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应对轻微犯罪与重刑犯罪分别适用不同的刑事政策,以暂缓起诉等人文关怀方式挽救和感化轻微犯罪人,促使其尽快复归社会,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立足于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的实现途径,一要实现轻微犯罪的非刑罚化和刑罚个别化;二要强化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意识,改变以逮捕为主导的候审羁押制度。

  • 标签: 轻微犯罪 刑事政策 非犯罪化 非刑罚化
  • 简介:编辑同志: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第23条第(1)项的规定,经审查认为申诉或者再审申请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并报经院长批准再审的,应当移送有关审判庭审理。请问,在审判实践中如何理解此项规定?即由谁报请院长、是立案庭的内勤、承办法官,还是庭长?此处的院长是否包括分管的副院长?如果某法院分管立案、审监的副院长不是同一个人,该报哪位院长?院长批准再审的案件,是否如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审的案件那样,先由承办人提出审查意见,再经合议庭评议?如果院长在申诉或再审申请来信中批示再审的,是否可以理解为立案庭直接办理立案登记手续即可?

  • 标签: 具体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 再审申请 审判委员会 第23条 暂行规定
  • 简介: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行政机关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构成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相对人名誉权的侵犯?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持肯定态度。首先从名誉侵权行为的基本特征来看,行政机关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能够构成对相对人名誉权的侵犯的。(一)、名誉侵权的被侵害人是特定人。我们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都是特定的,即行政机关的每一个具体行政行为都是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作出的。因此受到侵权的被害人必然是特定的。(二)、名誉侵权的侵权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不论故意还是过失,只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具体

  • 标签: 具体行政行为 名誉权 名誉侵权 《行政诉讼法》 赔偿义务机关 《国家赔偿法》
  • 简介:一、围绕一个中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为实现好、保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正执法,热情服务,为三师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冶保障。

  • 标签: 农三师 兵团 经济建设 综合治理工作 人民根本利益 政法工作
  • 简介:编辑同志: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如何对持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审判和民事审判遇到的新问题,也是困扰司法实践的一个难题,不同法院有不同的做法,理论界也有不同的观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有观点认为民事审判可以坚持全面审查的原则,对与民事诉讼有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有观点认为根据权力法定和尊重行政权的原则,对与民事诉讼有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进行审查,而直接作为定案的依据;也有观点认为民事诉讼先中止,待行政审判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进行裁判之后,再恢复民事诉讼。请对这类问题进行解答。

  • 标签: 具体行政行为 民事审判 对待 行政审判 民事诉讼法 人民法院
  • 简介:<正>预算法是规范预算行为及由此而产生的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现行预算法颁行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之初、脱胎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之时,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烙痕。随着经济、社会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一法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脱节,迫切需要根据现实国情加以修订。事实上,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早已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国家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近几年来一直在中央和地方层面试点进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预算法的修订列入了"十五"立法规划第一类,有关的立法研讨、论证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为此,本文拟就预算法修订中若干重要而具体的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并祈能对修订预算法贡献绵力。

  • 标签: 有计划商品经济 预算部门 市场经济体制 论证工作 预算调整 计划经济体制
  • 简介:"规范出发型"和"事实出发型"是分别作为代表罗马法系和日尔曼法系诉讼理念的关键词;在中国这一有着悠久成文法传统的国度,裁判案件应在"规范出发型"理念下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实体法保护的权利仅限于自身框架之内,避免以虚构权利的方式达到保护利益的目的,特别是在该利益可以通过实体法上本来就具有的权利予以保护之时.在适用上,外部的基准应是民事实体法,而不应是宪法;内部的基准应是以规则为主体,只在个别情况下适用原则予以矫正或弥补.

  • 标签: 规范出发型 事实出发型 伪规范出发型 宪法 民事实体法
  • 简介:法条竞合是指一个犯罪行为同时符合数个刑法条文的规定,但只能依照其中一个条文定罪量刑,而不能同时适用数条文。本文仅法条竞合的具体表现形态作一简要论述。

  • 标签: 法条竞合 犯罪行为 适用 刑法条文 定罪量刑 规定
  • 简介:<正>引言自1764年贝卡里亚发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对"在一个组织优良的社会里,死刑是否真的有益和公正"提出诘问并倡导限制、废除死刑以来,死刑一直是近现代刑事政策和刑事法理论研究中最具争论性的问题。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在丰富刑事政策内涵、唤醒人类对死刑制度的理性思考的同时,极大地推动了各国限制和废除死刑的步伐。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限制、废除死刑的运动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而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刑事政策

  • 标签: 死刑缓期执行 适用死刑 刑事政策 死刑控制 废除死刑 刑事犯罪
  • 简介:通过对具体案件的两种解析可以发现,只要把农地承包权定性为物权,则不论其权利主体的性别如何,都可有效利用其物权性效力对抗干预或侵犯其权利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0条和第54条除了具有高度重视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的价值宣示作用外,并无法律适用上的实际价值;第30条的规定本身也存在弊端。此外,在妇女作为家庭成员共同承包农地时,为增强对其权利的保护,需要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增设关于妇女出嫁时承包户分割承包地的特别规定。

  • 标签: 农村妇女 土地承包权 农村土地承包法 妇女权益保护 中国
  • 简介:<正>为依法惩处抢劫犯罪活动,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的“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对于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第二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二)项规定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既包括在从事旅客运输的各种公共汽车,大、中型出租车,火

  • 标签: 抢劫案件 若干问题 具体应用 最高人民法院 公共交通工具 金融机构
  • 简介:<正>为依法惩治诈骗犯罪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有关规定,现就审理诈骗案件的几个具体问题解释如下:一、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

  • 标签: 诈骗案件 数额较大 若干问题 具体应用 最高人民法院 数额巨大
  • 简介:为依法惩治破坏林地资源犯罪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二)》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三百四十二条、第四百一十条的解释》的有关规定,现就人民法院审理这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 标签: 最高人民法院 法律若干问题 刑事案件 林地资源 法院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