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当前,全球新能源正在技术、市场等领域加速实现全面发展,各国普遍加大对能源领域的政策与资金投入,对推动国际能源转型提速,提升全球可持续发展及优化国际能源治理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中国在国际能源转型进程中继续扮演领先角色,在国际能源发展和气候变化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 标签: 国际能源 转型 全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 资金投入 能源领域
  • 简介:缅甸全国民主联盟(NationalLeagueforDemocracy,NLD,民盟)2016年3月30日正式执政,迄今已两年余。作为缅甸自1963年军人执政或退休军官执政54年以来首个经民选上台的文人政党,民盟在缅甸政治转型上面临诸多挑战。

  • 标签: 政治转型 缅甸 执政 民盟 全国民主联盟 for
  • 简介: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体系发生剧烈变化,非传统安全成为损害国家利益及世界安全的重要威胁.传统安全观逐渐向新安全观转变。上海合作组织在安全观转型的背景下诞生。同时也是新安全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上合组织始终把打击“三股势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组织内的联合军演是打击恐怖主义的重要方式.其在“上海精神”的指引下通过成员国相互合作增加互信与沟通,为实现地区和平与稳定发挥巨大作用。面对外界部分媒体对其性质的质疑,从安全观角度对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解读,对打消西方疑虑、推动上合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和平使命”系列军演是上合组织框架下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的安全合作项目,对其进行深度解析,是认识上合组织安全观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安全观转型 上海合作组织 联合军演 和平使命
  • 简介:2009年特别是2012年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全球海洋战略环境的认知发生了重大变化,愈来愈将大国战略竞争视为美国面t临的最大海上挑战,认为冷战结束后二十余年来的美军海上战略优势和行动自由正遭遇着中俄等国的“侵蚀”。鉴此,美军开始重新强调马汉传统和与大国间海洋控制的竞争,围绕“由海向陆”到“重返制海”的海上战略转型,积极在战略、战术、作战概念、装备研发等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整。文章通过对美军战略与政策文件的回顾与分析以及对其转型实践和具体行为的研究,回答美军海上战略为什么要转型、怎样转型以及转型的前景和影响等核心问题,力求对此次转型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表明,此次转型聚焦“印太”、自下而上、突出体系联合及国际合作,相比历史上的历次重大海上战略转型,特点非常明显,中国等新兴大国海上崛起和技术变迁是其中最重要的两大动因。对于美军而言,转型仍然在路上,前期已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未来还将持续很长时间,尚存在较大变数,但大方向已经确定。由于此次转型很大程度上直接瞄准中国,其发展走向必将对中国海上安全环境构成重大成胁和影响。

  • 标签: 美军海上战略转型 大国竞争 由海向陆 重返制海
  • 简介:近代时期,北美华工和华侨向中国的汇款构成近代侨汇的半数,其对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由于近代中国官方经营机构的缺位,早期侨汇的运营主要依赖华商个人和相关私营企业完成,表现为“水客”、侨批局和“金山庄”的经营,其侨汇经营带有强烈的逐利动机。近代后期,北美华侨华人又创造性地发展出“仄纸侨汇”的运送方式,通过遍及各地的“金山庄”、银号和钱庄,以香港为中心节点,在中国境内流通、境外兑付,这在外币汇兑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华侨与侨眷的利益,受到海外华侨及侨乡眷属的广泛欢迎。然而,侨汇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出中国,脱离了政府的金融管制,客观上损害了政府的利益,使得清末以来的近代中国政府流失大量外汇,造成政府财政支出的困难和沿海及侨乡地区货币流通的乱局,这也是近代私人侨汇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

  • 标签: 华工 北美 节点 近代侨汇
  • 简介:随着2003年10月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进程的启动,东盟框架内的东南亚多边防务合作迅速兴起,这推动东南亚多边防务外交出现东盟化和规范化的重大转型。东南亚多边防务外交的东盟化主要体现在东盟防长会议和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相继启动,并不断向东盟制度化和务实行动化发展,形成区域、跨区域的多层次互动和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多轨并行的“东盟中心性”区域防务合作架构。东南亚多边防务外交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基于区域治理“东盟方式”的组织规范和区域安全治理“综合安全方法”的安全规范,形成一套特色鲜明并与多边防务务实合作及具体行动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包括不结盟、不干预、非武力、非强制、无约束力、协商与共识决策以及非传统安全和民生导向等,推动了更务实的“东南亚防务模式”的形成。

  • 标签: 防务外交 东盟方式 综合安全方法 东盟化
  • 简介:JointdevelopmentisanimportantpartofChina’sSouthChinaSeapolicy.BenefitingfromthesteadydevelopmentoftheSouthChinaSeasituationandespeciallyfromtherecentagreementbetweenChinaandASEANcountriesonasingledraftnegotiatingtextoftheCodeofConduct(COC)intheSouthChinaSea,togetherwiththeimprovementofChina-PhilippinesrelationsandtheestablishmentofthebilateralconsultationmechanismontheSouthChinaSeaissuesincelate2016,itiscurrentlyafavorableopportunitytopromotecooperationonoilandgasresourcesintheSouthChinaSea.Asubstantialbreakthrough,ifachieved,willnotonlyhelpfurtherconsolidatetheChina-PhilippinesrelationsandreducetheadverseimpactoftheSouthChinaSeaarbitrationcase,butalsoprobablypromptotherSouthChinaSeacountriestofollowsuit.Therefore,itisofpracticalsignificancetostudythefeasibilityandchallengesofbilateraljointexploitationofhydrocarbonresourcesintheSouthChinaSea.

  • 标签: further 共同开发 油气资源 BETWEEN ONLY 南海
  • 简介:青藏高原不仅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更是资源政治与地缘政治的结合之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第三大淡水资源“储存库”,气候变化会加速高原地区的冰川消融,改变跨国界河流径流量的年度和季节性变化,增加水资源分配模式的不稳定性,从而加剧地区性水资源稀缺性危机,使地区性洪涝灾害增多,水治理难度提升.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影响会产生连锁性的政治、经济与安全效应,不仅影响高原地区国家的水力开发计划与基础设施安全,加剧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性,而且影响中国的海外水电投资,使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水利“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面临更多的国际压力与挑战.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涉及十几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涉及亚洲的稳定与和平.对此,中国应积极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维护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加强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动态的深度调查与持续性跟踪研究,另一方面在政治层面上推动高原地区国家的气候治理合作与区域合作框架构建.

  • 标签: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冰川消融 水资源安全
  • 简介:自“阿拉伯之春”以降,伊斯兰极端主义日益成为全球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以往的研究已经注意到极端宗教思想对“一失败,即溃散”的弥散恐怖主义之影响,但对于弥散恐怖主义生成根源、传播路径与扩散范围却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区分与探讨.基于对伊斯兰文明圈核心区域、半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在宗教地位、部族影响、民族国家认同与区域权力结构四种因素的区分,在伊斯兰文明核心区域容易形成向外围单向辐射的跨国弥散恐怖主义;而在伊斯兰文明边缘区域容易接受来自文明核心区域的影响并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扩张工具与动员手段.半边缘区域因地缘上的过渡性和宗教上的亚文明特征而介于两者之间.“一带一路”倡议途径广大的伊斯兰国家,为确保中国海外投资安全,在伊斯兰文明核心区和半边缘区域应该注重发展同当地部族关系,而在边缘区则需要强化政府间官方合作.

  • 标签: 弥散型恐怖主义 伊斯兰极端主义 国际反恐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