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德鲁派是叙利亚除阿拉维派之外最重要的伊斯兰少数教派之一,今主要分布于大马士革东南部的苏伟达省.近现代以来的历史经验造就了德鲁派对复兴党推行的世俗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强烈认同.阿萨德家族执政以来,德鲁派精英在叙利亚政治体制中得到充分整合,同时教派人口结构、德鲁社群间的跨国联系以及移民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山区面临的社会经济压力.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现实利益、教派生存环境、集体认同等诸多考量决定了德鲁派总体保持中立立场.2013~2014年,以“伊斯兰国”、“努斯拉阵线”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在叙利亚迅速崛起,对叙德鲁派的生存产生了重大威胁,迫使后者在继续艰难维持中立的同时转向自卫性军事防御立场.

  • 标签: 德鲁兹派 叙利亚 叙利亚内战 伊斯兰极端主义
  • 简介: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哈福(NqibMahfuz,1911—2006)是埃及,也是阿拉伯世界至今唯一获取这一殊荣的作家。他早自20世纪50年代就以其多部杰作享誉遐迩。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约30年中,由于“西方中心论”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对阿拉伯文学的研究、译介成果甚少,也很少有人知道马哈福及其作品。在我国,对阿拉伯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基本上是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对于马哈福及其作品然也是同样。特别是各有关院校开设了东方文学史、阿拉伯文学史等课程、招收阿拉伯文学专业的研究生,1987年“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的建立,1988年马哈福获诺贝尔奖,都进一步促进了对马哈福及其作品的译介、研究。对这一作家及其作品的译介与研究是同步进行的。我国现已翻译出版了20余部马哈福的作品。虽不足原著的二分之一,但其重要作品,特别是代表作已基本译了过来,而且有的还有多种中译本。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各种外国文学史、东方文学史,特别是阿拉伯文学史多有关于马哈福及其作品的总体评介;此外,1988年他获诺贝尔奖后,有关的报刊也对他多有介绍;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曾为他及其作品举行多次研讨会与报告会。对马哈福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代表作《宫间街》三部曲与《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方面。另外,将他及其代表作与中国的名家名著(如马哈福的《宫间街》三部曲与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予以比较,也是一项重要的科研选题。我们虽已翻译出版了马哈福的20多部作品,发表了100余篇,其中包括博士、硕士论文及专著)的相关研究论文,但无论质还是量都远不够,我们尚需努力。

  • 标签: 马哈福兹 小说研究 开罗三部曲
  • 简介:中国迎来了公共外交时代,也迎来了中国特色的新型智时代.智可成为公共外交的灵魂工程师,可以通过影响政策、塑造舆论、培养人才这三方面为公共外交发挥作用.中国特色的智在公共外交新时代的使命有三个:一是精神立国;二是打造中国梦;三是国际合作先驱.为此,中国的大学、企业和媒体,都应增加智方面投入,甚至向智方向转型,培养智型大学、智型企业、智型媒体.

  • 标签: 公共外交 智库 中国特色 灵魂工程师 国际合作 中国梦
  • 简介:如何提升智的国际交往水平与经验,如何加强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研究能力,如何强化中国智在公共外交上的主导力,是目前中国智公共外交的巨大困惑.20国智会议的召开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从中可以总结出智开展公共外交的实践经验.我国智发展相对滞后,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从七个方面探索如何更好发挥智对公共外交的支撑作用:制度改革、资金投入、人才培养、良性竞争、渠道拓展、问题意识和中国本位.

  • 标签: 公共外交 智库 中国本位 国际交往 实践经验 研究能力
  • 简介:正在建设性参与国际体系的中国,需要智发挥更大的公共外交作用.我国智在组织架构、功能定位、运营模式、成果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不强.中国智应聚焦国家现实和长远发展需求,全面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思想产品与创新成果,扩大国际话语权.提升公共外交能力,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建设的应有之义.

  • 标签: 中国特色 公共外交 能力建设 智库 成果质量 国际体系
  • 简介:外交存在三种形式:知识外交、二轨外交和公民外交.中外智外交在五个维度上存在差异:独立性、知识、对象、战略与机制.中国智外交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独立性,创造解决问题的知识,锁定专门的服务对象,拥有清晰的发展战略,以及创建合适的机制.

  • 标签: 外交 智库 存在差异 服务对象 独立性 知识
  • 简介:在公共外交的“多轨道”体系中,智所从事的第二轨道外交活动不但与政府外交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且智外交是整个公共外交体系的智力和信息中枢,是多轨外交行动主体的“舆论领袖”.中国应重点扶持一批公共外交专业智.对于民间公共外交智的发展,政府在市场准入政策和税收减免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推动中国智的多样性.公共外交智要特别加强公共属性与社会责任,要积极拓展国际影响力。

  • 标签: 公共外交 智库 中国 市场准入政策 政府外交 国际影响力
  • 简介:中国智切实开展公共外交,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使自身在其中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性网络;需要大力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设定能力和道德权威地位;必须相当重视民间交往;有效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升级“虚拟智”.

  • 标签: 公共外交 智库 中国 权威地位 民间交往 有效使用
  • 简介:二轨国际机制具有“机制的二轨性”和“二轨的机制性”的双重属性.为更好地通过二轨国际机制参与国际事务,中国思想应着力关注和破解参与全球事务、人才资源国际化流动和思想研究的国际化三个关键性问题.

  • 标签: 中国思想库 国际机制 资源国际化 国际事务 机制性 性问题
  • 简介:通过推行公共外交,思想从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不具有政策合法性地位的政策研究机构,成为一个对国内、国际政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权力机构.思想可以作为政府努力的补充,也可以作为当政府官员介入不可能时的替代者.公共外交实质上是一场“思想之战”,而思想就是公共外交“思想工厂”和“议程设定者”,并在公共外交中承担了政策理念传播平台的重要功能.明确美国思想在公共外交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廓清和加深对美国思想的了解,从而在公共外交中更具主动性、策略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公共外交 思想库 功能 政策研究机构 政府官员 权力机构
  • 简介:长期以来,中央媒体依靠自身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通过"媒体外交"的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公共外交效应,是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话语权的"排头兵"。而布局中央媒体的高端智建设,使其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公共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发挥公共外交潜力的基本条件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博士指出:专家团队(研发思想产品)与对外传播(传播思想产品)是智建设的两个"车

  • 标签: 公共外交 传播思想 国际话语权 韩方明 传播能力 人民日报社
  • 简介:在多边合作低效的国际背景下,金砖五国机制要发挥作用,就需要与时俱进、协调一致,进一步增强开放、加大自由,增强互联互通能力。这个过程需要一步步地通过合作共赢的实践来“事上练”:通过试点,不断地将成功的经验总结、深化并复制、推广,塑造认知习惯、思维惯性和行为模式,最终达到团结共赢。智的合作可以作为试点,通过在合作机制与内容建设上进行创新,并将由此形成的合作模式外溢至更广的范围,从而形成合作模式与惯性。网络安全问题的急迫性、重大性,使它可以成为金砖国家智合作目标的首选项。

  • 标签: 事练 国家事 智库合作
  • 简介:随着美国思想日益加强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并通过研究报告等内容实施舆论牵制,中国媒体在对议题进行关注的时候应该切实加强对自身主动权的把握.对2000一2011年间中国传统媒体中有关“布鲁金斯学会”议题的新闻文本进行简单的分析,可以总结归纳二者的互动特征,并为我国媒体与美国思想的功能关系实现良性互动提供借鉴和参考建议.

  • 标签: 布鲁金斯学会 中国问题 思想库 美国 纸媒 传统媒体
  • 简介:欧洲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之处,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价值。能否借助“一带一路”契机深化中欧关系、推进中欧合作,首先取决于双方对这一战略背景下所面临机遇与挑战的认知。根据欧洲智中国研究网络(ETNC)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欧盟国家对这一战略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因为认知角度的不同导向更为积极或较为保守的态度。中国需要认真倾听来自欧盟国家的声音,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公共外交活动消除误解,扩大共识,为“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良性的国际舆论环境

  • 标签: 一带认知 国家一带 报告分析
  • 简介:在线环境公共外交通过有效克服地理空间上的物理隔阂、国界线的政治分割和纸质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时空瓶颈,空前地增大了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国内组织、网民等在环境领域的互动能力与互动频次,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放大敏感环境议题,从而对一国、多国乃至全球环境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应当顺势而为,将在线环境公共外交作为维护自身利益、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政策工具。在线环境公共外交的内涵与功能在线环境公共外交是传统环境公共外交活动从线下场域向线上平台扩张

  • 标签: 中国战略 发展中国 在线环境
  • 简介:近年来,宗教在全球的复兴和世界性非世俗化趋势,让宗教从三百多年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边缘逐渐回归到国际关系的中心。尤其是'9·11事件'以后,世界上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或多或少都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宗教正在成为国际关系发展中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软力量。在中国外交格局中,宗教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以宗教为载体的公共外交实践成为推动民心相通、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古丝绸之路上中国与沿线地区的宗教传播与和平交流对于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如今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涵盖多个文明和多种宗教,很多地区和国家呈现宗教多元异质性与包容性并存的特点,既存在不同宗教间的合作共处,也充斥或者隐含着宗教间的分歧甚至冲突。如何在新的地区与国际形势下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交流,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多元共存与和平包容,规避宗教极端主义的风险和挑战,加强沿线软环境建设,对于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与互利共赢意义重大。

  • 标签: 宗教公共外交 软环境 一带一路 文明互鉴 文明复兴
  • 简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有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过去30多年,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相互信任和理解的、互惠互利的关系,这样一种良性发展的周边环境,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桥梁、有力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供应。然而,近年来,中国与周边的关系出现逆转,周边环境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相互之间的猜疑与不信任增加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与摩擦频繁发生,区域外大国的介入也日益加深。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陷入了'经济上相互依存与安全困境并存'的矛盾之中,本文旨在探讨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诸多因素,并寻求改善当前关系的突破口。

  • 标签: 一带一路 周边安全环境
  • 简介: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周边环境出现了复杂而重大的变化,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中国的迅速发展与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构成了新兴发展大国与守成霸权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对冲。中国周边环境面临五个方面的挑战:周边国家对华疑虑增加与域外大国介入加深的重合,中国自我认知与周边对华认知的错位,海上安全挑战与陆上安全问题的并发,亚洲地区多边架构和倡议的竞争,边疆发展滞后与周边环境恶化的联动。为了更好地维护中国利益和亚洲稳定,未来十年中国周边战略需要新的战略思维,应在周边国家与外部大国对我联合制衡的消弭、中国自我认知与周边对华认知错位的调适、海权与陆权的并重、亚洲区域多边制度的设计、边疆发展与周边外交的统筹等五个方面作出努力。有鉴于此,未来十年中国政府需要更加重视周边外交,“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总布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跃升。

  • 标签: 中国外交 周边环境 周边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