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3 个结果
  • 简介: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传媒的时代。对这一说法相信大多数人没有异议。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中,媒体无处不在,我们的信息大多数来源于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的力量已经壮大到了我们不曾想象到的地步。既然媒体有如此的力量和作用,那么它也应该具有相应的责任。作为新闻信息流永不干涸、永不停息的推动力,记者角色定位与责任也就十分重要了。

  • 标签: 记者角色 传媒时代 责任 新闻信息流 媒体 力量
  • 简介:做了十多年的记者,常常被人称为“老记”。初听时,是一种洋洋自得,甚至觉得当之无愧。然而,当夜深人静扪心自问,不免会惊出一身冷汗:记者不可“老”。记者不可“老”,一“老”就会放松“把关”的那根弦。政治家办报、办台,不仅是对报社总编,电台、电视台台长的要求,也是对每个记者、编辑的要求。但在平常工作中,当你匆匆完成采访任务交稿时,一些编辑常会冒出一句:你是“老记”了、你的稿不用看,直发吧。当时自己也觉得如此,然而就这么一念之差,差错就出现了。办报无小事,一放松就出事。回顾自己近年来报道中所出的差错,大多与此有关。记者不可“老”,一“老”就会没激情。平时到基层采访常听到这样的话:“你是老记了,还要亲自出来采访,还要亲自写稿?让年轻人去做吧!”这种话听多了,而且自己又真的这样认为,其结果是工作的热情减了,创作激情退了。有时,明知某事是新闻,但碍于“老记”的面

  • 标签: 记者 采访 放松 编辑 政治家办报 差错
  • 简介:许久不写诗了,捧读了《感动记者》260多篇征文,禁不住诗情大作,一口气写下以上不成熟的诗行。这些征文中,不乏耐读的精品,也有不少平常之作,但透过记者千百次的感动,我感到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她是一本厚重的教材,她是“三贴近”的一个突破口,她留下了记者成才的鲜明足迹,折射出为谁做记者、怎样做记者

  • 标签: 记者 理性思考 感动 文集 “三贴近” 征文
  • 简介: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腐败问题最近被曝光。据中纪委的通报,其收受贿赂和礼金,“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显然,这“巨大”与“严重”,决非短时间所能形成,也决非“神不知,鬼不觉”。既然如此,为何其能够边腐败边升迁以至于今呢?是慕绥新善于伪装,抑或是其他?

  • 标签: 慕绥新 数额 纪委 受贿 腐败问题 贿赂
  • 简介:那位"最美新娘"电视主播难道缺少三分钟的时间脱下婚纱吗?厦门遭遇台风"莫兰蒂"袭击,厦门电视台女记者在同安采访灾后重建现场的时候,戴着墨镜,打着阳伞,扭着腰,与街上大扫除的志愿者的形象格格不入。这位女记者遭到众多网友批评,2个多小时后,厦门广电火速发布通告,认为该女记者的不当行为"违反了新闻记者的职业规范","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对她做出停职处理。也有人认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并没有穿着的明文规定,

  • 标签: 女记者 厦门电视台 新闻工作者 职业道德规范 灾后重建 职业规范
  • 简介:江总书记在讲到党的思想建设问题时向全党提出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总要求。这不仅是新时期我们党对每一位党员在思想上提出的总要求,也是对所有从事党的各项事业的人们提出的总要求。作为从事党的新闻事业的党报新闻记者,除了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讲学习、讲政治外,还要做到讲正气。笔者认为,讲正气不仅是党的新闻事业对地市党报新闻记者的起码要求,而且是当前和今后党报新闻记者做好党的新闻工作,当一名合格的党报新闻记者的最基本准则。笔者从长期的地市党报新闻工作实践中认识到,要做到讲正气,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讲正气,新闻记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新闻工作作风。党的任何一项事业和任何一级工作都要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工作

  • 标签: 新闻记者 讲正气 总要求 地市党报 职业道德 新时期
  • 简介: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全面介入,新闻侵权行为成了社会广泛瞩目的一个热点问题。一般认为,新闻侵权是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对公民、法人等合法权利的侵害。其实,这只是新闻侵权问题的一个方面,与此相对应,公民和法人对新闻活动的干预和侵害同样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屡屡遭受暴力伤害,更应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律界的重视。只有从法律层面对新闻活动进行有效保护,我国的新闻事业才会获得持久、健康的发展。一、新闻记者屡屡被打令人关注近年来,新闻记者遭到暴力对待的事例屡屡见诸报端,即使在

  • 标签: 新闻侵权 侵权行为 新闻活动 新闻采访 法律对策 新闻立法
  • 简介:记者被“卖”亲历记闫建滨编者按:据不少人反映,这几年西安──韩城这条线上,长途汽车一路"卖"人现象十分严重,据说是从南方学来的"经验"。一位韩城矿务局的干部告诉记者,他一路就被连"卖"了五次。更严重的是,有些"卖"乘客者,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乘客死活,...

  • 标签: “卖” 小面包车 中年妇女 汽车站 乘客 韩城矿务局
  • 简介:记者要“记”,编辑要“编”,这似乎是一个根本用不着议论的问题。可如今,竟出现了这样不该有的怪事:当记者的不“记”,当编辑的不“编”。这不是我故意给我们某些同行头上泼脏水。记者“不记”,编辑“不编”的现象存在已久。具体表现在:有些记者参加会议,笔记本上不记一字,只到会议签名处挂个号,领取一袋子文件,就算参加了会议,回来后将领导同志的讲话材料摘出几段,文前加个“本报讯”,一篇文章就“写”成了。而编辑拿着记者的文章也不进行加工整理,只要算准字数,就算完成了编辑任务,堂而皇之推上报纸的版面,推给广大读者。记者“不记”,编辑“不编”的现象,不但引起了新闻界的警觉,也引起了有些领导同志的关注。笔者就曾听到,一位领导同志在一次大会上公开批评我们的某些记者、编辑。他很不客气地说:“我们的有些记者开会连笔记本都没带,照抄照转领导的讲话;我们

  • 标签: 编辑任务 名记者 笔记本 具体表现 加工整理 参加会议
  • 简介:60年前.时为战地记者的我随军奔赴朝鲜战场,拍摄了近600多张照片。如今,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0周年的日子里.再次翻阅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拍摄的老照片.抚今追昔.勾起了我对往事的一幕幕回忆。

  • 标签: 朝鲜战场 战地记者 中国人民志愿军 追忆 老照片 拍摄
  • 简介:本文所说的年轻的“富记者”,并非指经济上的富裕,而是认真读书和积累资料的富裕,这是年轻同志成为“富记者”的两大法宝。

  • 标签: 年轻记者 资料积累 读书 积累资料 富裕
  • 简介:她年少时即具诗才,却未能充分宣露她心中的浪漫遐想;她是文思泉涌的记者、作家,但有时写起文章来却要神经兮兮,东扯西拉;她是一位久经考验的革命者,却几十年忍辱负重背着“汉奸”黑锅……几位细心的记者,从她端庄秀丽的照片中,察觉到她嘴角上的丝丝苦笑,为我们拂开了她那段被尘封的历史……

  • 标签: 关露虎穴 虎穴生涯 记者关露
  • 简介:时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进入到新闻从业人员的行列里来。这些大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也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但初进新闻行道,许多入普遍感到有两大困惑:一是不知道该采访什么;二是见到采访对象不知道该说什么。而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与新记者的知识构成和知识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 标签: 记者 新闻从业人员 文字表达能力 采访对象 文化素质 知识积累
  • 简介:1936年,王炳南奉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之命,从德国回国后,一面在西北军杨虎城部做统战工作,一面坚持做国际友人特别是做美国人的友好工作.由于他长期在国外和担任过国际反帝大同盟东方部主任,许多西方友人慕名而来.想借助他的帮助,对神秘的中国进行一番深入的考察.美国记者维克多·金就是其中一位.

  • 标签: 王炳南 维克多·金 中国 共产国际 统战工作
  • 简介: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滥散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文件规定:“所有党政部门均不得通过发文件、下指标等手段发行报刊。”7月18日,中纪委、中宣部、农业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召开会议,部署治理部门报刊散滥、制止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工作。这就意味着报刊开始逐步进入市场化运作轨道,市场经济给报刊提供了平等、竞争的表演平台,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可自由选择的更大空间。谁的报刊办得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导向性、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强,读者就愿意掏钱订谁的报刊。实践证明“三贴近”是报纸的生存之本。在报纸编辑出版的流水作业中,记者稿件采写是第一道工序,也是关键的工序之一。记者稿件优劣,能

  • 标签: 写稿强化 强化贴近 记者写稿
  • 简介:每一个新闻记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见报率高,作品高产是他们的共同愿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人觉得这个愿望可望而不可及。其实这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如果你按照这样的规律去做,你会发现,要成为一名高产记者并不难。首先要广交友。记者这个职业比较特殊,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记者应该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每一天社会上都会发生许多新闻,如果仅靠记者自己实在跑不过来。为了充分占有和及时捕捉新闻信息,记者必须广交朋友,在社会各阶层、各角落、各方面都有“耳目”,通过这些“耳目”,逐渐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这样,哪里发生了新闻,他们都能及时地向你提供信息以及新闻线索。你的朋友多了,“耳目”自然就灵通,线索信息源源不断,自然你就会逐渐成为富有记者和高产记者了。

  • 标签: 新闻记者 高产 新闻由头 新闻线索 实践过程 提供信息
  • 简介:在台儿庄大战中,陆诒和当时的著名记者范长江一起到战事最激烈的战场采访,及时准确地报道了这次战役的经过,宣传了中国军队英勇抗战、人民踊跃支援前线的事迹,深刻揭露日军的侵略暴行,鼓舞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十气。今天,这场史诗般壮烈英勇的鏖战已经过去了整整75年,为此特披露战地记者陆诒当年在台儿庄战地采访的鲜为人知的一些史实。

  • 标签: 台儿庄大战 战地记者 反法西斯战争 战地采访 中国军队 范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