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中日关系既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又有1894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中日关系开始了“第三个历史”。中日关系“第一个历史”是日本向先进中国学习、在实力比较上是“中强El弱”时期。然而日本作为一个狭窄多灾岛国,有着强烈的扩张生存空间意识,在唐朝和明朝,中日间发生过两次军事较量,都以日本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只有一个既先进又强大的中国,才能使日本折服甚至追随。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脱亚入欧”之路,其后又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的邪途。1894年甲午战争成为中日实力对比的转折点,即从“中强日弱”转变为“日强中弱”。二战后,中日关系“一强一弱”成为历史,并开始走向两千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第三种状态——“强强型”关系。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今后10-15年,中国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和军事实力将进一步走向强大,日本和美国将会加强合作来牵制中国。然而,从中期而言,日本将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追求某种自主性;长期而言,日本可能还是不得不与中国友好相处。当今中日关系的本质问题在于,在日本从当前追随美国转向美国某学者所称的“追随中国”的长期过程中,是否也会经过古代历史上日本终于对中国“服气”之前曾发生过的同中国之间的“战争磨合”呢?

  • 标签: 中日关系 日本的历史观 日本的亚洲观 钓鱼岛争端
  • 简介:2000年6月中旬,我与浙江省侨史专家章志诚先生,应欧洲数个侨团的联合邀请,去欧洲对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调查考察,4个月中足迹遍及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和葡萄牙8国,走访大中城市45座,对244位侨领进行采访,同时也和中国驻当地大使馆及部分外

  • 标签: 华人社团 华人经济 欧洲 华文教育 民俗文化
  • 简介:本文以法理学原理为基点对国际人权的历史沿革、法律界定、运作限度以及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作了全方位的探讨。作者认为,国际人权作为一种新的权利机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同少数西方国家在国际范围内相互合作、长期斗争的产物,是人权理论与人权实践国际化的产物,是对传统的权利框架的一种突破和发展。国际人权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法律的范畴,它依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双重结合而存在,且由两者的双重限约而生效。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相互协调和双重保障使国际人权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运作有效的权利形式一基于对美国“人权外交”理论依据的考察,作者认为,“人道主义的干涉”这一国际“例外”主义原则就是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而这一原则实际上并没有为现代国际法学家们所接受并纳入国际法的正式条文中,所以它不具备国际法的效力和权威。因此,美国“人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非法的国际外交实践。

  • 标签: 国际人权保护 “人权外交” 国际法学家 人权的国际保护 人道主义 人权问题
  • 简介:2005年10月9~12日于韩国首尔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华商大会,是一个民间性的非政府论坛.韩国总统卢武铉在开幕式上致词说,华商已成为对全球经济影响深刻的“经济体”.华商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华商网络和中国历史进程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 标签: 世界华商网络 世界华商大会 历史范畴 经济影响 历史进程 第八届
  • 简介:<正>引言“吴庆瑞报告书”是“新加坡教育报告书”的通称,它是以吴庆瑞为首的一个教育研究小组提出,在一九七九年三月发表的。为了研究新加坡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授权起草该报告书。新加坡政府在授权制定这一报告书时,表示已经意

  • 标签: 报告书 新加坡教育 教育研究 李光耀 教育部 教育制度
  • 简介:应交流协会邀请。以博茨瓦纳酋长院主席普索·哈博罗内大酋长为团长、赞比亚酋长与传统事务部副部长柏踹娜·卡婉达米为副团长的非洲传统领导人考察团一行12人于11月22日至12月4日访华。该团由博茨瓦纳酋长院和赞比亚酋长委员会各6名成员组成。

  • 标签: 考察团 领导人 传统 访华 非洲 博茨瓦纳
  • 简介:印度与日本之间的双边关系是影响亚洲地区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以来,印度的“东向战略”与日本的“南下战略”在相动的基础上找到了共同点,印日关系获得迅速发展,尤其两国在经贸、亚洲与印度洋战略安全、联合国改革等一系列重要领域出现引人注目的突破。印日关系将继续保持发展的态势,但由于受制于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印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印日两国同为中国的重要邻邦,其双边关系的走向势必将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 标签: 印度 日本 地区安全 战略关系 中国
  • 简介: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开始真正系统研究南海问题,大致始于冷战结束,尽管当时南海问题的重要性已经日渐凸显,但是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一直比较薄弱。21世纪头十年,这一情况有所改善。但是相关研究仍未能达到与南海问题重要性相匹配的厚重程度。大致以2009年为时间节点,中国国内对于南海的研究形势显著好转,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西方学界也在原本就较为丰富的研究基础上,扩大了研究的规模。几乎所有论及中美关系、美国东亚战略或亚太战略的著作都会提及南海,相关研究十分丰富。本文力图梳理有关研究现状,把握美国与南海关系这一相关问题的学术发展脉络。

  • 标签: 美国 南海 历史考察 研究现状
  • 简介:2014年2月1日,日本防卫研究所正式发布《中国安全战略报告2013》。这是日本防卫界自2011年以来发布的第四份该类报告。作为隶属日本防卫省、有着日本兰德公司之称、集研究与教学于一体的防卫思想库翘楚,日本防卫研究所的职责是为日本政府提供防卫政策理论支持,其研究成果能对日本防卫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在中日关系紧张之际,探讨《中国安全战略报告》,有助于了解日本防卫界的中国安全观。

  • 标签: 日本政府 安全战略 中国 防卫政策 述评 兰德公司
  • 简介:海权是指国家对海洋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受全球权力转移和亚太地缘政治的影响,东亚海权博弈备受世界关注。国内学者认为,东亚各国的海权观念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大国的海权战略出现深刻调整。在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东亚海权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扩大,海权关系日益分化,海洋安全困境持续加剧,东亚海洋安全秩序加速解构。东亚海权政治研究呈现向纵深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新特点,但也存在理论创新不足和方法单一的短板。

  • 标签: 海权 东亚 国内研究 文献述评
  • 简介:受到中东变局波及的中东国家,尽管结构背景大同小异,但各国爆发的社会运动带来的国内影响却截然不同,如突尼斯和埃及发生了较为平和的变革,而利比亚、叙利亚却爆发了内战。社会运动在不同的国家之所以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抗议者能否形成跨阶层动员以及军队的立场选择。抗议者形成跨阶层动员,是社会运动得以持续并实现规模扩大的前提;在大规模社会运动面前,军队内部是否发生分裂,则决定该国是否爆发内战。就此而言,社会运动演变为内战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形成跨阶层动员,一个是部分军队支持抗议活动或在抗议活动中保持中立。这一分析模式有助于研究者对社会运动是否会演变为内战进行预测。

  • 标签: 中东变局 社会运动 内战 跨阶层动员 军队立场
  • 简介: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和埃及穆巴拉克政府的长期盟友,美国对2011年以来埃及变局的应对值得关注。为了对美国应对埃及变局的政策措施、效果及导致相应效果的原因做出逻辑连贯的解释,可以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架构视角进行考察。基于这种考察可以发现,美国政府建构了一种"改革"框架,以此来理解和应对埃及变局。然而,在影响框架产生框架共鸣的六个因素——框架的持续性、经验可信性、架构者的可信性、描述的精确性、框架的集中性、经验可通约性——中,"改革"框架除了持续性以外,在其他五个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美国的"改革"框架无法在受众中产生广泛共鸣。尽管美国在埃及变局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对埃美关系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但由此造成的埃及民众对美国的不信任,已给埃美关系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 标签: 美埃关系 埃及变局 架构视角 改革框架 框架共鸣
  • 简介:澳大利亚外交及贸易部东亚研究局于1992年出版了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斯·加纳特等撰写的《中国粮食问题研究报告》,对中国粮食供求走势、粮食贸易和粮食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评述,现摘介如下:一、中国粮食消费变化趋势1.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均食用粮消费量出现减少趋势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人均收入明显提高,食用粮的消费量随之大幅度增长,年人均粮食消费从1978年的224.67公斤(毛粮)增长到1986年的290.43公斤(毛

  • 标签: 粮食消费 粮食问题研究 粮食贸易 粮食战略 粮食供求 工业用粮
  • 简介:虽然美国国防部2002年1月9日对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做了介绍,但许多内容并没有公开.3月美国媒体进行了曝光,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反响.报告不仅暴露了美国当前在反恐进程中再度行使'核恐吓',也昭示了美国未来核战略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媒体所披露的美国准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七个国家进行核打击、以及将核武器用于地区战争和常规军事行动的提法,说明布什政府的核政策同以往历届政府相比,出现了实质性的区别,其结果必然给21世纪的国际安全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 标签: 核战略 反恐 国际安全 行使 核武器 布什政府
  • 简介:应交流协会邀请,来自印度、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国友好组织代表和学者共13人于11月22日至12月1日访华.参加了交流协会举办的“认知中冈”研修班。在京期间,倪健副秘书长会见、宴请。中联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分别就我基本国情、中国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主要成就、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访华 考察团 国家 中国经济体制 党史研究室
  • 简介:一些国家在由非民主体制向民主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各种暴力与冲突。由于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新政府的信誉与合法性因此受到质疑,从而损害了民主转型的前景。阿富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特别是2009年的总统大选表明,恶劣的安全状况已经影响到民主的运作和信誉,这体现了一个困扰许多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的困境:没有人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民主;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在一种失序、动荡的过渡期中反复纠缠,民众的不安全与无效的政府成为一对相互催生的恶瘤。西方的武力干预容易推翻一个旧政权却很难塑造一个强有力的新政权,其造成的权力真空加剧了人的安全与民主转型之间的紧张。民主的价值不容否定,但民主应该在一个稳定的安全基础上去构建,无视人的安全去追求民主,可能反过来有损于真正的民主进程。人的安全视角表明:安全在价值序位上是高于民主的,也是民主生成的前提性条件;有一个能够保证人的安全的有效政府,是国家顺利实现民主转型的关键。

  • 标签: 安全 民主转型 人的安全 阿富汗战争
  • 简介:2015年2月发布的奥巴马政府任内第二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重申了美国的持久国家利益,关注到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总结了美国的主要安全挑战与首要战略风险,突出了美国经济复兴与维持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在价值观层面“内修”与“外展”的关系,强调了国际体系变革的必要性。这份报告表明奥巴马政府将继续秉持战略克制、责任分担与慎用武力的基本理念,展示美国护持霸权地位的决心与手段。就涉华内容来看,美国延续了一贯的对华政策基调,但也表达了更多更新的战略关切,反映了美国面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

  • 标签: 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中美关系
  • 简介:2010年5月奥巴马政府公布了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在威胁评估、美国领导权、联盟体系等方面延续了克林顿政府和小布什政府的安全战略思想,但在大国态势、国际制度、武力使用等方面做出了一定反思。该报告的最显著变化在于,美国把自身重新置于国际社会和国际机制中来考虑其安全利益。美国的安全反思具有积极意义,但能否导向有效的全球集体安全,取决于美国能否正确运用固有权力,以及能否容纳多元价值观等因素。

  • 标签: 奥巴马政府 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大国关系 国际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