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在心理计量学理论中,Gutman量表是影响较大的一种计量方法。但是支持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却带有决定论的色彩,任何与“减序图”不一致的数据都能视为是对理论的偏离。实际上人的行为反应具有随机性,应该从概率的角度来建立数据理论。本文以Gutman量表的“减序图”为基础,讨论了各种心理计量的概率模型,及其与当前流行的潜特征理论的关系。

  • 标签: 心理计量学 Gutman量表 决定性模型与概率模型
  • 简介:视觉搜索是许多作业活动中的重要组成成份,对视觉搜索中扫视策略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本实验利用眼动测量技术记录了等目标概率下视觉搜索的眼动过程,以了解目标觉察时的扫视模式。结果表明,当目标概率相等时,注视点的分布与目标概率的分布一致,平均注视时间主要在240-320ms之间。被试的扫视模式存在着统计依存性,即具有固定的扫视模式。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扫视模式也表现在下一个注视点的位置取决于以前数个注视点的位置,可用ARMA(2.2)或ARMA(3.3)拟合。频谱分析结果表明被试使用相同的低频扫视模式。

  • 标签: 视觉搜索 注视点 扫视 分析结果 目标概率 注视时间
  • 简介:随机支持模型试图以假设支持为随机变量的方式描述主观概率的校准。采用随机配对的60个中国城市户籍人口的比较任务验证了该模型对初中、高中和大学生的适用性。研究还表明青少年主观概率校准的发展特点:青少年的正确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主观概率判断(信心)不同年龄有显著差异,大学生信心最强,其次是初中生、再次是高中生;大学生主观概率判断的极端性最强,其次是初中生,再次是高中生;青少年的主观概率校准是过度自信的。

  • 标签: 随机支持模型 主观概率 校准 青少年
  • 简介:对扫视模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信息加工过程。本研究利用眼动测量技术记录了视觉搜索中的眼动过程,以了解目标概率对目标觉察中扫视模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目标概率会引起平均注视时间长短的变化;注视点分布不但与目标概率有关,而且受被试所用的扫视策略影响;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以前数个注视点的位置对下一个注视点位置的影响可用低阶的AR或ARMA过程来表示。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在目标概率不同时被试会使用不同的扫视模式,扫视模式在X方向和Y方向也不相同。研究表明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分析扫视模式的较好方法。

  • 标签: 目标概率 注视点 兴趣区域 扫视 分析结果 视觉搜索
  • 简介:本文认为探讨学习不良儿童的评价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确定学习不良现象的方法较为复杂,“差异性”的操作定义是关键,问题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是两大支柱和评价方法的具体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非正式”评价,就构成了学习不良儿童评价的方法体系。

  • 标签: 学习不良 评价指标 非正式评价
  • 简介:本研究采用等级排序的方法,60名被试分别在大、小两种恒定的期望值条件下,对不同风险来源和不同风险水平的抽彩方案进行偏爱排序,以此来检验组合理论有关风险偏爱模式的假设.结果发现(1)被试的风险偏爱模式以单峰模式为主;(2)期望值的大小和不同的风险来源对偏爱模式没有显著影响.通过与美国研究者的结果比较发现,中美被试对于固定收益、中等风险和高风险评为最不偏爱的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风险偏爱 组合理论 中美比较
  • 简介:本文介绍了评价中心在我国企业评价干部管理潜能中的应用,并以公文处理法在四通集团公司管理人员测评中的应用为基础,运用因素分析法对其结构效度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对评价中心的可行性作了肯定,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标签: 评价中心 公文处理法 效度 结构效度 因素分析
  • 简介:风险知觉是指人对潜伏于环境中的危险的主观评定方式或评定值,以'不确定性'为本质特征.在对心理学领域中关于风险知觉研究的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不同时期风险知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已往研究在风险值评定和危险源识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测量、扩展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风险知觉 心理学 风险值
  • 简介:风险决策理论对于人们是否作出冒险行为的选择提出了两种比较典型的解释:一种解释把风险决策归因于人们共有的基本过程,即“较冷”的心理和认知过程。这些理论认为风险选择是由人类基本的心理和感觉机制引起的。而另一种解释则把风险决策归因于“较热”的情感和动机过程。这些理论认为,情境和人格因素会增强风险决策的动机并导致风险决策个体差异的存在。本文对这两种解释的不同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 标签: 风险决策 基数效用理论 展望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 简介:医患双方主要基于协商形式进行资源交换,患方向医方提供物质或精神资源,医方向患方提供医疗服务或医学知识。在现行医疗制度下,医患间协商过程被简化,双方所默认的协商策略中包含证明自身可被信任的条件,加之交换资源涉及个体生命的特殊性,双方利益若遭受损失,即使能够理性反思协商策略的偏误,也会威胁彼此间的信任状况。另外,医患间存在关系资源的互惠交换形式,用于辅助协商交换过程,以人情作为交换客体,起到约束医患双方行为的作用,并促进彼此间的信任建立。

  • 标签: 社会交换 医患信任 社会互动 关系资源
  • 简介:通过对1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验,探讨了被试风险决策的模式,指出展望理论的局限性,建立了更加具有解释效力的风险损益率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对价值的判断会受到先前财富的影响,并且个体在决策时会考虑中性参照点、收益点和损失点,当收益高于收益点与损失低于损失点时,个体的决策判断原则与展望理论相同;在收益点与损失点之间时,决策的价值函数的凹凸性发生反转,表现出对收益的风险追求和对损失的风险规避。

  • 标签: 展望理论 价值函数 风险决策 风险损益率
  • 简介:“投资者难以长远地将多重投资看作整体,而更倾向于分割成单一决策进而表现出每次决策风险规避的现象”被称为风险投资中的短视效应.短视/远视风险投资常通过单一决策/重复决策范式予以研究.大多数的研究发现,在单一决策条件下,投资者接受投资的人数比例或者投资金额低于重复决策条件.短视效应的调节机制有反馈频率、投资灵活性、选择组块、风险状况等.研究者分别提出短视损失厌恶(myopiclossaversion,简称MLA)理论和短视预期理论(myopicprospecttheory,MPT)对短视现象进行解释;但这些理论受到基于齐当别理论(equate-to-differentiatetheory)研究的挑战.文章在总结短视效应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今后有必要深入探索的方向.

  • 标签: 短视 预期理论 齐当别理论 损失厌恶 风险厌恶
  • 简介:目的:为探讨不同抑郁状态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效价评价情况。方法:以BDI、SDS、CCMD-3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工具筛选出42名正常对照组、54名抑郁情绪组、17名抑郁康复组和24名抑郁患者组成员,所有被试完成情绪面孔的效价评价任务。结果:发现抑郁患者组和抑郁情绪组对高兴面孔的评价分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7.427,p=0.000);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对悲伤面孔的评价分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4.956,p=0.003);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在情绪评价任务中对高兴和中性面孔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其他两组(F=13.735,p=0.000;F=18.008,p=0.000),对悲伤面孔的反应时与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抑郁患者组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悲伤面孔(F=4.240,p=0.018)。结论:抑郁个体对正性刺激存在感知缺陷,对负性刺激存在夸大加工倾向和加工易化效应,其中前者是抑郁的状态特征,后两者是抑郁的特质特征。

  • 标签: 抑郁 情绪面孔 评价
  • 简介:本文介绍上海大众公司如何运用评价中心方法,选拔领导后备人员。首先制定了由敏捷性、系统性、创造性等三个指标组成选拔标准,由敏捷性、系统性、创造性等十三个指标组成选拔标准,通过信件处理、作文、无领导小组讨论、说服谈话和演讲五个评审内容,对32名被试进行了评审,并运用数理统计上的Z分数,对评审结果进行了处理,为正确选拔有潜力的后备领导人员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评价中心 敏捷性 管理人员 系统性 创造性 无领导小组讨论
  • 简介:本研究从评价倾向框架(ATF)的角度探讨了情绪的确定性维度对风险偏好的影响。实验一发现,高确定性情绪(愤怒、愉悦)导致较高的风险寻求,低确定性情绪(恐惧)导致较低的风险寻求,确定性评价倾向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不同情绪在核心评价主题上(并不是效价上)的差异决定了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实验一还证实不同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是通过评价倾向实现的。实验二发现,在任务风险确定时,愤怒情绪比恐惧情绪导致了更高的风险寻求;在任务风险不确定时,愤怒与恐惧被试的风险寻求倾向没有差异,说明情绪的确定性维度与风险任务的确定性属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当两者的方向不一致时,情绪所激发的评价倾向可能会受到任务风险性质的抑制。

  • 标签: 评价倾向框架 具体情绪 风险偏好 确定性
  • 简介:以随机抽取的大学生403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助人行为倾向现状以及情景风险因素对其的影响,并考察了大学生对负面社会道德事件的看法。结果表明:(1)不论在一般情景下还是有风险情景下,大学生的助人行为倾向都处在较高水平。其中,一般情景下的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有风险情景下的助人行为倾向(2)性别和助人情景的交互作用显著。其中,一般情景下,女生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男生,有风险情景下,男生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女生;生源和助人情景的主效应显著,不论在一般情景下还是有风险情景下,农村大学生的助人行为倾向都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3)对于新闻媒体在报道如"扶老人反被诬陷""小悦悦"等事件中的作用,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 标签: 大学生 助人行为 情景风险因素 社会道德事件
  • 简介:本研究采用爱荷华赌博任务(IowaGamblingTask,IGT)范式,探究工作记忆在情感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风险取向类型与工作记忆的作用机制。以8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变量2(风险取向类型:风险偏好/风险规避)×2(工作记忆负荷:无负荷/有负荷)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高工作记忆负荷会降低被试的IGT成绩;工作记忆负荷和风险取向类型存在交互作用,即对于风险偏好型被试,工作记忆负荷对IGT损失敏感性的干扰并不明显,但对于风险规避型被试,高工作记忆负荷时的IGT损失敏感性比低工作记忆负荷时的更差。这些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和风险取向均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决策。

  • 标签: 工作记忆 风险取向类型 爱荷华博弈任务 情感决策
  • 简介:采用改编的IOS量表测量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在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综合探讨了为他人和预测他人决策时心理距离对个体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他人心理距离越远,个体决策时越偏好风险,且反应时越短;(2)个体预测他人决策时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偏好风险,但两者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3)心理距离与决策者角色存在交互作用,即预测时个体认为远心理距离他人比近心理距离他人更冒险,而为他人决策时两者差异消失;(4)决策角色与决策框架、心理距离与决策框架存在交互作用:在收益框架下,自我他人心理距离较远时个体更偏好风险,且个体预测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损失条件下无差异。依据相关理论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 标签: 决策角色 心理距离 决策框架 风险决策
  • 简介:本研究采用爱荷华赌博任务的变式和BallonAnalogueRisk-takingTask对60名大学生进行实验,考察本钱的多少与个体风险取向类型对爱荷华赌博任务有什么样的影响。实验发现,个体的风险取向类型是爱荷华赌博任务成绩的影响因素,典型的风险趋向型被试在爱荷华赌博任务中的成绩很像VMPFC的患者。

  • 标签: 爱荷华赌博任务 风险取向 本钱 情感决策
  • 简介:本文用自编问卷对在校177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认知与评价特点是:发生频率高的生活事件,并不是压力值最高的生活事件;对大学生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的是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年级、性别不同的大学生对压力性生活事件有不同的认知评价特点。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产生的精神压力特点是: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大四学生>大一学生;男生>女生。

  • 标签: 大学生 压力性生活事件 精神压力 认知特点 评价特点 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