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国际环境的影响,并对政府职能做相应调整。中国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宏观调控同时有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中国加入WTO,行政手段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将趋于淡化。为此,政府现在应有意识地用行政手段的建立、规则的制定、行为的规范、市场的培育和政策的透明。本文通过分析一些国家“入关”前后经济发展政策的演变,研究对政府宏观调控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做法。

  • 标签: 中国 WTO GATT 政府职能 经济高控 产业政策
  • 简介: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能力是执政党在经济领域工作职责的重要体现驾御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提高宏观调控能力。我国在宏观调控实践中,已经在多方面显现出执政党驾驭市场济手法的日渐成熟和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过程中,经济运行中结构矛盾、体制缺陷和增长方式粗放等深次问题逐渐暴露,宏观调控正面临挑战,执政能力建设任重道远。

  • 标签: 宏观调控 执政能力 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 简介:要彻底地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有效地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科学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新秩序,必须完整构造价值目标体系,正确认识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前提并遵循市场经济运动的基本原则,才能完成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历史任务.

  • 标签: 政府宏观调控 价值取向 前提条件 基本原则
  • 简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作为一个系统,其客观上必须分解为不同层次,通过不同层次的协调运作形成整体调控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赋予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必要的权力,使其能够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制定地区性的法规、政策和规划,调节本地区的经济活动;充分运用地方资源,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围绕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即调控什么和怎么

  • 标签: 国家宏观调控 经济运行 宏观调控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础性作用 体系建设
  • 简介:论加强分配领域的宏观调控李昌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分配的主体、分配的手段和分配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即回国家作为分配主体转化为国家、企业的双层或多层分配工作;由行政手段管理劳动者收入分配转化为用经济手段调控收入分配;由单一的按劳分配...

  • 标签: 分配领域 宏观调控 收入分配差距 市场调节 非劳动收入 市场失灵
  • 简介:打牢经济持续稳定基础,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基本政策方向,简要概括就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六个更加”:

  • 标签: 宏观调控 经济持续 政策方向
  • 简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调整期。当前宏观调控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大幅度下滑和解决经济深层次矛盾面临两难的选择。因此,必须统筹政府与市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与工业,投资、出口与消费,物价稳定与消费需求扩大等之间的关系,确保科学发展。

  • 标签: 金融危机 宏观调控 关系
  • 简介:1988年至1991年的治理整顿和1993年开始至今的整顿金融秩序、抑制通货膨胀,是两次成功的宏观调控。对这两次调控的成因、手段、方式和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深入了解我国经济运行的机制和体制方面已发生的变化,有助于为今后的宏观调控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一、两次宏观调控的成因比较1.经济秩序混乱。在两次调控期间,经济秩序发生混乱的市场形态有所不同。在治理整顿期间,经济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市场的低级形态商品流通市场中。1988年,

  • 标签: 宏观调控成本 对比与分析 经济秩序混乱 主要表现 治理整顿 经济运行
  • 简介:保护环境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不仅源于市场对“外部性问题”的失灵,而且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在需要。环保宏观调控的中心目标是提高生产力水平、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积极推进调控手段的创新和各种手段相互配合的创新才能提高调控效率。环保宏观调控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吸收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

  • 标签: 环保调控 制度创新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一是要巩固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形势。今年虽然出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的局面,但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当年的粮食产需关系仍然偏紧张,粮食品种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2004年农民收人较快增长的因素对2005年的拉动作用可能有所减弱,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还很大,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

  • 标签: 农民增收 农业基础 粮食品种结构 农民收人 拉动作用 宏观调控
  • 简介:本文通过浅析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基本政策取向的三大特点,提出揭阳市应对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应采取五项积极投资策略。一是顺应宏观调控规律,积极抢抓投资机遇;二是研究国家投资政策,加大重点项目投资力度;三是注视全球经济动向,积极扩大外资吸纳;四是重视利用资本市场,加快上市融资;五是发挥自身优势,充分挖掘投资潜力。

  • 标签: 宏观调控 政策 投资
  • 简介:数字——2004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率接近10%;进出口总值5230亿美元,超过2001年5097亿美元的全年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4682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6月份增长16.2%,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

  • 标签: 加强宏观调控 成效 宏观调控措施 中央 国民经济 增长率
  • 简介:一、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现代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宏观调控,相反,它需要在国家引导和调控下有序地运行。大家知道,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在发展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市场经济比之计划经济具有许多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第

  • 标签: 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 物质文化需求 供求关系 宏观管理 不平衡
  • 简介:2002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说,呈现出速度快、波幅小,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预期目标。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商品、服务、资产等价格上涨压力很大。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不仅有国内的,还有国外的。要把国外存在着的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调整过来,难度是相当大的。与此同时,我国宏观调控不仅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可能出现的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其复杂性、艰巨性是前所未有的。要求我们必须采取不同于以往的宏观调控策略。

  • 标签: 国民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 完善宏观调控
  • 简介: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一度出现过热现象。这种“过热”始于1984年下半年,突出表现为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到1988年.物价上涨水平和货币发行量都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全年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5%,职工生活费用总指数上涨20.7%,货币流通量比前一年增长达46.7%,这种情况西方国家称之为通货膨胀。

  • 标签: 宏观调控决策 经济过热 江泽民 物价上涨幅度 新中国成立 货币发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