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以“应该”的语言来表达具有规范性的实践规则,并以此去引导行动,这是现代实践哲学的一个基础性思想。通常认为,在两个关键的指标上,道德意义上的“应该”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应该”概念。这两个指标,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表征的规范特征,另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蕴含的规范力量。

  • 标签: 道德原则 绝对律令 “应该” 逃避 神话 实践哲学
  • 简介:仁的“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仁的“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的“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的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 标签: 四德 五常 偏言 专言
  • 简介: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谢林发现,自由本身无非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而康德所揭示的“自由的因果律”蕴含着与自由相反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固然构成了康德道德律之“绝对命令性”的隐蔽根基,但也蕴含着普遍理性的道德律对个性的取缔和毁灭。因此,谢林后期哲学转向了其早期就向往的理性的神话学。谢林向神话学的倒退不是对启蒙的背叛,而是对启蒙的内在悖论在更深层面上的揭示。

  • 标签: 神话学 谢林 伦理思想 后期哲学 生存哲学 倒退
  • 简介:世界第一部三国题材文学史——读李福清《中国的历史演义与民间传统》王长友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李福清先生,是俄罗斯当代杰出的汉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对三国题材文学的研究造诣尤深,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历史演义与民间传...

  • 标签: 民间叙事诗 《三国志平话》 三国题材 历史演义 文学史 《三国志演义》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伦理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各种文化形式当中,所以,以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寄寓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与历史变迁的家庭伦理影视剧,其道德伦理、宗法伦理与政治功利相糅合的叙事主题,与文艺创作者潜意识中接受儒家文化伦理精神的影响密不可分。新时期以来,家庭伦理题材影视剧受到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共同青睐,呈现出日益繁盛的景象。编导们通过展现普通平民的生活形态,揭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道德冲突和文化冲突,挖掘普通人身上所蕴涵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观念,既展现了他们身上所闪现的人性光辉,也表达了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及传统文化的维护,是对失落了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现实危机的想象性救赎,是对现实文化怀旧心理的“视野融合”。

  • 标签: 儒家文化 家庭伦理题材 影视剧 怀旧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