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8 个结果
  • 简介:<正>近10几年来,西方盛行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逐步从单纯的文学艺术领域(即一种单纯的审美特征)扩展为一种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各个学科的泛文化现象,成为所谓“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表现。后现代主义引入哲学社会科学以后,提出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重大理论问题,社会结构嬗变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微电脑 国民经济 社会结构 理论概述 理论问题
  • 简介:现代主义的梦想不仅包括掌控自然,还包括建构一个属于自由理性的人类群体的伦理-政治乌托邦。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抹杀了它的内在矛盾和张力,使这份遗产失去了被挑战、质疑和讨论的价值。而批判理论在不放弃启蒙的乌托邦遗产的同时,又试图超越现代主义的构想,指引我们既不放弃理性自身,同时又超越现代主义的理性。作为“盛期现代主义者”的阿多诺虽然也曾对启蒙主义和“西方理性的身份逻辑”进行了强烈批判,却并未对理性反思在获取个体自主性和集体正义方面所具有的治愈力量丧失信念。通过对阿多诺的细读,不仅可以让我们注意到盛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辩证张力,还能告诉我们,要想在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之间真正实现对话,就必须倾听阿多诺作为中介者的声音。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批判理论 阿多诺 乌托邦 启蒙主义
  • 简介:法国当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GillesLipovetsky)是超现代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现代性远没有像某些后现代理论家们宣称的那样已然终结;相反,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臻巅峰期。这个新的社会阶段被利波维茨基称为超现代社会。在他看来,超现代不过是现代性在历经后现代这一短暂间歇期后进入的又一更高级阶段,它本身是充满矛盾的,既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宗旨,却并非为所有人带来幸福的济世良药。

  • 标签: 超现代性 后现代性 90年代以来 社会学家 现代理论 现代社会
  • 简介:美国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论述的社会控制理论,是西方犯罪学中最为杰出、影响最为广泛的控制理论之一。这个理论用社会联系的强弱解释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认为社会联系包括依恋、奉献、投入和信念四个方面。在对已有的犯罪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对4077名中学生进行细致调查基础上提出的这个理论,具有实证性、广泛性、可操作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被看成是20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犯罪学理论之一,对犯罪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特拉维斯·赫希 社会控制理论 述评
  • 简介:近期,频频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将大众的关注点又重新聚焦于这个早已“司空见惯”的问题。特拉维斯·赫希提出的与青少年越轨行为相关的社会控制理论四要素(依恋、投入、参与、奉献),对探究校园暴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思路。透过其社会控制理论发现校园暴力的成因主要基于依恋关系弱化;奉献与“违规”权衡下的侥幸放纵;兴趣“压抑”下的情绪释放;信念认同缺失下的校园暴力认知偏差等方面。做好校园暴力预防,需要与青少年加强情感交流;加大执法力度,界定宽容与惩罚的评价标准;关注青少年兴趣培养;强化德育建设机制;提升青少年道德规范和法制理念的接受认同。

  • 标签: 社会控制理论 校园暴力 预防
  • 简介:网络聊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在其特征和性质上表现更多的是它的后现代性。在其聊天的主体,形式及其内容,聊天的空间等具体构成要素的特征上也完全符合后现代的特征而不是现代的特征。在现代后现代的分析视角之间可以找到一个新的契合点来分析网络聊天等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现象,这种新的分析视角能够使像网络聊天这样的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现象更加凸显它的性质,这是对多元分析方法的一种多视角探索。

  • 标签: 网络聊天 现代 后现代 分析视角
  • 简介:一、“精神生活”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奥伊肯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一书的开头就明确指出:“现今的人,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对其生活的意义,都没有确定的信念。”虽然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就和持续不断的进步,但实际上人们并不幸福,没有一种普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相反,倒存在一种强调人的微不足道、藐视人在宇宙中地位的倾向。这就是当今时代所呈现出来的矛盾,即物质成果与心灵要求之间的尖锐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为现代人找回失落的生活意义,就成为了奥伊肯精神生活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宗教信仰的失落使之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的力量削弱。奥伊肯指出,数千年来,宗教为无数群众提供了精神的刺激与安慰。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端,人们把目光转向了自然界,尘世的种种问题已使人目不暇接,那些有关灵魂拯救的一切思考都被推到了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宗教对人生问题所作的解答也受到了质疑,而质疑的出现已然意味着宗教生活相应的衰落,即使其外部形式维持不变,它已失却了旧日的力量与自信。总之,宗教对现今的人来说,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答案,要向人们解释生活的意义,使人们觉得生活值得一过,它本身已太成问题。其次,物质主义的盛行同样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处于不安和困惑之中。奥...

  • 标签: 奥伊肯精神 现代启示 理论现代
  • 简介:《为历史学辩护》(InDefenseofHistory)①是剑桥大学近代史教授、德国史专家理查德.J.埃文思(RichardJ.Evans)的主要作品之一。埃文思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从一种中庸的立场出发,来为历史学辩护。他拒绝偏激的观点,不但批评了保守派史学家如埃尔顿(G.R.Elton),同时也对极端的后现代史学理论进行了批评。此书继卡尔的《什么是历史?》(WhatisHistory?)和埃尔顿的《历史学的实践》(ThePracticeofHistory)这两部20世纪60年代论述历史研究的经典著作之后,成为英国大学历史教学的标准教材。《为历史学辩护》已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台湾也出了中文版(《为史学辩护》②),从该书出版到1999年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出现了不少于30篇的评论文章,其中不乏批评之声。一些评论者认为埃文思没有公正地对待后现代理论。针对这种批评和指责,埃文思做了回应(http://www.history.ac.uk/discourse/mo-evans.html),他的回应后被纳入到该著作的最新版中。本文将相关批评与回应介绍如下。

  • 标签: 历史学辩护 辩护后现代主义
  • 简介:美国文化研究季刊《社会文本》(So.cialText)在2016年6月出版的第127期上发表了尼克·鲍姆巴赫(NicoBaum—bach)、戴蒙·扬(DamonR.Young)和珍妮弗·余(GenevieveYue)三位学者对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访谈文章,访谈时间2014年3月13日恰逢其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在《新左翼评论》发表30周年。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詹姆逊 德里克 访谈录 重访 晚期资本主义
  • 简介:在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与“第二现代性”理论提出后,国内理论界关于这一理论的介绍和研究也日益深入。总体来看,目前尚较少出现从当代中国发展语境出发系统评析这一理论的价值与问题的研究著作。本文拟从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更多的讨论。

  • 标签: 现代性理论 风险社会 中国语境 贝克 西方社会理论 当代中国发展
  • 简介: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梁漱溟对中国文化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其新儒学文化观是乡村建设的哲学基础,而乡村建设则是新儒学文化观在实践中的具体呈现。本文试图将梁氏置于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通过考察其新儒学文化观与乡村建设的关系,来管窥文化选择对现代化模式的影响。

  • 标签: 梁漱溟 新儒学文化观 乡村建设理论 现代化
  • 简介:特里·伊格尔顿发表书评文章,介绍阿米特·乔杜里的新书《D.H.劳伦斯与“差异”:后一殖民性及其诗歌》(AmitChaudhuri,D.H.Lawrenceand’Difference’:Post—ColonlalityandthePoetryofthepresent,Cambridge,2003)。文章指出,当前学院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看法,认为理论家不再关心文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劳伦期 文学 诗歌 特里·伊格尔顿
  • 简介:关于调节理论李其庆编写罗贝尔·布瓦那是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和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校的主任研究员。他与米歇尔·阿格列塔、阿兰·利比兹一起创立了调节理论。1997年3月5-12日出版的法国《经济问题》周刊,刊载了《人文科学》杂志记者就调节理论问题采访他...

  • 标签: 一般均衡 新古典学派 经济增长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资本积累 调节方式
  • 简介:<正>读者现在看到的这一期《国外理论动态》是本刊以旬刊形式出版的最后一期。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自1998年1月起将由旬刊改为月刊,每期由16开8页增加到36页,在保持本刊原宗旨和特色的基础上,扩大信息量。改版后的《国外理论动态》将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发行,现在开始办理1998年第1—12期邮发业务。每期定价3元(含邮

  • 标签: 动态 理论 国外 改版 邮局发行 大信息量
  • 简介:简介:该书分为两个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警学理论。从警察与警察学、警察的起源和发展、警察与国家政党及政府的关系、警察与公众的关系、警察本质及社会功能、警察职能及职责、警察体制、警察队伍建设等十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警学相关理论

  • 标签: 中国警 学理论 警学
  • 简介:传统主流自由主义倾向于主张“消极自由”,而拉兹和森对自由主义的基本信条进行了重新审视。拉兹在对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自主”的自由,主张政府在促进公民的自主方面应该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森通过考察自由主义在自由问题上的局限性而提出了“能力”的自由,主张扩展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和“主要手段”。拉兹的“自主”和森的“能力”均可归入“积极自由”的范畴。由于他们在积极自由理论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可被视作积极自由的理论“复兴”。

  • 标签: 积极自由 自主 能力 复兴
  • 简介:不论是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还是历史制度主义,都过分关注制度的稳定性以及外生性的、大规模的制度变迁,大多忽视了那些内生性的、通常以增量方式发生的渐进式制度变迁。本文在检视上述理论盲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渐进式制度变迁的解释框架。该解释框架区分了替代、叠加、偏离和转换四种制度变迁模式,解释了不同类型的制度变迁发生的根源及其机理。文章进一步指出了不同类型的变革推动者——制度的反叛者、共生者、颠覆者和机会主义者——在推动制度变迁过程中使用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得以生效的制度和政治环境根源。最后,在分析不同变革推动者之间进行的不同层次的联盟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解释了渐进式制度变迁的基本模式。

  • 标签: 制度变迁 制度稳定 变革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