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为吕潋先生未发表之文稿,讲于1963年5月1日,原稿现存于南京金陵刻经处。2009年12月12日,余参访南京金陵刻经处,得见该稿,遂整理以飧学人。

  • 标签: 金陵刻经处 离合 2009年 南京
  • 简介:本文试图以信息为核心,以文本为依托,从基督教信仰的立场出发,以"溶解"说来建立解释学的框架。概述利科把文本定义为:"文本就是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到了信息时代,这个定义的局限性立即就显露出来。例如,音像产品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们完全具有文本的作用,甚至是更全面的文本,但它们却被利科的定义排除在文本之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文本重新下定义。比语言更基本的是信息,比信息更基本的是符号。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就语言、信息、符号所在的序列而言,符号是最基本的。因此,

  • 标签: 宗教文本 解释学 信息时代 基督教 解释者 基本的
  • 简介:目前,西藏本教在印度、尼泊尔建有5座寺庙。1959年,西藏本教大师喜饶洛卓率领南木林县曼日寺数十名僧人和一些信教群众流亡到印度,沦落为难民。印度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库上卢——玛纳里修筑公路,以维持生计。由于食品、气候及居住条件的恶劣,部分本教徒死于疾病,其中包括喜饶洛卓。

  • 标签: 本教 西藏 解释 1959年 信教群众 印度政府
  • 简介:“维摩诘所说经注序”《维摩诘所说经》简称《维摩经》共有三种译本,第一种:是后汉东吴高僧支谦译的,题为《维摩经》;第二种:是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名为《维摩诘所说经》;第三种是唐玄奘翻译的,名为《说无垢经》,现在各地流通的,大都是第二种鸠摩罗什翻译的。

  • 标签: 维摩诘 经注 解释 白话 鸠摩罗什
  • 简介:唯识的时空观是以“内因缘缘起”,即阿赖耶识缘起为立论的总根据。以“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和“过未无体”来说明时空的无自性。用唯识的“种熏”说,来说明时间的“刹那灭性”。本文引入自证分对回忆与预想的证知,来说明自证与时间意识之间的深刻联系。在回忆、期待和感知三种时间意识行为中,只有感知(证知)具有当下性。不论是因果同时还是因果异时,都是自证分的“证知”,它们不过是自证分这一受熏持种主体之“行相与体性”两种不同的功能显现而已。在这样一个“回忆卜现在(证知)_期待”构成的三维时间结构中,我们看到三者的相互依存。本文以“波粒二象性”量子实验来说明时间与观察者有关。以经验心识观之,光波(能量、空)会“坍缩”成粒子(物质);以觉性观之,粒子又会还原成空无。所以,与其说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不如说我们“心识”存在的状态具有波粒二象性。

  • 标签: 唯识 时空观 自证分 波粒二象性
  • 简介:马丁·路德当年翻译的《圣经》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他采取的翻译策略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两个重要观念——应许恩典和平等解释权,特别是后者带给翻译研究的启示。

  • 标签: 理解 权威理解 解释权 判断权 翻译研究
  • 简介:《法音》刊行三百期了!三百期《法音》蔚为一道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观察。作为“法”的“声音”,理所应当具有一种超越的意义,而这种超越意义要让人们能够理解,也就理所应当是经过了一番特殊的解释。当然,这种解释就应该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寻章摘句式的注释,而是一种解释学意义上的解释

  • 标签: 解释学 文化景观 “声音” “法” 百期 应当
  • 简介:伊利亚德在宗教研究中使用的比较法是共时性的。它并不注重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这种研究方法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对此,本文考察了宗教史研究中不同的研究方法,肯定了史密斯对伊利亚德忽略差异、强调同一的批评;同时作者也指出比较法在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比较法在理解宗教信仰、宗教行为以及宗教现象时确实起到了重要的解释学的作用。

  • 标签: 宗教行为 宗教研究 宗教史 解释学 宗教信仰 同一
  • 简介:读书治学,必须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并且要寻找到解释问题的角度和原则。方立天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佛教研究专家,他的近作《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以下简称《要义》)甫一出版,即在学术界、读书界、出

  • 标签: 中国佛教哲学 心性论 问题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研究 印度佛教
  • 简介:如果我们把中国教会正在推进的神学思想建设事工作为一个话语事件,我们就可以试图从文本分析入手,进而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缘由,并且从一般性分析的层面理清这一话语现象背后的种种意图和意愿,从而可以从容不迫地分析一般性的理念和处境中的各种相关物之间的关联性。

  • 标签: 中国教会 神学思想建设事工 神学解释学 文本分析 关联性 学科建设
  • 简介:中世纪西欧教会曾严厉镇压异端运动,同时又有一系列宽容的思想和举措。这是逻辑混乱或虚伪吗?教会法对异端分子的处理展现了基督教宽容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存在和运作,也说明这一宽容的渊源不是对真理的怀疑和冷漠,而是出自对神恩的信心、对他人良知的尊重。真理只能在历史进程中得以认知,而对宽容的评价也只能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按照12世纪教会法学家格兰西的理解,处分异端分子的方式和举措典型地展示了正义和仁慈统舍于爱,而爱就是关怀人类的拯救。不论是对罪犯处以绝罚还是鼓励他们与上帝和教会和解,相应的教会法规范都应该遵循,但是解释和应用法律必须考虑时间、地点、案件和当事人的特殊情形,据此减免刑罚或停止律法的施行。有时教会宽恕异端分子,期望他们能因此更快地纠正谬误。宽恕,不应该是神职人员渎职的借口;严格执法,也不应该蜕变成贪图和炫耀个人权威的机会。教会法对株连的批评尤其值得借鉴。教会法关于宽容的原则在律法的解释和施行中并未得到完全贯彻,迫害和滥用权威的现象时有发生,可知在寻求真理的同时又怀抱宽仁之心何其难也!

  • 标签: 历史语境 12世纪 西欧国家 绝罚 法论异端
  • 简介:绝罚(excommunication)在《英华大词典》中译为“革出教会”;该词典还说明,“大革出”是指开除教籍。在中古西欧,绝罚在宗教、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有重大意义,准确认识这一教会处分是研究教会史和探讨中世纪社会深层结构所必不可少的工作,

  • 标签: 历史语境 12世纪 西欧国家 绝罚 法论异端
  • 简介:一、的内容描写了多宝塔的出现[1],即宝塔从大地涌现,多宝如来从塔中出现赞叹释尊说法的真实.多宝如来曾发誓愿:无论是任何地方,只要有人在那里说,自己的宝塔就必定出现在那里.

  • 标签: 中国佛教 佛坐 佛教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