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上海地区的正一道士,擅长道教仪。称为“做法事”。一出法事似同演一出戏,有内容,也有表演形式,做法事有书,也有目的和要求。在上海地区的追思超度道场中最普遍的法事,就是度桥仪.俗称“造度桥”。在我们闵行地区这个仪共分6个章节。有的地方还加灵前奠酒。

  • 标签: 道教科仪 安全 上海地区 表演形式 法事
  • 简介:佛教自身建设的好坏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重点是以戒为师,大力加强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根基上的道风建设。

  • 标签: 中国佛教 道风建设 内因 自身
  • 简介:《血湖灯》仪,用于敕破血湖地狱,超度亡魂。长期以来,关于血湖的方位、血湖仪的功能、喝血湖汤的意义,众说纷纭。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仅就有关血湖的说法发表一点自己的感想。

  • 标签: 科仪 管见
  • 简介:苏曼殊近代岭南籍高僧,一生身无所寄,四海为家,倾向民主革命,多与革命党人来往,有人称其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启蒙者和一代文坛奇才”。近代中国佛教风雨飘摇,苏曼殊袈裟披肩,与章太炎共撰《儆告十方佛弟子启》、《告宰官白衣启》两文,以企对颓败的晚清佛教有所警觉。这两文是曼殊目前所存文稿中最为鲜明地表达其佛教思想的论述,既有他对晚清佛教衰其不幸、怒其不争状况的批判,更有对社会排佛言论的痛斥,不论是猛烈抨击佛教界内部的腐败,还是驳斥社会人士对佛教的偏见误解,皆表达着一种拯救佛教的强烈使命感。

  • 标签: 苏曼殊僧制 护教近代佛教
  • 简介:“我以为人的生活可分三,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楼。”——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

  • 标签: 丰子恺 人生哲理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灵魂生活 宗教生活
  • 简介:加尔文改教遗产对于中国教会最大的启示在于其重视教会的制度建设。其中如何将政教关系的处理使得国家、社会和教会都得益处可谓是加尔文传统对后世最大的贡献之一。加尔文主义的模式源自加尔文在日内瓦改教的成功经验,本文试图探讨加尔文模式背后的伦理学原则,即,至今依然影响西方世界的良心论教义,以期对成长中的中国教会思考如何建立荣神益人爱国爱教的教会神学系统有所启迪。

  • 标签: 良心原则 国家 教会 法治 基督徒自由
  • 简介: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修学佛法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开发智慧。所以,又叫此三学为三增上学。所谓戒,是戒律,防非止恶叫做戒;所谓定,是禅定,静虑澄心叫做定;所谓慧,是智慧,研真断惑叫做慧。戒定慧三学应以先修习戒学为基础,所谓由戒资定,依定发慧。戒为定慧之基,定生后,戒即与之相应而成为定共戒;慧发后,戒即与慧相应而成为道共戒。三学之中,戒学为首,可以知道戒律在佛教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故《华严经》上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学佛的目的,就在于求解脱、了生死,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无论出家众还是在家众部必须以戒为师,以严持戒律为根本;如舍此求定慧,无异舍本逐末。

  • 标签: 佛教协会 戒律 中国佛教 佛法 五台山研究 佛陀
  • 简介:宋代以来道教仪爆发式出现,其中既有独具特色的创造,也有承先启后的总结。在仪文本的编撰过程中,既有吸取前代资源的地方,也有自行改编与挪借的地方。风动幡动作为著名的禅宗公案出现在道教仪中,无疑是十分有趣的现象。除作为典故引用,一般不存在意义的变化以外,有关文本往往道教化,与原本的公案存在意义与功能上的差异。其中,在清末广东全真仪《先天斛食济炼幽》中,有关文本运用于摄召仪节,具有觉悟亡魂的意涵。而该公案之所以能被运用于道教仪并生发新的意涵,与宋代以来道教仪中召魂法术及用幡规矩的变化以及中古道教经典文本《洞玄灵宝九天生神章经》在宋代道教仪中的意义转变有关。

  • 标签: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 摄召科仪 禅宗
  • 简介:《御全真群仙集》(以下简称《群仙集》)三卷,现存5册。该书为明宪宗朱见深1敕纂编绘,明抄彩绘孤本,乃《道藏》未曾收录的内府修道秘本。2014年9月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后,于专柜展出此稀世秘本,使其得以面世。现将其文献内容与特色,浅述于下。

  • 标签: 道教思想 《道藏》 朱见深 三教合一 修真 修持
  • 简介:太虚大师生平简介太虚大师是中国现代佛教史上著名的佛教思想家、理论家,又是革新佛教的创造者,他的一生是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度过的,但他所做出的成绩却是巨大的。他积极倡导的“人生佛教”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佛教的发展方向。这一佛教思想,也就是后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1982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现在的中国佛教协会章程中,就是以“人间佛教”的思想为指导方针,中国佛教界的各项工作,各个寺院、各个佛学院都是根据这个思想来开展工作的。

  • 标签: 佛教思想 太虚大师 中国佛教协会 “人间佛教” 中国现代 生平简介
  • 简介:瓷器发展到宋代已臻完美,它宁静典雅、含蓄自然、清新质朴,如春水明月,绿云薄冰,引起了人们对美的无限遐想。我们既惊叹于宋瓷的完美,也要思考那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精神世界,这是读懂宋瓷精神的钥匙。宋人郑樵在《通志》提出了“器尚象”说,

  • 标签: 宋代 道家思想 精神世界 《通志》
  • 简介:《坛经》的解脱思想中,“三法门”和“三十六对”的理论很有特点。在这个理论中,“三”是牵引“三十六对”的先导,有了“三”的思想,才能悟得“三十六对”,把握出离二法的禅法本质。“三十六对”解释了世界万法的本质,正由于有了事物的差别与对立,才有了纷繁万象的大千世界。惠能教人要以“三”的分类来知解万物,再用“三十六对”来悟得万物的自性,从而获得涅槃解脱之道。在中外学者中,曾对“三”“三十六对”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不是惠能的思想,这并不重要。关键是惠能的这个思想对禅门弟子的修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里面无疑包含了“出没即离两边”的辩证思维。

  • 标签: 《坛经》惠能 三科 三十六对 辩证法
  • 简介:上海城隍庙道众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系统地精读了《要修仪戒律钞》。《要修仪戒律钞》共十六卷,是唐代道士朱法满根据唐代以前50余种道教典籍编撰而成的道教重要资料汇编。其中,汇集了道经、写经、诵经、讲经、戒律、愿念、仪、斋法、道观、道士饮食起居以及道士吉凶仪等各种论述和规戒。上海城隍庙道众通过该典籍的学习,对于坚定道教信仰、遵守道门规戒、认真斋醮仪、弘扬道教文化等等,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现将上海城隍庙部分道众学习《要修仪戒律钞》的心得在本刊发表,供各庙道众学习该典籍时参考。

  • 标签: 斋醮科仪 戒律 道教 道士 上海城隍庙 道心
  • 简介:澳门道教仪的特色是融合了正一派及全真派仪。由於澳门散居道士的宗源大部份从广东省顺德县或中山县移居澳门及参考现存於澳门吴庆云道院,的正一派及全真派仪典籍,例如:光绪十九年(1893)凤城^4镜湖道院之金刚水幽金和玉山净供、

  • 标签: 澳门 科仪音乐 乐团 道教科仪 全真派 正一派
  • 简介:殿试,又称廷试或御试,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由皇帝亲自主持,在金殿举行。应考者只有通过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殿试试卷是中国封建帝王选拔高级人才的重要凭证,自科举制度发端以来,历代殿试原卷在内阁填榜后,都要保存在内阁大库,由于普通人难得一见而充满了诸多传说和神秘色彩。

  • 标签: 回族进士 殿试 试卷 人生 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