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九二七年我党发动的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和旬邑起义失败之后,陕西省委派刘志丹和谢子长到陕北开展武装斗争。一九三五年初先后建立了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和陕甘边(包括关中)、陕北(包括神府)两块革命根据地。陕北和陕甘边两块根据地幅员达到了北起长城,南至淳耀,西接环江,东临黄河的广大地区;在二十多个县内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游击区域扩大到陕北、陇东一带的三十余县。在当时,这是中国北方唯一的苏

  • 标签: 陕北 陕甘宁边区 工农民主政权 渭华起义 革命根据地 中国北方
  • 简介:陕甘边区的劳模运动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竞赛逐步发展起来的。为了休养民力和恢复生产,激励群众的生产热情,1938年1月1日,边区政府举办了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奖励并宣传了一批先进工厂、合作社及劳动英雄,并开始奖励和宣传生产模范。此后陕甘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各行各业都涌现了一批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大生产运动 劳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恢复生产 边区政府
  • 简介:和谐社会不但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美好社会理想,而且是一个现实的实现过程。中共执政下的陕甘边区,就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究其原因,边区政府妥善地调节各阶层政治经济利益矛盾,达到人心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一步。近几年来,学界针对历史事实,对此也给予了不少论证。然而,能不能换个视角,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呢?笔者带着疑问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矛盾调节 阶层利益 和谐社会 经济利益矛盾 社会心理学
  • 简介:抗战时期陕甘边区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为进一步促进军民团结和军政团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拥军优属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拥军优属树立了典范,也为最终夺取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 标签: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拥军优属
  • 简介:抗战时期陕甘边区在不断开展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特别是边区群众文化团体的建立、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群众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对边区新闻传媒与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新闻传媒 文化运动
  • 简介:1946年秋至1947年3月,陕甘边区政府颁布《陕甘边区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和《陕甘边区土地公债实行办法草案》,以政府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超额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承购的方式进行了和平土改。和平土改的试行,改变了边区土地占有关系,贫雇农因和平土改政策获得了部分土地,初步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切实改善。土改也改变了乡村社会秩序,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地主开始从事农业劳动,并改变了原来不劳而食的寄生生活,二流子也在政府的帮助下依靠劳动改变了原来好吃懒做的坏习惯。解放战争初期的和平土改政策虽然时间较短,但为中共的土改政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一笔,成绩和历史贡献应予肯定。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和平土改 土地改革 土地公债
  • 简介:冬学作为利用冬季农闲时间为广大民众实施的一种补习教育形式,在动员学员入学,开展准备工作,制订规章制度,选拔和培训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效地利用了这一教育形式,对发动广大农民抗战救国,巩固边区政权,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建国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标签: 冬学运动 陕甘宁边区 抗战教育
  • 简介:陕甘边区干部教育的缘起与边区的具体情况、抗战爆发后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密切相关;边区的干部教育具体分为在职干部教育和学校干部教育两部分,对此两部分的教育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直接领导和组织,其方法多样、形式灵活,但都围绕抗战形势而展开和深入;边区干部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依据“由浅入深、由中国到外国的原则”来进行,目的在于提高干部的整体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经过干部教育和培训,培养了大批人才,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战争,促进了边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对提高广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作用显著,并进一步加强了中共政权对边区社会的控制。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抗战 干部教育 理论和实践
  • 简介:抗战时期,面对大量移难民①迁移边区,中共领导下的陕甘边区政府想方设法救济安置,在财政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实行以工代赈,组织移难民参加生产运动。特别是1942年12月边区高干会后。边区各级政府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正确方针,大力实施奖励移民政策,迅速形成了移难民大量涌进边区的局面。此举不仅救济了边区内外的移难民,还增加了整个边区的劳动力,大大促进了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增强了抗战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中共在救济优待移难民的过程中赢得了民心,为最终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移难民 生产运动
  • 简介:抗战时期,陕甘边区政府在推进边区各项建设事业中,从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大力实施发展卫生事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妇幼保健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 标签: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妇幼保健
  • 简介:延安时期,中共全面、辩证地分析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和从严治党,在陕甘边区塑造出一种与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完全不同的良好政治生态,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 标签: 延安时期 陕甘宁边区 政治生态 建设路径
  • 简介:抗战时期陕甘边区的"红色图书"出版既为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做出积极贡献,又为与国民党文化战线斗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思想文化基础。系统梳理抗战时期陕甘边区"红色图书"的印刷与发行问题,对推动当今图书发行事业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红色图书”
  • 简介:抗战时期中国出现了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奔赴延安的潮流,他们到延安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陕甘边区建设及其取得的显著成效,有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和社会建设方面同样有能力有办法,这是吸引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去延安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建设 青年知识分子 延安
  • 简介:陕甘边区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文化指导中国社会进步的成果体现。它的建设成就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最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探讨陕甘边区文化建设成就的生成机理,对我国目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
  • 简介:工作方式与工作作风,既是一个领导者工作面貌的具体表现,也是其精神面貌的客观标识。陕甘边区县长,以其平民化的形象、民主化的作风和实地化的领导,展示着他们亲民之仆的工作形象和勤于治事的工作作风。长期的革命斗争与乡村生活,造就的吃苦耐劳的工作方式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不仅在陕甘边区的乡村大舞台上留下了他们深深地印迹,而且也成为中共在战争年代的一个时代标杆和革命象征。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县长 工作方式 工作作风
  • 简介:本文通过对陕甘边区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的探讨。认为陕甘边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注重民主政治建设,保障边区社会政治和谐民主;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边区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的有效作用,确保社会和谐有序。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和谐社会 民主政治
  • 简介:抗战时期陕甘边区的私营工业是在边区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边区私营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有力配合了公营工业、合作社工业,对于克服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争取实现边区工业日用品的自给自足、促进边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私营工业 作用
  • 简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抗战时期陕甘边区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陕甘边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基础、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意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 标签: 基层党组织 党员干部 群众意识 支部委员会 党员人数 基层支部
  • 简介:组织动员方式是动员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积极动员民众团结抗日,在陕甘边区采取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动员方法,形成了灵活、高效的组织动员方式,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这对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组织 动员
  • 简介: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边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宣传斗争。国共两党的宣传斗争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937~1938年,国民党利用统战工作中的优势地位,对边区进行宣传进攻,而中共受"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影响,导致应对缺失;1939~1940年,国民党继续内外夹击,但中共随着六届六中全会后对统战政策的修正,着重从教育领域内进行反击;1941~1943年,由于双重政权的结束和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始,国民党在边区影响趋于弱化,中共对国民党的宣传开始全面清除;1944~1945年,在第三次反共高潮之后,为了缓解国际国内的压力,国民党再次放开了对边区的封锁,也试图在宣传上重新进入边区,对此中共则毫不妥协。

  • 标签: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宣传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