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仁宗曾经与多位禅师探讨禅理,留下记载较多的是与德章及怀琏的交往答对。仁宗与德章禅师交往较早.该时他已具有一定的禅知识;与怀琏的交往稍晚,但正是在这一时期,仁宗在禅理见解上取得较大进展。

  • 标签: 仁宗 参禅 禅师
  • 简介:最近到我退休前服务的教会(加拿大多伦多中华联合教会),翻阅书架上的杂志,其中有一本《金陵神学志》海外版第20期,里头有一篇张文博君所作的文章《想起了菩萨》。他所说的"菩萨",就是前金陵神学院的外国教授煦伯。煦伯也是我在新加坡三一神学院时的教授。他的和蔼与慈悲,真是和中国的菩萨差不多。基督教没有菩萨,那么,我们不妨说他是个"圣者"罢。他在一九三六年由美国卫理公会派到中

  • 标签: 金陵神学院 新加坡 加拿大 卫理公会 多伦多 基督教
  • 简介:高僧传·行满传》所载“行满”为“万州南浦人”是错误的。日本《明匠略传》以及《传法记》等所说行满为苏州人是正确的。行满师承的是天台宗九祖荆溪湛然大师,绝不是石霜门下的高僧。智者院不是行满的栖止之处,其栖止处应为乃师荆溪湛然的所居之处。行满的生年是大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卒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84岁。

  • 标签: 行满 《宋高僧传》 湛然 石霜
  • 简介:明季世,身为遗民的文人纷纷入道,他们“闯于仙”的隐逸行为在避世的过程中显现的却是忤世情怀。他们的玄门歌咏,在梦幻瑰丽的仙境中,却是彻骨的义愤与悲凉。

  • 标签: 忤世 隐逸思想 诗歌 艺术风格 神仙思想
  • 简介:佛教入华,约在西汉之末,势力始盛当在东晋之初。其时经典传播未广,学者理解未深。自陈而至隋唐,中土佛学大成。法朗、吉藏、昙迁、玄奘开三论、法相之学;智首、道宣,道信、弘忍光大律宗、禅宗;而昙鸾之于净土,智颚之于天台,智俨之于华严,信行之于三阶,金刚智、不空之于密宗,俱开隋唐之大宗派。魏晋以来南北佛学风格殊异之势至隋唐而综合,

  • 标签: 《宋高僧传》 20世纪 综述 隋唐 佛学 佛教
  • 简介:高丽义通在中国天台宗行将中绝的五代之末,自三韩来至吴越,挺志修学天台教观。他上承螺溪义寂,下启法智、慈云,使天台教观在将绝之际勃然中兴。天台后人尊其为十六祖,称其为“通师翁”。本文脱出纯粹思想史或哲学史的研究框架,从初天台宗复兴的角度对义通的历史贡献作了梳理,认为法智知礼与慈云遵式的所言所行,是“接着”义通的所言所行而加以发扬光大的;他们所成就的,正是义通未竟之事业。义寂、义通、知礼三世相承,由时势之不同而各有所侧重,最终成就天台中兴之全功。

  • 标签: 义通 天台 宋初 中兴
  • 简介:神宗在位19年,对宗教所采取的新政策主要有二:一是,一改过去无偿发放度牒的做法,政府公开出售度牒,每道130贯左右。二是,废除以往寺观户“不徭不役”的特权,向其征收“助役钱”。这两项新措施,在当时限制了凡人自由出家,剥夺了出家人免役的特权,抑制了北宋前期寺观户人数持续膨胀之势,保护了国家税源,暂缓了财政困难,增加了国家收入,并为神宗以后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 标签: 宋神宗 寺观户 度牒 助役钱 宗教改革
  • 简介:对敦煌文书中保存的尼僧史料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归纳探讨,并以P.3556尼僧邈真赞为例,结合其他文书,就唐五代初敦煌尼僧史诸问题展开分析,勾勒出了敦煌尼僧宗教修习与生活情况的大致轮廓。

  • 标签: 敦煌文书 唐五代宋初 尼僧史 邈真赞
  • 简介:释道璨曾入理学之门,转入释门之后,道璨仍以儒家伦理道德为自己的“知行大要”,立身行事,讲求风操节概,崇尚“硬脊梁”。道璨与具有同样品格的士大夫的密切來往与相互推许,成就了他在禅林中的影响和地位。

  • 标签: 道璨 理学 士大夫 交游
  • 简介:叙述了初天台“中兴教观之裔祖”羲寂法师之简略生平及建设螺溪传教院的情况,并着重论述了由羲寂法师所发起的前往日本求取天台教籍的相关事迹,并对此进行了考证。

  • 标签: 羲寂 天台宗 海外教籍回传
  • 简介:一、慧能创立的南禅宗学说既超越北宗而且包容北宗。由于中唐以后的禅宗已经是南宗的天下,没有南宗与北宗的分门别派的对立斗争。故在中唐以后南禅的高僧兼传北宗的学说是正常的。因此。弹宗既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这类新颖的思想语言行为,也同时有继续发展传统的悉昙文字及汉语言文字音韵学之研究和贡献。因而才会有“祖师禅”与“文字禅”两种并行不悖的流行传教方式,以及有教外之儒家大师郑樵所作的“释氏以参禅为大悟,通音为小悟”之总结性说法流行于当时与后世。二、辽时期的中国佛教.仍然是不分南北宗派的禅宗天下。其对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视与贡献之例,可以辽地北方僧人行均的《龙龛手镜》为首要。据燕台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僧人智光在《龙龛手镜》之序文说:“释氏之教,演于印度;译布支那.转梵从唐。虽匪差于性相,披教悟理,而必正于名言。名言不正,则性相之义差,则修断之路阻矣。故只园高士,探学海洪源,准的先儒,导引后进,挥之宝烛,启以《随函》……”,既表明当时中国佛教界对语言文-7-问题的重视,亦表明中国佛教高僧在语言文字方面是一直坚持兼通梵汉与佛儒的经典文献,其贡献影响也是惠及佛教内外。三、以往有很多学者诸如罗振玉、潘重规等人都误以为《龙龛手镜》只是为教内之人阅读佛经而编写的。有人甚至把它说成是专门为阅读敦煌写本佛典而编写的字典。影响至今,演变为各种大同小异的流行误说。本文对此作较为全面的商榷厘清。

  • 标签: 不立文字 不离文字 禅门悉谈章 龙龛手镜 通音为小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