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角色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的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的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的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的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的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的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的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的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黑格尔思辨理性观念的发生至少要追溯到《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一文。在其中黑格尔自觉地对其所处的时代文化做出诊断,指出了内在于其中的分裂,以及这一分裂所引起的"哲学的需要"。黑格尔发现,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同时代哲学或是立足于"知性反思",或是立足于与"知性反思"完全对立的"理智直观",意图克服文化中的各种分裂,实现哲学本身的要求。但无论是康德、费希特还是雅可比的努力,均宣告失败,实质上仍旧是知性哲学。因此黑格尔提出了旨在获得"绝对同一性"的、统一"知性反思"与"理智直观"的思辨哲学计划。

  • 标签: 哲学的需要 知性反思 理智直观 先验直观 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