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走上文坛的。他在1922年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名为《夏天》,其中比较成熟的作品很少,然而他秀丽清雅的诗笔却表现出一种异样的作风。作为文研会成员,他虽没有严格实践文研会提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主张,但却努力与人生靠近,使自己由自然诗人逐渐过渡到面对人生的社会诗人。到1927年出版的《草莽集》,比之《夏

  • 标签: 朱湘 诗歌艺术 为人生而艺术 文学主张 散论 诗歌创作
  • 简介:<正>普格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东南部,面积19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75米,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115292人,分属于二十余种民族。其中彝族8003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9.42%;汉族34795人,占总人口的30.18%,其他民族461人,占总人口的0.4%.全县农业人口105774人,占总人口的91.74%,非农业人口9518人,只占总人口的8.26%。在居住分布上,汉族主要居住在县城及县城周围的平坝河谷地带,少数居住在二半山区。彝族则主要居住在高山和半高山。

  • 标签: 彝族学生 教育情况 凉山州 入学率 学龄儿童 总人口
  • 简介:辽代后族势力与头下军均是辽朝特有的政治现象,后族通过头下军的设立得以同皇族分享政治特权,是联合执政的一种表现。通过对皇族与后族头下军地理位置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辽朝中央通过后族制衡宗室的用意;通过辽朝各个历史时期皇族与后族在头下军设立上的优势、劣势比较,可以看出当时双方实力的消长。同时,头下军也为后族提供了军事助力。

  • 标签: 辽朝后族 联合执政 头下军州
  • 简介:侗族主要分布在黔、、桂交界的狭长山地中,是一个以水稻耕作和山林采伐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山地民族。在长期的自然交感中,侗族社会自发形成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民间习惯法。其中,罚则就是为了保障侗族习惯法的权威和效力,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统一遵循,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对违反习惯法的人采取的各种处罚措施及其标准。国家的介入导致了侗族社会的革新,同时由于侗族社会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内外相互作用下,侗寨、侗族习惯法、罚则都在发生变化。但直到现在,侗族人依然以山为屏障,在观念上形塑族群的认同边界,对外来权威与观念进行"内"与"外"的区分和应对,罚则在不变与变中以特有的形式保留下来,与"送法下乡"共同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同时,大山的稳如磐石就如传统地方性知识在侗人心中和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而大山的隔断性就如侗人心中内外区分的屏障,筑建了侗人族群文化的无形屏障。

  • 标签: 山地民族 侗族习惯法 罚则 变迁
  • 简介: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养老服务供求矛盾凸显,全国各地积极推行国家养老服务改革的具体办法。本文通过构建养老服务政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养老服务政策进行评价,以延边自治为分析实例,对该地区养老服务业政策发展进行科学研究。依据所得结论,有针对性地给予该地区养老服务政策发展建议,以供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 标签: 养老服务 政策评价 延边州
  • 简介: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文章对囊谦县由于所处自然条件恶劣,教师待遇过低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造成的教育滞后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 标签: 囊谦县 民族教育 落后成因 对策
  • 简介:以甘南香告村为个案,分析了旅游扶贫中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过程与主体参与模式。研究发现,香告村通过挖掘、转化民族文化资源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在政府引导、村民主导、合作社协调、游客体验的主体参与模式下,主体积极性得以激发。这说明,以欣赏的眼光,寻找各种优势和潜力,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并激发主体参与的内生动力,加速脱贫致富的步伐。

  • 标签: 旅游扶贫 民族文化资源 主体参与 欣赏式探询
  • 简介:伴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黔边区少数民族村寨的普及,当地古老的"唱山歌"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迁,传统歌场被搬上网络平台,在QQ群、微信群中对歌已成为一种时尚。黔边区四十八寨歌场田野考察所见表明,QQ群、微信群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以往苗侗山歌的生存样态和传承方式,新媒体已经成为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积极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 标签: 山歌传承 互联网+ 黔湘边区 QQ群 微信群
  • 简介: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国家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为例,探讨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过程中构建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问题。构建文山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改善民生问题是基础;坚持民族平等、尊重民族差异、维护民族感情是基本前提;加强沟通、化解矛盾是关键。

  • 标签: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信任和谐 民族关系 民族地区发展
  • 简介: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具有独特地缘、族缘、政缘优势的内陆边境口岸越来越成为内陆边疆发展的桥头堡。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境内的吐尔尕特口岸和伊尔克什坦口岸属于两个国家级一类公路口岸,它们对边疆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存在多种问题,如内部管理与协调、发展成果分配、口岸城市发展定位、双边口岸的沟通协调、跨国民族诸问题等。本文提出的解决建议有:优化口岸管理体制,促进大通关高效实现;合理选择分配模式,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体;综合统筹多方实际,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加强国际合作,确保双边口岸对接顺畅;充分利用族群优势,进一步促进对外交流;规避恶性竞争,提升服务意识。

  • 标签: 边境口岸 边疆发展 吐尔尕特口岸 伊尔克什坦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