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西方媒体对中国长期的偏见和误读,加上达赖集团“美化”和“神化”旧西藏、“妖魔化”新西藏,误导了外国公众.全国西藏代表团对北美进行访问,各位代表讲述了自己和西藏的真实故事,这令许多西方人士感到耳目一新,并产生了积极效果.这次活动为我们今后开展涉藏公共外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贴近外国公众的口味和习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积极影响国际涉藏舆论;重视发挥智库、非政府组织等社会机构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海外侨、学界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

  • 标签: 公共外交 全国人大 代表团 西藏 北美 桥梁纽带作用
  • 简介:2010年元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有限的时间内,代表团成员访问了日本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大学和企业,就广泛的话题,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了深入的交流,真正体现了公共外交的特点和优势,加深了中日之间的了解和互信.

  • 标签: 公共外交 全国政协 代表团 日本 2010年 国会议员
  • 简介:当前中国的崛起已经让美国人惴惴不安,中国人自己把中国的崛起上升为一种模式、一种理论更让很多美国人忧心忡忡.考察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分必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也发生诸多变化.

  • 标签: 中国人形象 美国人 人眼 “新”
  • 简介:真正深入人心的“中国”,是真正走出去的“人”,人的表情、举动、气质,才是代表中国的.公共外交永远是以人为本,靠人推动的.它不仅是政府的任务,更是每一个走出去的企业家、留学生、游客等民间人士的责任.同时,中国人新形象的塑造也需要外国媒体和民众摆正态度.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人 大使 “中国” 以人为本 民间人士
  • 简介:多数韩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是认为中国和中国人具有“威胁性”.其重要的原因当然是中国的经济、军事和国际影响力的快速增长.然而,中国的佛教却是能让韩国人心动的“魅力因素”,韩国佛教信徒一直对中国佛教有着非常好的印象.通过佛教交流向韩国民众展现中国和中国人的魅力分必要.

  • 标签: 佛教交流 中国人 国际影响力 韩国人 中国佛教 威胁性
  • 简介:几年,中非关系迅猛发展.随着双方经贸的稳步推进,将有更多的中国人前往非洲求职、创业.如果中国人不主动融入非洲,中非民间关系就难以健康发展,中非关系全面发展也就难以推动.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在非中国人与中国企业需要从以下四点做好功课:把自身的发展同非洲发展联系起来,多雇佣非洲员工;采取开放的态度,多接触非洲人;在前往非洲以前,应当对当地的法律、政策、文化以及政治(战争)风险进行研究评估;重视企业社会责任.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非洲人 中国人 中非关系 稳步推进 民间关系
  • 简介:国人的国际新形象和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大陆中国人形象,应该还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中国人,甚至包括在海外华人社会的华族华裔,他们的形象是中国人国际新形象的延伸,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社会展示出一个构成中国人国际新形象的完整画面.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国际形象塑造的困难与挑战,在形象的塑造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我们仍然属于弱势族群.

  • 标签: 中国人形象 形象塑造 国际形象 海外华人社会 港澳台地区 弱势族群
  • 简介:中日两国是近邻,复杂且变化的中日关系正处于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推进两国人民之间客观地相互认知,传播正确信息,解释中国相关外交政策,清除民众心理认识障碍,可以适当化解当前中日关系的紧张局面.

  • 标签: 中日两国 认知 人民 中日关系 邦交正常化 外交政策
  • 简介:911事件对美国乃至国际舆论都造成了极大冲击.但信息和注意力的不对称并不能赋予那些非正式暴力行使者们永恒的优势.911事件给美国带来的更宝贵经验则是述事和软实力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 标签: 911事件 反思 袭击 弱者 信息时代 国际舆论
  • 简介:中国怀疑论者又重新集结起来,认为中国很可能成为“中等收入陷阱”的牺牲品.但是,通过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来推断中国经济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是错误的.与西方已经形成的一种自相矛盾的战略观念不同,中国通过一种过渡框架体系的安排来解决她所要面对的可持续发展约束的问题.此外,与西方被困在一个不和谐的政治困境不同,中国不仅承诺实现而且有财力来实现这个策略.

  • 标签: 中国经济 大理 世界 可持续发展 中等收入 政治困境
  • 简介:第一代本土以色列作家大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登上文坛,亲历了1948年以色列建国和随之而来的第一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949年1月,所有参战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议。交战双方均损失惨重,以色列险胜。以色列人虽然赢得了抵抗阿拉伯战争的胜利,但没有得到真正的和平。第一位本土以色列作家伊兹哈尔描写战争的短篇小说《俘虏》与《赫伯特黑扎》在证实本土以色列人作为战士的新身份的同时,又没有回避其内心的孤寂、悲凉与道义冲突;而另一位本土以色列作家塔木兹的短篇小说《游泳比赛》则艺术化地展现出一种反战思想。

  • 标签: 1948年战争 第一代本土以色列作家 道德冲突 反战小说
  • 简介:2017年11月11日至12日,由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办,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支持的'第七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主题为'特朗普执政与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发展和新课题',旨在对2017年中国周边外交的新特点和新变化进行系统总结,同时对2018年周边外交的走向展开预测和分析。来自中国外交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 标签: 周边外交 研究院 特朗普 中印边界问题 外交部 一带一路
  • 简介:2017年10月20日,由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跨界民族与周边国家关系论坛'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召开。来自国家民委、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内蒙古大学、延边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论坛的讨论。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红志出席论坛,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纳日碧力戈教授主持论坛讨论。

  • 标签: 跨界民族 现实困境 研究展望 国家民委 蒙古国 周边国家
  • 简介:改革开放30余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总体上仍还处于初级阶段.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海外投资环境,开展公共外交是企业克服种种误解、偏见和不信任的重要途径.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外交不仅可以为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塑造良好形象,还可以向国际公众讲述富有魅力的“中国故事”.本刊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先生专门为“走出去”的企业量身打造的实用读本《跨国经营公共外交讲》(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1月),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表述和鲜活生动的案例,将为企业的海外经营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公共外交方案.

  • 标签: 中国企业 公共外交 “走出去” 跨国经营 企业国际化经营 新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