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为标志的冷战格局和苏、印之间逐渐发展起来的密切关系对印度国内外政策的制定有着重大的影响。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以后,印度势必受到冲击,面临着内外政策的选择和调整。印度的内外政策将怎样选择和调整,这是世人所关注的。本文拟就印度在战略态势、不结盟的外交和“社会主义的混合经济体制”这三个带有根本方向性的问题上印度的政策趋向作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 标签: 印度政府 战略态势 内外政策 冷战结束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
  • 简介: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调整了它的南亚政策,恢复和保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平衡,承认印度在南亚的大国地位,又牵制其独坝南亚;防止南亚地区的核扩散,在印巴两国核试爆后,都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9.11后又一同取消制裁;通过扩大和发展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加强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积极发挥印度的地缘战略作用,达到牵制中国的目的.

  • 标签: 冷战 美国 南亚 外交政策 地缘政治 核扩散
  • 简介:1979年,柬埔寨、老挝和越南进行了几项主要的经济改革,从而开始改变了其1975年以后所采取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起初,这些改革的范围和程序似乎是相同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政府所进行的改革便日益具有其自己的特色。本文对在农业、国有企业和宏观经济等领域所进行的改革进行比较,从而展示这三个曾合称为印度支那的国家所走的不同道路。与此同时,本文还揭示了每个国家的哪些领域特别需要进行改革以便确保社会稳定和可持续经济发展,以及不同的改革策略可能对小地区的经济发展积极性产生什么影响。

  • 标签: 柬埔寨 越南 私营化 早期发展阶段 国有企业 国营企业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俄、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双边关系。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俄关系具有西方殖民列强与亚洲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总体态势是“俄攻日守”。明治维新到十月革命前的日俄关系具有老牌的殖民主义列强与新兴殖民主义列强之间关系的特点,日俄在东亚既有争夺,又有合作,日本逐渐占了上风。十月革命后日苏关系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邻国关系的特点,又有较为浓厚的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这时期,两国之间始终未能建立真正的信赖关系,经历了“日攻苏守”到“苏攻日守”的转变过程。

  • 标签: 日俄关系 日苏关系 国际关系 日本 俄国 苏联
  • 简介:中国朋友常说“2000年的友好,50年的战争”。我想这是指日中两国以文化为中心的2000年友好交流史,以及从1894年的日清战争到1945年日本战败这50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但很多的中国朋友不愿涉及战后的60年。

  • 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 日本 外交关系 外交政策
  • 简介:<正>越南抗美战争是战后东南亚乃至远东地区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对于60和70年代世界政治的影响之大是无庸置疑的。越南劳动党在这场战争中实行的战略变化过程,同美国及其附庸西贡政权的战略变动一样,左右着越南战争的发展进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场战争的结局。本文主要依据以美军获得的大量劳动党文件而编纂的史料集和专著中有关资料,阐述上述过程。

  • 标签: 劳动党 越南战争 东南亚 战略 西贡 史料
  • 简介:<正>作为香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亚洲之海外华人国际研讨会”的第二阶段,由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与新加坡南洋学会联合主办的“海外华人与抗日战争国际研讨会”9月22日在暨南大学召开。与会者有南洋学会副会长林我铃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崔贵强教授、新加坡中华经济研究院李绳毅教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颜清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吴伦霓霞博士和冯小丽女士,以及广州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60余人。南洋学会元老、著名历史学家朱杰勤教

  • 标签: 海外华人 抗日战争 国际研讨会 华侨华人研究 新加坡国立大学 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