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法典》诗最后句:“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许多同志谈唐元和、长庆年间少数民族对汉文化影响常引此为据。这句诗中“胡妆”究竟指什么呢?有的同志认为,“胡妆”指胡人化妆样式,具体说就是指胡人发式、面妆样式;但有的同志认为,“胡妆”即胡装,具体说就是指胡人衣帽。“胡妆”词中“胡”字好理解,不同看法出在“妆”字。从字义看,“妆”字本指女子挽髻理容、打扮、装饰,它引申为掩饰其实。而“装”字,有义也指打扮、装

  • 标签: 胡人 面妆 衣帽 发式 长庆 装饰
  • 简介:通过阐述和分析“牧区大寨”乌审召新旧“神话”传说,探讨个地区发展进程与当地居民社会关系。首先阐述20世纪60~70年代轰动全中国模范地区“牧区大寨”——乌审召的人们用“愚公移山”精神进行场改造毛乌素沙地经验。再者,总揽当今政府部门正在进行新型开发模式。最后,对当地民众记忆和传述部古老传说进行剖析。由此,通过回看人类对大自然适度干预,来展望未来的人与自然互助关系。

  • 标签: 神话 乌审召 牧区大寨 生态
  • 简介:黑龙江各族先民,为缔造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本文论述了达翰尔族历史来源和其创造高度文明,阐述了达翰尔族历史功绩。

  • 标签: 达斡尔族 族源 文明 黑龙江
  • 简介:"寨子文明"是潘年英在多年田野实践中总结出来个具有创新价值学术概念,脱胎于他之前提出"山地文明论"和"西南土著文明论",也与他提出"相对贫困论"紧密关联。通过这场问答,潘年英从学术概念辨析、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以及学术伦理等多种角度展开学术对话,力图厘清"寨子文明论"立论逻辑,也拓宽了"寨子文明"研究学术视野。

  • 标签: 山地文明 西南土著民族 相对贫困论 寨子文明
  • 简介:考察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传统与经验,探析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开发,最后指出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所面临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可行性建议。认为可以给当前和今后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开发提供些借鉴和启示。

  • 标签: 梵净山 弥勒道场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 旅游开发
  • 简介: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乡鄂温克猎民始终从事游猎生产,号称“使鹿部落”,他们以其独特驯鹿文化和优良生态习俗,践行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时代主题。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善待自然民族心理告诉人们,人类和自然是统,绿色文明才是人类追求真正文明

  • 标签: 敖鲁古雅鄂温克 驯鹿文化 人与自然 绿色文明
  • 简介: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活动推进民族聚居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黑龙江省民委副主任关立卓同志们:全省民族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开了两天。马淑洁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舒景祥主任就全省民族聚居地区“八五”期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成就、经验和“九五”期间民族经济社会事...

  • 标签: 文明村 民族聚居地区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正>韦拔群同志是壮族人民优秀儿子,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1894年2月6日,他诞生于广西东兰武篆区中和乡勉娥村东里屯。1932年10月19日,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他生前具有崇高理想,优美的情操,美好心灵,高尚品德,朴实风度,礼貌言行,良好卫生习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韦拔群同志对革命同志、对人民群众说话,都注意使用礼貌语言。如对壮族中老人,他都按当地习惯称为“布”(公公)、“娅”(婆婆)。对不是老人长辈称为

  • 标签: 韦拔群 壮族人 中国共产党 老人 礼貌语言 革命
  • 简介: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民族区域关系,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创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政治优势,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治实践中,要坚持落实自治依法治国.

  • 标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民主政治 民族区域自治
  • 简介:<正>有人对“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史记·夏本纪》)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当时尚处金石并用时代,主要农具仍为木石耒耜及蚌镰石刀,这样落后生产工具,无法达到形成阶级剥削和压迫统治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生产力水平。这种论点是站不住脚。因为能否形成剥削压迫社会关系关键不在于人们使用何种劳动工具,而在于直接生产者是否能普遍生产出剩余生产物。从考古发掘材料看来,在距今四千年左右虞夏之时产生贡赋剥削制度是完全具备条件。距今六千多年前属于仰韶文化系统西安

  • 标签: 生产物 华夏族 农业公社 贡赋 文明时代 奴隶社会
  • 简介: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构建好各民族生态家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美丽中国”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重大问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探讨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路径是当前个重要课题。

  • 标签: 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 民族地区 实践路径
  • 简介:文化流动与封闭、延续与断裂是人类学研究经典问题。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迈克.罗兰教授从宏观跨区域文明视野出发,讨论了“文化区”、迁徙与流动、民族学与社会学在文化/文明认知角度上差异,并以“深度历史”和“长时段文化”观念,对亚马逊、太平洋地区和非洲大陆的人口、生态和物质文化进行了探讨,对欧洲殖民势力侵入非洲之前中非和西非王权和世界观作了精辟分析。

  • 标签: 文化区 流动与封闭 “深度历史” “长时段文化” 王权 世界观
  • 简介:<正>“战争是流血政治”;“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因而,任何场战争都是毫无例外地具有着自己深刻经济根源。而爆发于1840年鸦片战争,则是场维护罪恶鸦片贸易和反对罪恶鸦片贸易之间生死大搏斗。但不仅过去些外国资产阶级史学家和中国买办文人,在他们论著中,极力歪曲鸦片战争实质,把这场战争称之为“通

  • 标签: 鸦片战争 鸦片贸易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中国人民 道光皇帝 鸦片走私
  • 简介:在德国古典法哲学发展史上,费希特最早明确地提出了法权演绎学说。他基于知识学立场,在《自然法权基础》中明确地对相互承认学说进行哲学演绎和证明,论证了个体想要获得自由,必须是建立在对于自身之外他者承认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他提出了对于权利哲学证明,即,如果不能够承认自身之外他者存在,就无法进入到法权关系之中。这种基于相互承认法权演绎学说,不仅揭示了自由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笔下社会结构,突破了从个体角度界定自由尝试,而且也将这种社会结构或者共同体结构纳入到了权利概念内部。但在《自然法权基础》中,费希特并没有完成这相互承认权利学说构造,相互承认并未真正地建立起来。这导致了柏林时期费希特基于神圣理念对于相互承认学说改造,产生了有关基督教共同体学说,并最终导致法权演绎学说消逝。但从总体来看,费希特提出相互承认及其基础法权演绎学说为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和马克思基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共产主义学说提供了哲学上出发点,从而使相互承认及其基础法权学说具有了时代生命力,并由此也为现代权利哲学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 标签: 绝对自我 相互承认 交互主体性 共同体 法权演绎
  • 简介:民族意识与民族自我意识不能划等号。要把民族意识研究引向深入,必须建立民族意识科学概念。民族意识是社会意识中对民族存在知识、意向、决策三类观念总和。它有具体和抽象两种形态:具体民族意识是民族范畴中,人们对具体的人、事、物民族性认识和心志反应,其核心是民族自我意识;抽象民族意识是非民族范畴中,人们对民族存在宏观认识和反应,其核心结晶是民族社会民族观。

  • 标签: 具体民族意识 民族自我意识 抽象民族意识 民族观
  • 简介:司法活动有两个不可或缺目标:是实体正义,二是程序正义。程序正义理念起源于西方自然正义思想。被认为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程序正义是追求实体正义工具和手段,实体公正实现必须依赖于程序正义。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两者相互致是最好结果,但是由于程序本身不完善性,两者必然会发生冲突。此时程序正义就必然体现出优于实体正义品质,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必然要求。

  • 标签: 正当程序 程序正义 实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