扭曲市场机制的较高风险的担忧,国外反垄断执法部门普遍更为青睐结构救济。行为救济在很多环境下较之结构救济更适合处理竞争问题,应对市场的不断变化,避免过度干预合并交易,然而以往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行为救济有效性的担忧可能被过度夸大。我国执法部门对行为救济应持积极的态度,完善其相关规则,在具体案件中注重救济方案的科学设计:加强救济措施的可执行性与可监督性。

  • 标签: 反垄断 合并救济 结构救济 行为救济
  • 简介:近年来错误的辨认结果被认为是导致冤假错案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缺乏对刑事辨认的程序性规定,辨认程序缺乏可遵照的统一标准,导致实践中辨认的混乱局面;加之辨认本身存在一定的准确性风险,这便要求公诉部门做好对辨认证据的形式与实质的严格审查,合格之后方可采信。而对于审查中存在的瑕疵辨认证据,公诉部门应当在结合全案证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判断,以明确是否应予采信。

  • 标签: 公诉部门 辨认≯审查 采信
  • 简介: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是监督职权和诉讼职权的统一。实践中,检察机关开展此项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认识存在偏颇;内部分工协作联动机制尚未确立;审查案件范围较窄;审查标准、时间和次数不明确;非羁押强制措施适用性不强;考核导向制约工作积极性;未建立不羁押风险防控机制。为此,应进一步提升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建议权的认识水平,建立由侦查监督、公诉部门开展实体审查(主导)、监所部门开展形式审查(配合)的审查模式,将案件审查范围扩展到十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一切案件,进一步明确羁押审查标准、时间和次数,完善羁押替代措施和考核制度,与公安、法院联合建立不羁押风险防控机制。

  • 标签: 工作机制 联动机制 风险防控机制 考核机制 羁押替代措施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将鉴定结论更名为鉴定意见,这意味着公诉人在审查证据时不能再对鉴定意见奉行“拿来主义”.而是要对其进行全面审查。鉴于鉴定意见专业性强、审查难度大的特点.本文将从审查鉴定意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着重对公诉工作中常见的鉴定意见逐一分析并提出一些审查建议。同时介绍几种在工作中遇到过的疑难情形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对公诉审查工作有所裨益。

  • 标签: 鉴定意见 审查必要性 审查方法 疑难情形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设置了捕后羁押必要性的继续审查机制,由于该规定过于宏观,产生了各种争议。捕后羁押必要性应由检察院审查,而且侦监部门是合适的审查部门;审查方式上应当采用书面审查加个别讯问的方式为妥;在机制完善方面需要明确检察机关对于捕后羁押继续审查的法律监督强制权、被告人的救济权以及被害人的异议权。

  • 标签: 捕后羁押必要性的继续审查 检察院 侦监部门 被告方
  • 简介:<正>所谓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又称因果历程偏离,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发展情况的主观认识与实际的因果进程不相符合。—般认为与之相关的案例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狭义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A想要杀死B,将B从高桥上推下,A原本想使B在河水中溺死,不料B在坠桥的过程中撞上了桥墩,导致脑部受伤死亡(以下

  • 标签: 因果关系 既遂 客观说 阻却 主观想象 具体符合说
  • 简介:随着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羁押必要性审查在我国刑事诉讼法框架内从无到有,成为检察工作的重要方面。羁押必要性审查在我国刑事诉讼领域属创新性制度,如何进行在实践中尚处于摸索阶段。鉴于听证与羁押必要性审查特点的契合,听证可以作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工作模式予以运用。

  • 标签: 羁押必要性 审查 听证
  • 简介:理清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合法性审查、合理性审查、全面审查等问题,是正确理解我国行政诉讼审查标准的前提。两大法系代表国家行政诉讼审查标准的形成多来自司法实践,并且具有过程性和类型化的特点。借鉴域外经验,以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审查标准的构建为路径,明晰基本概念的内涵,注重标准内部的逻辑自洽,对于增强行政审判的可操作性,倒逼行政程序法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行政诉讼 审查标准 类型 构建
  • 简介:通过案例研习,掌握未遂犯的审查架构及要件,尤其是着手实行的部分。了解台湾地区'刑法'第26条(阻却刑罚事由)及第27条(减免刑罚事由)在犯罪审查体系中的位置、顺序及其适用要件之内容。

  • 标签: 不能未遂 重大无知 可靠防果行为
  • 简介:遵循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基本思路,我国当前亟须在三个方面制定指导性标准。一是确立集中审查的安全港标准。在严格程度上,可考虑建立"强安全港"标准,凡属于安全港范围的集中不再作进一步审查,并根据严格的统计测算确定集中度指数或HHI指数。二是确立"严重妨碍有效竞争"的反竞争评估标准,并分解为单边效应和协同效应进行具体分析。三是明确经营者集中的抗辩标准,在市场进入抗辩、效率抗辩和破产抗辩问题上细化分析的步骤,完善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规制体系。

  • 标签: 安全港 单边效应 协同效应 效率抗辩 破产抗辩
  • 简介: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我国逮捕适用控制体系中的一项新措施,旨在解决捕后继续羁押必要性的问题而不是当初逮捕羁押必要性的问题。对该项制度应当从审查主体、审查程序、审查内容、审查方式及审查后的处理等诸方面进行科学构建;从未来发展方向看,应当将该制度从监督性审查改革为司法性审查

  • 标签: 羁押必要性 审查 逮捕控制 司法审查 新刑事诉讼法
  • 简介:行政审判中的事实审查是法院解决行政争议中法律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涉及到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权限划分的问题。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我国法院目前的事实审查强度亟需弱化。需要对实施审查强度进行重新定位,合理地处理法院、当事人和行政机关三者之间的关系,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审查模式。

  • 标签: 行政审判 事实审查 有限审查 全面审查
  • 简介:目次一、修改后刑诉法给审查逮捕工作带来的变化(一)适当削弱审查逮捕工作的诉讼监督属性,增强其司法属性(二)适当分离逮捕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程序(三)适当赋予侦查监督部门调查取证权二、由审查逮捕工作的新变化所引发的冲突(一)强化审查逮捕司法属性与当前"检察一体化"改革进程的冲突(二)逮捕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程序适当分离后在适用证明标准上与我国现行刑事证明标准体系的冲突(三)赋予侦查监督部门调查取证权与权力缺乏制约的冲突三、应对冲突的措施建议

  • 标签: 审查逮捕 变化 冲突
  • 简介:<正>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在正式决定对情势进行调查之前,首先面临的任务是对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有关犯罪情势的材料和信息进行初步审查和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属于国际刑事法院管辖范围内的犯罪情势,并根据《罗马规约》规定的可受理性条件判断是否应该对有关情势展开调查。在程序设计上,检察官对于情势的初步审查是决定国际刑事法院是否启动对国际社会关注的严重国际犯罪管辖权的第一道重要关口,初步审查后检察官的处理决定也将直接关系到国际刑事法院的后续行动是否具有一个正当的程序起点。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试图对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情势初步审查的原则、标准、程序、司法审查等问题作一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以增进学界对国际刑事法院调查和起诉制度的了解和研究。

  • 标签: 国际刑事法院 分庭 国际犯罪 起诉制度 国际刑事法庭 证据规则
  • 简介:由于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既具备排除非法证据的客观条件,又不会受到检法关系等制度条件的制约,由其排除非法证据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非法证据排除落实困难的问题。检察机关只有在审查证据时贯彻客观中立、无罪推定的原则,并借鉴直接言词原则的合理内核,才能对非法证据进行有效的认定,从而根据违法程度的不同对非法证据进行相应的处理。检察机关在处理非法证据时,要严格把握补正与排除的界限,注重比例性原则的适用,同时借助补充侦查的手段,对一些有挽救余地的非法证据进行补救,平衡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价值追求。

  • 标签: 审查起诉 非法证据的认定 非法证据的排除
  • 简介:审查批捕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强化侦查监督工作,提高审查批捕质量。文章以A市各区检察院在该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实际情况为例,分析了各检察院的主要作法、成效及工作中主、客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 标签: 审查批捕 讯问 犯罪嫌疑人
  • 简介:新刑诉法增强了审查逮捕程序的诉讼化色彩,对其进行一定的司法化改造。但是仍未规定直接利害关系人对审查逮捕决定的救济申诉程序。基于利害关系人的诉讼权利,文章指出了现行立法存在着倾向公安司法机关和救济滞后的弊端。并指明在审查批准逮捕环节建立利害关系人的申诉制度有利于保障权利、加强监督和促进程序公开.因此有必要全面构建该制度.包括强化权利义务告知义务,构建理由说明机制、赋予被害人聘请律师权利以及规范相关程序等。

  • 标签: 审查逮捕 利害关系人 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