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进入21世纪之后,以FTARTA为特征的东南亚区域内与区域间经济合作蓬勃开展,而作为老东盟成员国的菲律宾,参与步履却十分蹒跚。本文首先介绍菲律宾的FTAsRTAs发展现状及特点;其次描述了菲律宾主流学界对东亚FTAsRTAs的解析,进而勾勒菲律宾政府选择FTAsRTAs的3项原则与两种策略;最后对菲律宾政府的国别差异化FTA政策区域差异化RTA政策进行了研究。

  • 标签: 菲律宾 FTAs和RTAs 发展与特点 差异化政策
  • 简介:据FAO(世界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当今世界人口中约有15%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其中发展中国家占90%,“转型国家”(俄罗斯、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中东欧洲诸国)及发达国家占10%。在发展中国家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国,其总人口的1/3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亚太地区则有1/6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比营养不良情况更为深刻的问题是:非洲、亚洲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地区。另外,这些地区的人均收入只有发达国家的1/10。然而在发达国家,像欧洲、日本等,却呈现出“少子化”倾向。

  • 标签: 营养不良状态 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 少子化 亿人 农业组织
  • 简介:作为南海争端的“局外人”,泰国反对南海问题复杂化扩大化,反对南海问题影响中国—东盟整体关系的发展,希望争端各方能够和平解决争端。同时,自2012年开始接替越南成为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后,泰国在南海问题是否应该东盟化问题上开始“走钢丝”。泰国对南海争端的态度与其国家利益密不可分。总体来看,泰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有利于南海局势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争端国家之间危机管控能力的提升。但是,泰国追求东盟在南海问题上形成共同立场以与中国开展集团式谈判的态度行为会加剧南海争端东盟化。展望未来,泰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将会在保持一定的延续性的基础上追求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平衡。

  • 标签: 南海争端 泰国 态度
  • 简介:2015年5月8日中俄共同发表了《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给中俄经贸合作带来难得的新机遇。贸易加工型模式、对口结对型模式、产业合作型模式是中俄经贸合作协调推进的有效创新模式。要实现这些有效创新模式,须采取具体可行的对策。

  • 标签: 经贸 中国 俄罗斯
  • 简介:“一带一路”的宗旨是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发展相对接,共建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快推进区域内教育合作发展。其目标是通过合作办学,实现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体制机制融合,实现人力资本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国际竞争力提升,实现从教育融合到文化融合,到构筑起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笔者认为,海南省可以成为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优选目的地。

  • 标签: “一带一路” 命运共同体 教育合作 人文基础
  • 简介:在2014年印尼新科总统佐科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建设海洋强国成为世界海洋轴心是核心之一。在其就职演讲中,他强调“重塑印尼作为海洋大国的辉煌”。印尼是群岛国家,拥有17508个岛屿,海洋面积(不包括专属经济区)31661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4716公里,历史上一直是海洋大国,居民谋海为生,蔚为风尚。同时,印尼部分海域毗连南海,与周边国家有海洋管辖界限的争端,但印尼当局历来强调,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不存在冲突。本文摘编印尼部分政要和专家关于建设“世界海洋轴心”的论述及印尼政要对南海问题的态度,以飨读者。

  • 标签: 南海争端 印度尼西亚 海洋 世界 态度 国家发展
  • 简介:对于东南亚地区新兴民主国家或者正在历经民主化的国家而言,通过宪法改革进程实现文官对安全部队的控制,一直是一项重大挑战。政府试图建立或巩固文官控制体系,但往往会遭遇政变或者政变的威胁。要想把约束安全部队冒险主义的法律条文正式写入宪法,总会要做出各种妥协,多则授予军队相当程度的决策权,少则给予士兵刑事追诉的豁免权。最终,要用宪法把安全部队与政治生活融为一体绝非易事。本文以两个国家为案例,对“有缺陷的民主”(“defective”democracy)问题进行探讨。在这两个案例中,安全部队均已按照文官执政的宪法框架朝向更加融入的格局发展。本研究提出了4个问题。首先,在文官领导的宪政之下,安全部队是怎样实现体制化的?其次,他们的历程有何不同?第三,目前安全部队又在多大程度上被授予各不相同的权限?第四,基于过去的经验,文官控制制度怎样才能长久持续下去呢?本文认为,宪法变更通常应征得安全部队的同意,而不是文职官员们的非正式谈判妥协。而事后,最初的谈判可能或多或少遭到安全部队的干预,这是基于3个变量:独裁主义传统不改,文官群体相对一致抵制安全部队,以及环境威胁。

  • 标签: 宪法 军政关系 泰国 缅甸
  • 简介:当前缅甸政治转型对中缅关系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不对称权力结构本体性安全的视角,对中缅双边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进行理论探索,分析缅甸对中国产生依赖性与离心力的结构限制。本文认为,缅甸对中国形成既依赖又偏离的两种倾向是由中缅不对称结构关系决定的,在此结构下缅甸对自身本体性安全的关注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政治转型后的缅甸在对中国的依赖与偏离的博弈中孰强孰弱,主要取决于不对称权力结构中缅甸的本体性安全是否能得到充分保障。

  • 标签: 缅甸 不对称结构 本体性安全 中缅关系
  • 简介:去18个月里,美国政府基本实现对缅关系正常化。美国政府通过减少经济制裁,派遣大使进驻仰光和近期的美国总统访问,鼓励缅甸继续改进,对缅甸改革表示认可。在美国考虑继续强化双边关系之际,应当考虑军事关系。缅甸脱离英国独立65年以来,缅甸军队(或称军政府)曾经直接或事实上统治缅甸长达53年。缅甸军方完全融入政府机构,而且肯定还将在缅甸的任何经济和政治进程(或倒退)中起深远作用。对美国而言,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正面影响缅甸军方。途径之一在于为其提供接受美国军事教育的机会。此前,美国从1980-1988年曾资助175名缅甸军官入读美国军事院校。鉴于目前缅甸的局势变化,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项目发展史将为重启项目提供某种视角。

  • 标签: 缅甸 防务/军事外交 军事对军事合作
  • 简介:欧亚地区存在这样一种实体,它们拥有国家的基本特征,但是没有得到国际承认而无法成为国际法上的国家,作者将其定义为"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它们在法律上都归属于一个得到国际承认的国家,因外部力量的支持得以存在,而原属国失去了对它们的实际管辖权。本文以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科索沃与北塞浦路斯为例,分析了"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得到承认的程度差异,指出它们是民族矛盾以及外部势力介入的共同产物,其出现不仅为国际局势增添了不稳定因素,导致自身国际境遇的孤立化边缘化,更是欧洲一体化的逆过程。由于承认的缺失,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下去,但从其内部现状及国际影响来看,这不是一个应该鼓励的现象。

  • 标签: 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 分裂主义 干涉 承认 欧洲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