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口号,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最早提出这个观点是十八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康德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物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是目的,而自然物只是人手段。他认为没有理性、没有意志、没有尊严因而也没有自身目的自然物,只能充当人工具,只具有手段价值。而有理性、有意志、有尊严、有自己生活目的的人,不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为别人所利用,人本身是作为一

  • 标签: 劳动者 剥削者 康德 剥削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目的和手段
  • 简介:罗尔斯一方面恪守自由主义中立原则,另一方面又拒斥霍布斯式“私人社会”,认为良序社会正义原则及相应制度是一种内在善,是公民应为之奋斗共享终极目的,两者形成了紧张关系。为了解释其张力,罗尔斯援引奥克肖特关于事业联合体和公民联合体区分指出,有着共享目的政治社会不同于严格意义上共同体,而只是实践联合体(公民联合体),它相容于中立原则。但事实上,对于罗尔斯而言,中立原则和共享目的和解依赖于更深层次共享——对自由及其相关价值共享。正是奠基于这两个层次共享目的,政治认同得以确立,“稳定性论证”才得以完成。

  • 标签: 政治 社会实践 联合体 政治正义 共享目的 政治认同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有一个基本区分,对他而言,欲望是设定目的,思虑为实现欲望目的而寻求手段或工具。对于这个区分解释,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持休谟主义解读,认为理性是为欲望服务;另一种持理智主义立场,认为理性思虑不会局限在寻求手段方面,在某种意义上,理性思虑可以设定目的。本文在分析这两种解读各自合理之处与存在问题之后,进而考察一种被以上两种解释所忽略情况,以此尝试提出一种可以兼容两种立场解读。

  • 标签: 思虑手段 目的德性 实践智慧
  • 简介:《玛纳斯》史诗中关于人生目的内容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将解放被压迫人民作为人生目的,提倡一种同情弱者、解放弱者英雄观;二是尽好义务,不出"坏名"而留下"英名",提倡一种注重社会声誉价值观;三是对作为"善"形象英雄人物赞誉,提倡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抗争的人生观。

  • 标签: 《玛纳斯》史诗 人生 目的
  • 简介:科学基金项目作为科学研究重要载体必须在科学、规范伦理审查制度中进行才能保证其社会价值实现。特别是涉及人类研究,伦理审查制度构建已经成为各国科学基金组织引导与规范科学研究重要途径。本文以加拿大国家科学基金组织联合出台《涉及人类研究伦理政策声明》为主要对象,从伦理审查主体、审查方式、审查程序等方面研究加拿大科研伦理审查制度特点与经验,以期对我国相关制度建立与完善提供借鉴。

  • 标签: 国家科学基金 涉及人类研究 伦理审查 加拿大
  • 简介:池田大作从哲学高度深刻认识幸福,把幸福区分为“相对幸福”与“绝对幸福”,而只有人类幸福才是真正幸福、绝对幸福.并指出唯有通过教育,完成人自我建设,才能获得真正幸福.于是,他用最大力量发展创价教育事业,从幼稚园到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其人本教育思想,经过四十载发展,构建起人本教育思想体系,丰富了教育思想宝库.具体来说,一是他揭示了教育使命是为了民众幸福与和平;二是指出教育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谋求人类幸福的人格;三是探索了一系列促进人类幸福的人本教育方法.

  • 标签: 池田大作教育思想 人类幸福 人本教育 终极指向
  • 简介:西方国家宗教教育非常活跃,并行使某种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西方国家宗教教育在对国民进行道德熏陶和政治控制,培养公民民族精神和社会信仰,调和阶级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解决公民日常思想问题和精神困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 标签: 西方 宗教 宗教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 简介: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分别以培养好人和好公民为目标,二者在学术传统、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时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然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差异并不能切断二者之间“天然联系”。在现代社会,必须同时推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而不是以一者取代另一者。“替代论”问题在于未能全面把握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差异与共生关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差异根源于二者理论基础转向而导致道德基础差异。这一差异使得二者对于德性尤其是对于公民德性理解产生分歧。解决路径在于证成二者道德基础同源性,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公民教育基础,使公民教育成为道德教育保障。由此,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将在差异中实现共生,共同引导个体以其理性去批判和反思何谓美好生活以及如何追寻美好生活。

  • 标签: 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 好人 好公民 美好生活
  • 简介:<正>二十世纪最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出于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前途高度责任感对伦理教育问题给予了异乎寻常关注。他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伦理教育困难“在于,怎样能使我们教导工作在人感情生活中变得这样有力,使它影响能顶

  • 标签: 伦理教育 爱因斯坦 教导工作 宗教说 感情生活 伟大人物
  • 简介:<正>“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是不是道德基础和道德原则教育?”起初我回答说,数学内容本身,数学逻辑精确性趋向以及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无疑会激起正直与诚实内在要求。其次,教师本身酷爱课题,会使他去积极培养学生类似的感情,同时也向他们指明了认识乐趣,以及掌握了认识定量法的人类理智能力。教师这种积极性在道德上是深刻,以致于我们不由得参与到形成学生道德基础过程中去了。我老师A·R·辛欣曾讲:钻研数学科学必然会在青年人身上循序渐进地培养出许多道德色彩明显,并进而能够成为其主要品德因素特点。在数学教育所形成特征中,辛欣指出了真诚、正直、坚韧和勇敢四点。人们都明白,数学教师是不可能搞欺骗,任何自高自大和

  • 标签: 数学教育 数学教师 数学科学 学生道德 培养学生 道德基础
  • 简介:探索和遵循道德教育规律,对于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至关重要。道德教育必须结合本国国情、本地地情、本校校情和学生个体个性,讲究艺术性,推动知情意信行积极互动,坚持先进性和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传承性和前瞻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一元主导和多元互补有机结合等。

  • 标签: 高校 道德教育 规律
  • 简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也关乎校园和谐及社会稳定。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点、过程、结果和内部管理来看,都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现象。为了我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和完善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把创建公平竞争环境与实施必要帮扶政策结合起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中公平操作。

  • 标签: 高等教育 公平问题 解决办法
  • 简介:历史上两个著名关于人发育和成长争论区分了先天/后天因素、遗传/环境,这个区分转化到人道德品质形成上,可以作出能动/习就因素区分。人道德品质是两者综合作用结果。如果把虚拟情景当作习就因素,那么人虚拟道德品质是可能,即是在虚拟情景中形成道德品质;因为虚拟品质和真实品质共享同一能动性因素,它们性质和伦理学地位就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进行道德教育,而其必要条件是:第一,在虚拟和真实之间建立无间隙连接;第二,受教育者认同虚拟现实中行动和感受。

  • 标签: 虚拟品质 虚拟现实 道德教育
  • 简介:<正>美国军队和日本自卫队十分重视官兵德操教育,旨在使官兵成为资产阶级利益忠实工具。根据有关资料,本文简述如下。在不断重温誓言中强化军人意识日本自卫队队员入伍时,都要进行宣誓活动。

  • 标签: 德操 军官 士兵 美日 军队 日本自卫队
  • 简介:传统美德教育三谈任洁当前,传统美德教育正在一些中小学、幼儿园乃至一些大专学校中开展起来。让广大青少年一代从中华五千年美德中,得到如何做人,如何处书,如何完善自我、报效国家启示,无疑是宣传教育工作中一件带有根本性任务。广而言之,在全社会将传统美德教...

  • 标签: 传统美德教育 道德传统 传统道德 旧道德 青少年犯罪 民族优秀文化
  • 简介:<正>我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历来侧重于子女成长两个阶段:幼儿阶段和青少年阶段。幼儿是人生起点,古人强调“蒙以养正”,对单纯幼儿及时给予正面教育,以利于培养正确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青少年则是人生一个十字路口,是走向社会开端,他们将逐渐面临学业、职业、处世等一系列问题。然而,青少年还处在“德性未定,识见未纯”(张英:《聪训斋语》)阶段,亟须得到

  • 标签: 家庭道德教育 少年 我国古代 格言 张英 品行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价值基础》这部著作,不仅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奠定了价值基础,而且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研究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高度,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历史性跨越。这部著作理论研究有深度、有新意,在实践研究方面有比较强针对性。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价值基础
  • 简介: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根本,然而目前高校中德育处于低效和边缘化困境,高校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生活。道德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只有与社会生活相匹配道德教育才是具有实效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匹配社会生活,即理念匹配、“教”“学”匹配和知行匹配。渗透式德育、价值澄清德育、体验式德育是增强高校道德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匹配有效路径。

  • 标签: 道德教育 渗透式德育 价值澄清 体验式德育
  • 简介:教育学意义上理解,“医患冲突”现象发生关乎医患关系主体行为养成教育环境,其形成是医学伦理教育在育人与形塑社会教育功能上双重阙失直接后果。“医患冲突”现象折射出当下医学伦理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尴尬”教育定位与关系“错置”、教育“知识化”倾向与能力教育偏废、理论课程设计不合理与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教育方法单一与教学关系失衡等。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目标,通过医学伦理教育再定位、教育模式转换、课程设计合理化以及教育方法创新,可以提升医学伦理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医患冲突”。

  • 标签: 医患冲突 医学伦理教育 问题 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