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表述了个“目的链”分析,他论证说:我们所有的实践与探究都旨在获得某个好,而每种好之所以好,又是因为有助于获得下个好;这样,这些“好”就会排成个“为了为了为了”的手段目的链条,其尽头指向“终极好”。终极好的价值源于自身,而不再是因为服务于下个好而好。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说这样的终极好就是“幸福”这个至善——幸福概念是整个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在现代,对自由主义主流政治思想不满的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在重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智慧时经常诉诸它。事实上,不仅政治哲学家们日益钟情古典幸福论,而且各国政府今天也正在现实政策规划中直接写入“幸福指数”。

  • 标签: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柏拉图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哲学家 朋友 主流政治思想
  • 简介:哲学存在论的政治性和政治本身具有的存在论意义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哲学存在论的当代形态。政治哲学成为第一哲学不仅是哲学形态变迁的结果,而且是政治作为社会历史维度的当代转型在思想上的种体现和要求。哲学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形成,政治权力应该在哲学理念的引导下运行,政治与哲学相互规定并相互构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第一哲学 当代形态 政治权力 存在论 内在统一
  • 简介:山东大学主办,凤凰出版社、台湾商务印书馆协办的《子海》首批重大成果发布暨“两岸古籍珍本合璧工程”论证会,于2013年11月30日在山东大学召开。

  • 标签: 成果 珍本 工程 两岸 文化业 山东大学
  • 简介:在当前与心身问题相关的众多讨论中,非还原物理主义无疑是个备受争议的亮点。非还原物理主义的类型之即无律则元论,它认为心灵与身体之间是殊型同关系,因而不存在严格的心理物理规律。戴维森在《心理事件》文中首次将随附性引人心灵哲学来解释心身殊型同关系。心灵与身体之间的随附关系目前甚至成为不同类型的非还原物理主义所共同接受的个基本前提。然而戴维森并未提供将随附性引入心灵哲学的充分理由。我们认为,随附性其实并不适合用来探讨心身问题。

  • 标签: 随附性 一元论 同一论 心灵哲学 物理主义 同一关系
  • 简介:5月3日在北京举行,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论坛主题为“五四精神、北大传统与中国梦”。与会学者致认为,“中国梦”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积淀,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等现实内容,与“五四”精神脉相承。北京大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源地,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阵地,形成了李大钊-冯定-黄楠森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北大学派。

  • 标签: 五四精神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楠森 李大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学术研讨会
  • 简介:在人类社会形态和结构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影响国家政权形式、社会和经济制度机制、组织形态的最主要的因素。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作为政府全面掌控社会的手段,单位制是透析我国整体社会结构和运行模式的制度窗口,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另种运行机制---项目制正日益成为国家、社会的主导行为方式和内在运行逻辑。它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引入官僚组织体制中,勾连起中央、地方、基层之间的权力、利益和创新关系。项目制是如何产生的,它在带来制度变迁的同时又有着怎样的弊端?这是本文试图解释和阐释的问题。

  • 标签: 项目制 公共治理 模式转变 增量改革
  • 简介:哲学的第一问题或者说元问题是哲学究竟该如何界定的问题。几千年的哲学发展史就是哲学寻求自身合理定位的历史。由于对哲学自身的身份或定位认识不清,我们的哲学书总是以种非哲学的方式诉说着哲学的问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分别以自然、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哲学研究虽然离不开对自然、社会以及思维的关注,但从根本上看,哲学面对的仅仅是人自身,并且也只能站在人的立场上去关注和理解自然、社会以及思维。

  • 标签: 哲学发展史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意义 哲学研究 元问题
  • 简介: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积累了有关自然界的丰富而系统的知识,阴阳五行是这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之。阴阳五行不仅应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更应从科学意义上来理解。科学有事实科学与本质科学之分,阴阳五行学说以哲学直观与思辨作为公理基础,以准公理系统式的纯然本质的方式存在与运行,不依赖事实经验并摆脱经验事实而存在,满足本质科学的意涵。

  • 标签: 阴阳五行说 科学 本质 工具性 哲学意义 阴阳五行学说
  • 简介:与西周社会以“亲亲”、“尊尊”为准则建立的以父子伦为首的人伦次序不同,先秦儒家以“亲”、“尊”、“义”为准则建立了以夫妇伦为首的人伦关系网。尽管在先秦儒家内部,仍然有不少人认可以父子伦为首的人伦次序安排,并且这种安排在汉代以后又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观点,但是在先秦儒家那里,以夫妇伦为首的人伦次序安排却有着发展为主流的倾向。先秦儒家的这种人伦关系理论不仅对现代社会人伦关系的规范和安顿有重要的意义,它也是儒家在现代社会继续生根发芽并繁荣发展的基石。

  • 标签: 儒家 人伦 次序 夫妇
  • 简介:本文在考察规约隐涵、般性会话隐涵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句的非真值条件意义的再处理设想,即缩小“隐涵”范畴,扩展“语义预设”范畴。具体言之:解散隐涵集合体,只保留特殊会话隐涵,即“隐涵”等于“特殊会话隐涵”;取消“规约隐涵”概念,把它归入语义预设(强规约隐涵归入典型语义预设,弱规约隐涵归入非典型语义预设);取消“般性会话隐涵”概念,把它归入非典型语义预设。“预设”概念的外延扩展后,其分类系统则为:预设分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语义预设再分为典型语义预设与非典型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再分为命题内容条件语用预设、预备性条件语用预设、真诚性条件语用预设和实质性条件语用预设。

  • 标签: 规约隐涵 一般性会话隐涵 预设 非真值条件意义的归类
  • 简介:《礼记·缁衣》是阐述孔子政治与伦理道德学说的专篇。郭店简和上博简的《缁衣》篇是目前所见最接近原初状态的古本,两种简本的首章皆为“缁衣”章,可见此章是为全篇的统领。此章内容的中心是通过对于缁衣与巷伯的对比,说明民众能够辨别美、丑之重要。周人的社会理念中,以文王为美的化身,演绎出圣王崇拜,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有深远影响。

  • 标签: 礼记 缁衣 美丑之辨 孔子思想
  • 简介:12月2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余敦康、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等40余名学者出席。会议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主持,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等在会上致辞。与会学者围绕汤介先生的思想进行研讨。汤介1927年出生于天津,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等职。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儒家哲学、中西文化比较等,曾在中国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高校任客座教授。

  • 标签: 汤一介 新轴心时代 学术思想 中央编译出版社 发布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齐文化、鲁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起的地域文化。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这说明这两种地域文化有诸多共同之处。然而细分之下,齐文化与鲁文化又具有各自的特点,“齐文化以务实性、尚变性、开放性、兼容性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恪守礼乐、重德尚恩等显著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以往学者研究齐、鲁文化,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个性特征,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如何由优秀的地域文化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从地域文化的视阈下研究齐文化与鲁文化则比较少见。邱文山著《地域文化视阈下的齐文化与鲁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则是这研究角度下的新著作。

  • 标签: 齐鲁文化研究 地域文化 文化视阈 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燕山出版社
  • 简介:无论是从近代科学革命还是从基督教神学内在蕴含的张力来看,现代性困境都是不可避免的。面对黑格尔哲学之困境,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表现为两次颠倒或翻转:次是从黑格尔式的绝对精神那样的无限主体或绝对主体向人或现实的个人这样的有限主体的翻转;另次则是从人出发的“人本主义”向从“自然规律”出发的“科学逻辑”的翻转。旁观者的理论哲学方式是传统形而上学的般进路;行动者眼光的实践哲学方式则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哲学进路。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科学逻辑 张力 传统形而上学 黑格尔哲学 “人本主义”
  • 简介:从先秦到汉代是儒家天人合思想的奠立时期,思想家们对天人关系有不同的理解和解决方式,由此而有儒家天人合思想开展的不同向度。《易传》的天人合思想主要是从天道观的向度展开的,其特点是天、地、人三才并举和推天道以明人事,其“天”主要是自然之天。思孟派儒家的天人合思想主要是从心性论的向度展开的,通过对“心”、“性”两个重要概念的阐发,最终将道德的终极来源锁定在超越的形上之“天”,该派之“天”主要是义理之天,成为后世儒家之“天”的正宗和主流。

  • 标签: 天人合一思想 《易传》 思孟学派 儒家 向度 “天”
  • 简介:【导语】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目的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存在”等形而上学问题,而且还与“实践”和“德性”等概念密切相关。然而,随着西方哲学在今日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目的论”问题再次引起了哲学家的反思。些人认为西方传统哲学已经走到了尽头;另些人则指出,现代性危机恰恰是对传统哲学背叛的产物。这些观点见仁见智,本身并无高低之分。而从思路上看,它们般有两个基本方向:是重读古希腊哲学家的经典,重新阐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而柏拉图带有浓厚隐喻色彩的“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推理严谨的“目的论”交相辉映,彰显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思辨魅力。

  • 标签: “目的论”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推理 反思 目的性
  • 简介:8月2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杨耕等出席成立大会。本届“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任期为2013—2017年,主任委员由韩震教授担任,秘书长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江怡教授担任,委员会由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44位专家组成。

  • 标签: 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哲学 成立大会 高等学校 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