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寒山诗在美国的传布接受从诗人加里·斯奈德的寒山译诗开始,到著名比较文学学者白芝《中国文学选集》和其它多种文学选集的争相收录,再到全译本的面世以及在美国伯克利地区的“诗歌道”留名,走过了一个最富传奇色彩的经典建构历程。

  • 标签: 寒山诗 美国 传布 接受
  • 简介:在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实践中日益凸显法的合法性问题,对法律接受的理论研究试图回应这一问题。研究法律接受问题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使得社会成员形成对于法律的正向、积极的法律态度,进而外化为践行法律、捍卫法律尊严的行为。这一研究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 标签: 法治 法律接受 合法性
  • 简介:在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下,审判机关由同级人大产生.向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审判活动必须进行监督.而法院又必须依法进行独立审判。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独立审判接受人大监督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保障司法公正,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 标签: 人民法院 独立审判 人大监督 中国 司法公正
  • 简介:一、问题所在刑法是公法,天然地具有家长主义形象。[1]即便如此,刑法也有尊重个人意思自治的侧面。古罗马法上'得同意者不违法'的格言,在刑法教义学中,即表现为广为人们所接受的作为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被害人承诺。同意出罪的原理在于对被害人自我决定权的尊重。对此,我国学界几乎没有任何争议。而同样尊重被害人自我决定权紧密相关的危险接受,并未成为理论界的宠儿。刑法中的危险接受,是指被害人认识到自己的法益可能有被侵害的危险,却甘愿实施

  • 标签: 中的危险 刑法中的 危险接受
  • 简介:又是“两会”召开日,又是春风拂面时。履行了一年职责的十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迈着匆匆步伐,又一次从祖国的面四八方汇聚到北京,商国是、表民意,聆听新一届政府总理温家宝郡充满求真务实精神的《政府工作报告》。

  • 标签: 人民监督 中国共产党 党内监督 反腐败斗争
  • 简介:信息时代,信息主体息息相关的大量信息长时间留存于网络,给个人信息的保护带来挑战。为使个体不被束缚于过往的特定行为中,学者提出了被遗忘权的概念,此项权利体现着对个人信息的事前控制。我国有学者提议移植被遗忘权,但并未深入分析该项权利的法权构造及在实施中会产生的影响。权利的赋予需要与法律的执行力相结合。如果赋予权利主体一项广义的被遗忘权,应考虑如何克服权利实施中面临的巨大障碍,需斟酌相关统御因素,包括权利主体、权利行使的对象、技术的不足、利益冲突、法律强行要求企业留存用户信息等方面,理性反思被遗忘权。当下,被遗忘权的内涵应界定在特定领域对信息主体过往负面信息进行披露使用的限制方面。

  • 标签: 被遗忘权 删除权 个人信息权 数据控制者
  • 简介:<正>一、序言平成7年,千叶地方裁判所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行为人在赛车场进行越野赛车的练习,被害人是有7年赛车经验的教练,被害人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指导行为人开车,在被害人的指导下,行为人使用了未曾使用过的驾驶技术行车,结果引发事故,导致被害人死亡。法院认为,行为人的驾驶方法以及被害人之死亡结果是被害人接受的危险的现实化,并且行为人的行为也不欠缺社会相当性,因而否定行为人成立业务上的过失致死罪。[1]在此判决后,围绕着过失致死伤罪,激烈地讨论着这样的问题:当被害人参与危险行为并促成结果发生时,对于制造危险或者是促进被害人实施危险行为的行为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免除罪责。

  • 标签: 地方裁判所 被害人同意 阻却 法益 指导行为 违法性
  • 简介:民法体系分为内在体系外在体系.内在体系的价值取向导引外在体系.而外在体系的各个要素一概念、规范制度构成内在体系的载体。随着社会基础的变迁,现代民法内在体系形成了意思自治、保护弱者、信赖保护自己责任的基本原则.并渗透到外在体系的概念规范制度中。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应结合中国社会基础,

  • 标签: 民法体系 社会基础 变迁 中国民法典 制度构成 概念规范
  • 简介:我国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投射出法律规制社会信任的双重困境。这与理论层面医患关系法律性质的长期分歧难以界定深刻相关。通过对性质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的各种争议观点进行对照式研究,可导出医患关系实质上类同于英美衡平法上的被信任者义务性质,其意在维护患方的"相当生活水准期待",故而具有市场-社会的二元面向。鉴于此,纾困的关键在于构建并强化医患关系的信任内核。实践中应当不断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并着意形塑相关社会性组织架构,开启医患双方开放参与、交往互动的治理进路,从而促成医患关系的良性转型。

  • 标签: 医患关系 法律性质 被信任者义务 信任
  • 简介:引言萨维尼创立之物权行为理论,不仅对《德国民法典》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波及到继受德国法律传统的国家和地区。通说认为,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奉行物权行为理论,《瑞士民法典》是否承认物权行为理论,也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日本本未采纳该理论,但一直有学者致力于通过它重新解释改造《日本民法典》,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①我国学者也深刻地认识到,是否采纳物权行为理论是制定我国物权法不能回避的问题,对这一理论的探讨,不仅可以为我国制定物权法寻求一个妥当的理论基础,并将大大提高我国民法的理论水平。~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特别是在物权法的制定

  • 标签: 事实价值 价值体系 体系建构
  • 简介:接受害人的直接用语出现在司法实践中,立法上不甚明确.间接受害人享有赔偿请求权的理由是抚养丧失,其受害和侵权行为之间具有间接因果关系.间接受害人应由现实利益的受害人和机会的受害人构成.加害人对间接受害人赔偿的计算标准,应是直接受害人生前或伤前的抚养能力和受害人的实际需要,赔偿的项目应规定为"抚养费"而不是"生活费".

  • 标签: 受害人 抚养费 赔偿请求权 加害人 间接因果关系 现实利益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通过赌博方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的,构成受贿。”该条规定主要是打击那些借赌博输赢之名行受贿之实的行为,那么何为通过赌博方式收受请托人财物呢?日常生活中.国家工作人员在参与赌博活动中收受贿赂的可以分为四种情形:第一种是接受请托人提供的赌资:第二种是接受请托人代为偿还赌债:第三种是接受请托人免除赌债:第四种情况是请托人事先安排通过赌博故意输给国家工作人员钱财。

  • 标签: 收受贿赂 赌债 国家工作人员 最高人民检察院 赌博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正>危险接受理论是为了解决被害人对行为表示同意,但对结果持拒绝态度时,对行为人归责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刑法学界都集中探讨被害人对结果表示承诺时对实质违法性的影响的问题,这虽然有助于被害人学研究的深入,但无形之中却不能将之扩展开来,以致对司法实务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因此危险接受理论是为了

  • 标签: 法理思考 接受理论 违法性 被害人承诺 陈兴良教授 期待可能性
  • 简介:学界在行政收费的概念、存在基础、性质、种类项目、立法、执法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但对行政收费的救济、研究视野、理论体系构建以及公众参与等问题的研究存在着某些漏洞深度不够等问题。行政收费法治化离不开理论研究支持,其理论研究应当以法治化为中心,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以期为我国行政收费法治化的理论实务建构提供有益见解。

  • 标签: 行政收费 收费种类 收费程序 收费法治化
  • 简介:文化宪法作为对宪法上文化条款做体系化解释的重要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如何处理'国家文化之关系'这一问题上,理论界存有不同意见。'国家文化之关系'的类型学说作为一组分析工具可以有一定的功用,但不可对其附加宪法规范的属性,尤其在处理经历过巨大变迁的八二宪法时,这一分析工具更不宜成为文化宪法之理论建构的先入之见,应当回归到以宪法第47条之文化权条款为中心的路径,寻求一套有关文化宪法的融贯论述。

  • 标签: 文化宪法 国家与文化之关系 国家对文化之基本态度文化权
  • 简介:民主之于经济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关涉经济法视野下政府干预权合法性的判断和社会整体利益模糊性的澄清问题。协商民主超越了传统民主理论的纷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接民主间接民主的不足,而成为民主在当代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对公共参与和理性协商的强调及其作为程序民主的特质,完全契合了经济法的实践诉求,因此,可以以协商民主来建构经济法的民主观。而且,协商民主观还意味着经济法视野下国家(政府)市场的"共和",并内含着经济法的社会正义理念。

  • 标签: 协商民主 经济法 民主观
  • 简介:刑事证据展示制度作为一项全新的刑事诉讼制度,在其模式选择中,应将法官纳入这一制度框架之内,其时间应在诉前,宜采取二次展示的方式并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另外,刑事证据展示制度应包含确立宗旨、原则、展示主体、展示内容、展示时间、地点、展示程序、法律责任等一系列内容.

  • 标签: 证据展示 模式 制度 检控方 辩护方
  • 简介:作证豁免在获取特殊重大犯罪案件的关键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等方面具有现有的刑事司法制度所无法代替的价值。作证豁免不同于诱供,它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因而具有正当性。此外,作证豁免制度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参考样本,并与现行法律发展的趋势相契合,因而具有可行性。作证豁免制度包括了对作证的同案嫌疑人的不起诉制度和对作证的同案嫌疑人的保护制度等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对作证豁免的立法应当采取分散式模式,在起诉程序、证据制度等中分别规定作证豁免制度的相关内容。作证豁免制度的建构应当先由各地的司法机关开展改革试验,并由立法机关在较为成熟的时期推进作证豁免的制度化。

  • 标签: 作证豁免 同案嫌疑人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不起诉 权利保障
  • 简介:2005—2006年间,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北辰支行某分行以“仓单置押”形式,向刘某某(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共计4000万元。在审批、发放贷款过程中,刘某某多次邀请与此贷款业务有关的两位副行长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旅游,邀请信贷员房某某到港澳旅游及国内高档服务场所消费。结果,两位副行长和信贷员房某某在贷款审批阶段利用职权,不按规定严格调查、审核,致使刘某某用部分假仓单骗取了贷款:在贷款发放阶段没有按照贷款发放规定进行放贷监管,造成4000万元贷款至今无法收回的巨大损失。目前,公安机关已就刘某某涉嫌贷款诈骗罪、房某某涉嫌违法发放贷款罪进行立案侦查,两位副行长被“双开”.该行“一把”行长被撤职。

  • 标签: 旅游 违法发放贷款罪 受贿罪 贷款业务 免费 中国农业银行
  • 简介:<正>证明标准作为法官评判当事人的证明是否达到要求的准则,客观地存在于诉讼之中。万事万物都有其渊源,证明标准也不例外。那它来自何方呢?是自生自灭于法官内心世界,还是先人为地构建一个证明标准,再移植于法官内心世界呢?这是一个关系到证明标准存在的前提性问题。只有先解决了这个问题,证明标准制度才能存在,才能进一步完善。

  • 标签: 证明标准 内心确信 级别管辖 人民法院管辖 经验法则 证据确实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