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由于我国司法实务中存在着审判对侦查卷宗过度依赖,而产生了"先定后审""先判后审"的现象;司法裁判行政化对司法原则及功能的破坏,而产生了"陪而不审""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上述问题深刻制约着"审判中心主义"的良好诉讼制度格局的形成。有必要从司法实务层面,对制约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形成的原因加以探究,以期开拓理论视野。

  • 标签: 侦查中心主义 司法裁判权 司法行政化
  • 简介:我国《民法总则》第146条、第153条和第154条分别规定了虚假意思表示、违背公序良俗和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法律行为无效,导致这三种无效原因的关系出现混乱。实际上,虚假意思表示与恶意串通之情形应包含于“违背善良风俗”之范畴内。从比较法上看,也无法找到单列恶意串通为法律行为无效原因之做法。基于此,我国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上,应采用限缩原则解释“恶意串通”和“虚假意思表示”,扩大“善良风俗”之适用范围,使“违背公序良俗”成为认定虚假意思表示和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之“一般条款”。当三种无效原因“竞合”时,赋予当事人选择权。同时,该三条规范与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及第6条之规定出现法条竞合时,也应做技术性处理。

  • 标签: 虚假意思表示 恶意串通 违背公序良俗 法律行为无效
  • 简介: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实践中典当行业操作混乱,审判实务中典当纠纷问题较多、争议较大,裁判结果各异。现拟通过我省法院审理的五宗典当实务典型案例对当前典当纠纷审判实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 标签: 典当行业 审判实务 法律规范 裁判结果 典型案例 法院审理
  • 简介:家庭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和谐,首先家庭内部必须要和谐。家庭好比一个健康人的肢体一样需要由无数的健康细胞组成,家庭暴力则是病菌破坏细胞。在西方国家平均每6秒至7秒就发生一起家庭暴力。可以说,家庭暴力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家庭暴力看似是家庭成员血缘关系之间的家务事问题,但却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它不仅是严重侵害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利益,破坏婚姻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的大局,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的、不协调的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破坏力,阻碍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人们对家庭暴力问题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并在一定范围和领域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但从总体情况上看,目前人们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知程度不够、研究及其针对家庭暴力问题所采取的防止对策和措施不力。所以对家庭暴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因为反对家庭暴力是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的新课题。

  • 标签: 家庭暴力 成因分析 预防对策
  • 简介: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培养各学科双语人才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观念。针对法学教育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校法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何破解法学双语教学瓶颈,走适合中国特色法学双语教育教学模式,有待思考。

  • 标签: 法学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探析
  • 简介:“身份”在刑法中的体现,实体层面是公平、正义这一法的价值目标的重要载体;实际操作层面影响具体案件的定罪量刑。因而古今中外,“身份”问题的探讨一直未曾休止,不断出现阶段性研究成果。作为刑法学领域不容忽视的热点、难点问题,学界对此著书颇多,研究较为深入。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法,分析、厘清刑法中的“身份”概念,以期对刑法具体操作有所助益。

  • 标签: 刑法 身份概念 厘清
  • 简介:对于司法从业人员而言,在贯彻法律为准绳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尊重并遵守司法程序,提高自身的司法技巧和专业技能至关重要。其中,司法口才作为相对的大概念,当中的辩论技巧能够用于辨明事理,确保司法程序和司法结果的权威性与准确性。文章在简要阐述司法辩论技巧的基础上,分析常用的法庭辩论技巧以及战术,并指出辩论中的避忌,以提高司法实践效能。

  • 标签: 司法口才 辩论技巧 律师 法庭
  • 简介:学界关于犯罪原因的研究多集中于犯罪学上犯罪防控策略层面,而在刑法教义学研究中对此却予以隔离,其背后存在深层缘由。但是,作为一种实践理性的集体表达,应关注犯罪原因在刑法学中的理论价值,避免对犯罪原因的区隔。犯罪原因不应被遮蔽,当前刑法教义学研究应融通原因与责任、刑罚之间的"鸿沟",为司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刑法》第63条2款可视为量刑中犯罪原因考量的法律依据,通过司法解释实现犯罪原因的刑法教义学价值,同时以人身危险性定格刑罚裁量的依据,达至基于特殊预防的刑罚个别化。

  • 标签: 犯罪原因 责任主义 刑事政策 量刑依据 量刑个别化
  • 简介:章程具有内生性特质。这一特质决定了章程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大学内部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外界环境对这种价值观的认同,也决定了通过外部嵌入的方式难以推动章程的制度创新。从效力层级而言,章程的功能和内容应当受到框架性制度的制约,这种制约决定了章程在现代大学制度建构中作用的局限性。特质与局限性决定了当前大学章程建设的意义在于以章程建设为契机,培育、引导大学制度内生因素的成长、发育,通过章程建设发挥制度创生作用,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框架性制度改革。

  • 标签: 章程 内生性 制度环境
  • 简介:立法中的地方利益本位是当前面临的难题,具体而言,当前分权的财政体制及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共同导致了地方在立法政策上更多地向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经济领域倾斜,而忽视了对社会整体利益、公正的价值目标及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关注;同时,在权力问责机制方面,纵向问责机制和横向问责机的不健全,又为地方立法的本地化倾向留下了制度空间;最后,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长久存在的竞争关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使立法蜕变为一种片面维护本地利益的工具。由此,财政体制的法治化建设和权力问责机制的深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举措。

  • 标签: 地方立法 利益本位 分权的财政体制 权力问责机制 权力博弈
  • 简介:在《行政复议法》的修改中,一体化地设计行政复议体制并不可行,而对行政复议特别程序的探讨有助于凝聚改革共识,并回应转型期对行政争议化解制度进行精细化设计的现实需求。面对我国行政复议特别程序的现实困局,应当充分认识这一程序在提升行政复议程序规则体系的科学性、保障行政复议参加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良性竞争关系等方面的功能。完善行政复议特别程序,首先须丰富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进而在行政专门知识要求较高的知识产权领域、内部行政行为领域、行政效率和政策考量优先的领域开展行政复议特别程序建设,通过专门、专业、公正、高效的行政复议,逐步吸引当事人优先选择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

  • 标签: 行政复议 特别程序 困局 功能 完善
  • 简介:我国没有规定独立的死刑案件证明标准,长期以来我国刑事案件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均以"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作为证明标准。遵循人的认识活动规律和刑事诉讼证明活动规律,我国应当建立起递进型的死刑案件证明标准,将"合理根据"作为侦查阶段的死刑证明标准,"充分确信"作为审查起诉阶段的死刑证明标准,"确定无疑"作为审判阶段的死刑证明标准。

  • 标签: 死刑案件 证明标准 合理根据 充分确信 确定无疑
  • 简介:“两高三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13条可以视为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建立起了司法人身检查制度,本文试就司法人身检查制度的内容和检察机关如何做好监督工作略陈管见。

  • 标签: 人身检查 制度 司法 刑事诉讼 第13条 非法证据
  • 简介:"雇佣救助"并非一个法律概念,却普遍存在于中国海商法的教材之中,但是这些书籍并没有对其展开深入的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在2016年审理的一例海难救助案件中对雇佣救助性质的理解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该案也凸显了明晰雇佣救助法律定位的重要性。通过分析《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有关规定,最终得出雇佣救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难救助的结论。雇佣救助合同应该主要受到民事法律的调整。

  • 标签: 雇佣救助 《海商法》 《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
  • 简介:随着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受到日益关注.研究解决土壤修复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对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从侵权责任形态看,土壤修复应纳入"恢复原状"的范畴,而不是"赔偿损失".但如何判断"原状",又成了摆在土壤修复面前的难题.目前我国采取的"环境主导模式"缺乏可操作性,修复标准体系存在缺失,责任主体确定难度较大.因此,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和修复标准体系,吸收状态责任的规定,并构建土壤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体系,对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土壤修复 民事责任 公益诉讼
  • 简介:在分析刑事错案的形成原因和规律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还要深入到制度层面、法理层面,甚至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待和解释这些现象。概括地说,刑事错案的法理成因包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偏差、法制现代化矛盾的协调不当、惯性思维阻碍法律秩序的构建等。在这些法理成因之下,刑事错案的发生呈现出逻辑性和规律性。为了防范冤假错案,司法工作人员需要纠正认识误区,科学分析案件;现阶段要侧重于强调法律的形式合理性,相对淡化社会效果;克服惯性思维,勇于开拓创新。

  • 标签: 刑事错案 法理 认识论偏差 形式合理性 惯性思维
  • 简介:目前北京市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虽取得了突出进展,但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管理、家庭教育、亚文化影响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治。相对于成年人犯罪行为而言,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特有规律,不仅影响家庭的稳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因此,应立足于北京市未成年人犯罪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体各自优势,构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社会治理体系。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社会治理 家庭系统 亚文化
  • 简介:近些年,中国维护和拓展海洋权益的步伐逐步加快,中国实现海上巡航的常态化,提高了海洋执法成效。但中国海警频繁采用船舶冲撞方式行使海洋执法权,日益突显其尴尬困境。从理论层面对中国海警船冲撞方式执法进行分析,着重对其法律依据、与相关国际公约及惯例的冲突等方面进行分析。应明确海警船行政及刑事执法权限、执法方式及武力使用层级,加强海警与海警船武器配备,以更好地维护中国海洋权益。

  • 标签: 海警 冲撞 执法方式 海洋权益
  • 简介: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罪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其客观方面,即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和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虽然刑法典对此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在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罪的司法解释中已经明确认可。由于秘密窃取行为是盗窃罪客观方面的本质特征,也是盗窃罪区别其它财产犯罪的重要标志,所以,正确理解秘密窃取行为,就成了把握盗窃罪的关键。

  • 标签: 盗窃罪 秘密窃取 财物控制支配
  • 简介:近年来,学区房在中国社会持续升温,各个城市不断涌现天价学区房。很多家长认为,重点学校附近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环境都将有利于孩子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学区房的出现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实行的“就近入学”政策是紧密相关的。采取“就近入学”政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限制以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行为,促进区域内教育机会的均等化。本文分析了经济法视野下学区房问题的根源与破解路径。

  • 标签: 经济法 学区房 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