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2 个结果
  • 简介:剧变前,古巴依靠国家的支援,政治经济稳定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的改革步入歧途,古典及时与其划清界限。剧变后,古巴失去了国家的经济支持,陷入空前困境,古共随即宣布进入“和平年代的特殊时期”,调整了内外政策,稳定了局势。当时的改革政策大都是应急性的,并未涉及发展模式问题,致使古巴经济日益因难,陷入模式危机。2006年7月劳尔主政后,提出“更新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主张。2011年4月,古共“六大”通过了《党和革命的经济与社会政策纲要》,把解决经济问题放在首位。古巴的这次改革目标准确,取得了党内外多数人的支持,但问题和困难也不少。

  • 标签: 苏东剧变 古巴改革 古共“六大” 前景展望
  • 简介: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东关系的失败也是双方各种因素互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东关系的交恶,东欧方面也有原因。不可否认的是,东欧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

  • 标签: 苏联模式 南斯拉夫 赫鲁晓夫 保加利亚 哥穆尔卡 国家民族主义
  • 简介:美国学者彼得·拉特兰在美刊《现代史》第98卷总第627期(1999年4月)发表文章《反思1989年革命》,从西方学者的角度对剧变及剧变以来各国的发展作了重新思考。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 标签: 苏东剧变 美国学者 反思 1989年 1999年 重新思考
  • 简介:<正>在今天,如何认识和对待剧变,正确总结其教训,已关系到能否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大问题。本文仅就学术界对演变的原因和教训的研究中出现的某些观点,略陈己见,以求教大方。一、在改革问题上,只承认在体制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上作一点调整,而否认需要通过根本变革旧体制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化,认为剧变是改革中否定了“斯

  • 标签: 苏东剧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苏东演变 学术界 旧体制 完善化
  • 简介:地区当前社会主义运动若干问题俞邃原苏联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或解体,转眼几年过去。那里的社会主义力量,从遭受巨大挫折而有所复苏,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和深切思考。事实日益清晰地表明,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在原国家毫无作为的悲观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当然,...

  • 标签: 民主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民主党 原苏东国家 共产党 苏联模式
  • 简介:三、未来的社会主义沙夫断言,社会主义已经以全新的面貌出现,这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微电子革命将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影响,这将不可避免地为人类重新打开通向社会主义的大门.沙夫在其许多著作中提出了关于"新型社会主义"的设想,主要论点如下.

  • 标签: 主义构想 剧变反思 反思社会
  • 简介:苏联政府环境治理的失败,成为20世纪80年代公众大规模参与环保的直接诱因。随着苏联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绿色”新思维对公开性、民主化的倡导,原本单纯的环保公众参与渗透进越来越多的追求民主变革的复杂政治诉求。持不同政见者借助政治敏感性较低的环境议题持续向政府施压,环保公众参与日渐带有强烈的泛政治化倾向。环保公众参与影响和“掩盖”下的民主民族运动,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颠覆和国家解体的重要推动力。

  • 标签: 环保公众参与 政治参与 非制度化 苏联
  • 简介: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新的国家安全管理包括军事、经济、科技、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我国未来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建立在新时期的新安全观的基础之上.

  • 标签: 国家安全 国家利益 安全观
  • 简介:<正>从近代以来,欧洲一直是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在这里,曾经上演了一幕幕令世人震惊和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悲喜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全球冷战格局,也在这里表现得最为典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在欧洲中部地区形成了东西方军事对峙的局面,并一直延续了四十多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新思维”导致了东欧政局的剧变、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政治地图的改变,迫使各国都竭力谋求自己的利益,寻找最适合的位置,并为此展开了各种外交活动,其中最

  • 标签: 北约东扩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东欧国家 俄罗斯 华沙条约组织 国家安全利益
  • 简介:本文在罗纳德·杰普森、亚历山大·温特和彼得·卡赞斯坦等学者归纳的基础上,对《国家安全的文化》所涉及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明晰化,对该书各实证章节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述评,并简要总结了该书的成就与不足。总的来说,《国家安全的文化》已经完整地涉及了现今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核心论点,并对许多有意思的具体问题展开了认真严肃的研究,虽然它在规范和认同的来源、作用等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 标签: 国际规范 国家认同 国家行为 社会建构主义 《国家安全的文化》
  • 简介:<正>从五十年代开始,东欧国家继南斯拉夫以后,渐渐地要求独立自主,要求体制改革,当今,独立自主和体制改革已成为两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匈牙利自1956年十月事件以后,从1957年开始在经济方面进行了局部性的改革。1964年12月,党的领导又决定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审查和改革,经过几个阶段的充分准备和试验之后,从1968年1月起正式开始实行新经济体制,创造了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体制,得到国际舆论

  • 标签: 匈牙利 体制改革 独立自主 新经济体制 东欧国家 南斯拉夫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一、中东欧国家在80年代末发生制度变迁后,力求早日融入西方世界,在对外政策方面的口号是“回归欧洲”,其核心内容是参加北约和欧盟。二、苏联解体后,原来在东方阵营的中东欧国家成为一片需要“填补”的真空地带。在欧洲格局的变动中,美国和欧洲的西方强国都力求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此北约和欧盟都积极地制定其扩计划,“扩”势在必行。三、制约欧盟扩的两个因素:一是欧盟正面临着内部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二是对将被接纳的“扩”国家来说,如何达到参加欧盟的基本条件问题。

  • 标签: 欧洲联盟 向东扩展 发展前景
  • 简介:<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提出的外交政策新思维,不仅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震动,而且也带来联邦德国同苏联关系的显著变化。曾几何时,由于西德政府不顾苏联再三反对,坚持在西德部署美国新式中程导弹,引起苏联方面的强烈反应;又由于科尔总理失言,把苏联领导人某些作为同纳粹分子戈培尔相比,使苏联几乎中断了两国间全部官方交往。而自1987年以来,两国关系明显地出现拼弃前嫌、着眼未来、加强实际合作的良好发展势头,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也异常频繁,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西德总统对莫斯科的访问和今年1月苏联外长对波恩的访问。在新近这次访问中,两国不仅一致表示要赋予两国关系以"新的质量",而且还在两国外长和负责官员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西德来说只同少数友好国家才有的定期政治磋商制度。两国还延长了双边经济合作协定,使其有效期延伸到21世纪。苏联外长表示,要用"新思维"对两国过去的交往作出"新的解释",西德外长也强调,

  • 标签: 新思维 苏联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 德苏关系 两国关系 联邦德国
  • 简介:<正>一九六五年九月三十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爆发了一次政变。在总统府警卫营营长翁中校的领导下,处决了六名政府中的军队高级将领,并企图建立一个"革命委员会"来控制国家政权。原陆军战略预备队司令苏哈托为首的右派军人很快镇压了"九·三○运动",逐步剥夺了加诺总统的权力,建立起军人政权,印尼共产党人随之遭到大规模的血腥屠杀。九·三○运动的动机是什么?它的策动者属于哪个政治派别?又得到了谁的支持?评论家们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既然是考察一个历史事件,就应当把它与前后发生的其他事件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地进行说明。只有作为历

  • 标签: 苏加诺 印尼 平衡政策 民族运动 民族主义 军队
  • 简介:<正>一、序言现代世界的特征之一就是国民国家的框架正面临着失去作为人们政治生活单位的自明性。因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如欧共体的实践显示的那样国民国家的相对化在不断发展,经常爆发的民族纠纷加深了“国民国家的空洞化”,以及像外国劳工大量涌入发达国家所表明的那样,把人的多种欲望限制在

  • 标签: 国民国家 普遍价值 诸问题 民族差异 差异性 现代世界
  • 简介:阿拉伯埃及共和国(TheArabRepublicofEgypt),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面积100.145万平方公里,人口9400余万(2013年)。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徒主要是逊尼派,占总人口的84%,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约占16%。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和法语。埃及跨亚、非两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濒地中海。埃及经济的多元化程度在中东地区名列前茅,是非洲第三大经济体。埃及国家结构属单一制中央集权制,行政区划分为27个省,首都开罗(Cairo)。

  • 标签: 国家警察 埃及国家
  • 简介:国家概况多民族玻利维亚国(西语为EstadoPlurinacionaldeBolivia),简称玻利维亚,是位于南美洲中部一个中低等收入的内陆国家。公元13世纪为印加帝国的一部分,1538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史称'上秘鲁'。1825年8月6日宣布独立,为纪念解放者玻利瓦尔取名玻利瓦尔共和国,后改为现名。1952年4月爆发人民武装起义,民族主义革

  • 标签: 国家警察 玻利维亚国家
  • 简介:政府,尤其是西方政府,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已经彻底改变了,这通常是因为那些拥有宏大抱负的坚定的人们努力工作从而改变了政府。不仅是民主国家中的普通公民忽略了实际上政府是可以改变的这一事实,西方的统治者们也并没有很好地领悟马歇尔对国家宝贵性和可塑性的洞察。现在,第四次革命已经开始了,但目前哪些国家将塑造这次革命,以及它们是会主要从西方自由民主的优越传统中还是从近几十年来出现的更新的威权统治形式中汲取经验,尚不清楚。

  • 标签: 国家 政府 守夜人国家 第四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