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翻译的目的是交流,交流的可能性取决于人们对周围事物在某种程度上的共识。翻译的可能性,即语言的译性基于各种语言具有同等表达力这一事实。但由于语言间存在着语音、语义、句法结构以及语言风格的差异,这种表达上的同等是有差异的。事实上,由于文化间存在的差异,不同语言中对等的词汇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语言翻译有一个限度的问题。本文的兴趣所在也正是文化因素与译性限度的关系。

  • 标签: 文化 可译性 可译性限度
  • 简介:文化异质性是从事中英互译面临的难题,本文说明了中英文化异质性的原由、异质性在翻译中的两种处理方法以及其在文本表现,并通过例证分析,从中透视出汉语和英语由于文化传统不同,文化异质体现在中英两种文字的语篇、思维模式、句式、文化词四个方面。近而阐述,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文化异质是可以移植到异文化中,并被译语读者所接受和认可。

  • 标签: 文化异质 可译性 翻译
  • 简介:元明时期的畏兀人,缘于地域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内迁之后于族群上呈现多元流动、文化上表现为多元取向、生活方式上凸显为多元模式,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与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

  • 标签: 元明 畏兀儿 变迁
  • 简介:前吐蕃时期是指7世纪吐蕃王朝未建立之前的雅隆赞普王朝时期,始于吐蕃第一代聂赤赞普。这一时期的康藏区藏系部族人群,从历史记载看,多为氐羌系统族群。这些部落和人群分散居住,分布在几乎整个康藏区的各个角落,互不统属,各领其地。这些被称为"外族"的部族与藏族先民有或多或少的族源关系,或多为藏系部族,跟藏族先民有种种亲缘关系。

  • 标签: 前吐蕃时期 多康藏区 部族
  • 简介:蝗灾是我国所史上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灾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本课题组向温家宝总理和有关部委领导呈报了和,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重视和农业部的肯定.本文结合蝗灾发生情况,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角度出发,分析和探讨了蝗灾情况与危害、持续治理蝗灾难点和治理原则,并从蝗灾持续治理和蝗虫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 标签: 蝗灾 可持续治理 蝗虫资源 旅游灭蝗 综合利用
  • 简介:长期聚讼不决的艺术起源问题近来出现"多元综合趋势".由于原始材料发现与占有是一个"无限"过程,更兼之材料意义的形成需要理解和阐发,因此艺术起源研究注定受到不同艺术观影响,并形成原始艺术发生研究的不同层面,以及不同层面上的追索带来的不同结论.认识艺术起源研究形成不同观点的根本原因,对于全面认识导致原始艺术发生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天然生命、劳动生产、巫术礼仪、游戏精神等皆是原始艺术发生的重要因素.由这些因素所构成的开放性结构模式,能够较为圆满诠释目前材料,并吸纳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

  • 标签: 艺术起源 原始艺术发生 现代诠释学 原始艺术 结构模式 原因
  • 简介:薛氏藏族是冕宁续藏族吴尼汝都的克撒在西昌地区定居后繁衍形成的,是目前续藏族中仅有的保持藏族本教传承的群体。为了对薛氏藏族的宗教传承和宗教仪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研究薛氏藏族甚至整个续藏族的宗教情况,笔者于2013年7月对薛氏藏族所传承的本教进行了专门的民族学田野调查。由于调查时间短,没有看到完整的宗教仪式,材料大都来自于访谈。

  • 标签: 薛氏藏族 大鼓和尚 祖源 本教
  • 简介:山地民族万物关联的生态观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向对方植入了自己的文化符号,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个生命体。在这样的生态观的影响下,山地民族不断地向其所处的社区里布控着“神”的化身,使其社区极具神圣性,每一生命体和非生命体都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结果是,在一个有“神”的社区里,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一传统思维给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诸多生存方式的选择。

  • 标签: 山地民族 有“神”社区 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