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世界哲学与美学研究中心及英文《中国哲学季刊》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20余位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参与,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任大会主席。会议重点讨论儒学与现代伦理学的关系及其在全球时代展开跨文化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相关论题进行诠释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论述。

  • 标签: 现代伦理学 国际研讨会 全球化语境 儒学 现代化 上海交通大学
  • 简介:全球进程的加快和深入对当代大学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大学生国际主义意识、生态平衡意识、个人意识增强;改革精神、创新精神凸显;对社会公平的诉求、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剧.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承意识出现弱化.在经济多元、政治多级、文化多样的全球背景下,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创新性和民族性.

  • 标签: 全球化 大学生 观念影响 对策
  • 简介:12月14日在北京举行,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人的发展研究会、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全球与文化研究中心、政法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红旗文稿》和“人民网”等媒体记者5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 标签: 当代中国 学术论坛 全球化 文化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简介:全球治理是全球发展的内在逻辑。全球诱发的全球问题的增加和积累,使“全球治理”变得日益必要和迫切。建构什么样的全球治理理念,遵循什么样的治理路径,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各个国家,以及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治理机制变革的推动者,并正在积极构建中国自身的全球治理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持续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前景光明,但必须化解一系列新的挑战。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治理 中国
  • 简介:5月31日至6月2日在北京召开,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美国耶鲁大学全球正义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会议主题为“中国在21世纪的道德领导角色”。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在开幕式上致辞,美国耶鲁大学博格(ThomasPogge)教授指出,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的中国在经济、军事等影响力之外,需要表现出更强的道德领导力。来自中国两岸三地与其他国家的20余位学者,围绕如何推动全球正义理论的新发展、在变动世界秩序之下中国的位置与作用、儒家在未来中国道德领导能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全球正义与统治者的良心、中国的国际责任、中国与美国的博弈、政治哲学中人的优先性等政治哲学方面的学术问题展开了讨论。

  • 标签: 正义理论 学术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 美国耶鲁大学 国际影响力 全球正义
  • 简介: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不再存在,代表阶级利益的政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选举机器。宏观意义上的阶级对立让位于微观上人和人之间的权力斗争。政治斗争不再局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

  • 标签: 后现代政治哲学 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 社会状况 经济状况 资产阶级
  • 简介:以贤能治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儒家的政治理念。儒家对贤与能既作了不同定位,又关注其统一。较之政治领域中的体制、程序,贤能更多地与人的内在品格、能力相关联。与此相联系,肯定贤能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对于避免仅仅将政治的运作限定于体制、程序等形式的层面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贤能作为个体性的品格和能力,其作用本身无法完全与体制、规范、程序等相分离,贤能者本身之进入政治实践的领域以及对其可能产生的消极趋向的限定,也需要体制、程序等层面的担保。由此,实践主体层面的贤能与政治体制层面的程序系统并非彼此相斥。

  • 标签: 政治理念 意义 程序系统 政治体制 政治实践 政治领域
  • 简介:5月25—26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协办。共有海内外儒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近30人与会。有学者认为,在目前充满急剧变化的时代,儒学要勇于面对新的问题,诸如民主和科学、儒学的宗教性、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中国哲学表述方式的特殊性等,特别是中国哲学言说的特殊性尤其值得关注。

  • 标签: 儒学研究 中国哲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全球视野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
  • 简介:自春秋发端的传统博爱观念,至汉代基本成型。本文通过对作为刑政的必须要件、以孝治天下的先行和公天下的普爱等博爱观内涵的探讨,揭示儒家博爱论在汉代政治中的基本表现。汉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内在的凝聚力,仁德博爱是“威势成政”的先导和内核。“博爱之谓仁”的命题虽然晚出,但却集中展示了儒家博爱论的基本精神。

  • 标签: 博爱 孝亲 公天下
  • 简介:《孝经》的意义在于其中的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的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孝提到至高的地位;二是将孝作为臣道和君道的逻辑基础,从孝道中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之道)。这固然有助于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添加孝这样一个有效的推动力,以便儒家政治伦理在现实中的贯彻;但与此同时,这种用与政治伦理本质不同的孝道去推论、劝说作为政治伦理之臣道、君道的做法,也隐含着扭曲儒家政治伦理而堕落为君主专制政治工具的趋向。

  • 标签: 《孝经》 政治伦理 孝道 君道 臣道
  • 简介:政治哲学涉及政治和哲学,而政治哲学的首要和中心问题就是检讨哲学与政治社会的关系。这一关系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前现代——非政治的哲学和非哲学的政治;现代——哲学的政治政治的哲学;后现代——哲学的去政治政治的去哲学。无论是“政治的去哲学”还是“哲学的去政治”,作为历史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对此都是没有异议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消灭阶级,国家才能消亡,意识形态才能消亡,这也就是说用实践来解决理论问题。反过来说,在整个过渡时期里,由于阶级存在,政治的党派性、哲学的党派性是无法消灭的;然而,在消灭阶级的过程中,公共政治领域的建设、哲学学术领域的建设则是必需的。

  • 标签: 政治哲学 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 去政治化 哲学化 政治社会
  • 简介:<正>《易传》根据以阳阳哲学为核心的《易》道来观察解释政治领域的问题,形成了一种追求社会整体和谐的政治思想。这种政治思想受到历代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的重视,用于拨乱反正,克服由君主专制体制所造成的危机,变无序为有序,冲突为和谐,对中国二千多年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政治思想 易传 专制政治 社会整体 君臣关系 中国政治文化
  • 简介:后现代政治哲学早已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国人对它的理解至今还主要停留在后现代主义一般性理论的层面上,政治哲学领域的独特性往往被忽视或淹没。事实上,无论从与传统政治哲学在研究起点、内容、方法、旨趣等方面的不同所规约出的理论视阈,还是从理性反思、合法性论证及日常生活强调等研究路径所反映出的理论取向,都鲜明地彰显着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独特魅力和启示。

  • 标签: 现代性 后现代 政治哲学 后理性
  • 简介:在学术史意义上检讨现代思想研究,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心得:'文革'时代的理论框架是'两条路线斗争史',继续革命成为历史叙事的元话语;而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则发生了向发展主义、经济中心主义的转换.前者可以说是政治史取向的革命思想史范式,后者可以说是社会史倾向的现代思想史范式.

  • 标签: 革命理论 政治问题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思想 社会经济
  • 简介:哲学存在论的政治性和政治本身具有的存在论意义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哲学存在论的当代形态。政治哲学成为第一哲学不仅是哲学形态变迁的结果,而且是政治作为社会历史维度的当代转型在思想上的一种体现和要求。哲学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形成,政治权力应该在哲学理念的引导下运行,政治与哲学相互规定并相互构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第一哲学 当代形态 政治权力 存在论 内在统一
  • 简介:3月2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主办。作为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德国古典哲学与德意志文化深度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策勒(GonterZoler)先生,华中科技大学邓晓芒教授、张廷国教授、王晓升教授、陈刚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中心谭渊教授,以及部分博士和研究生等参与研讨。

  • 标签: 德国哲学 华中科技大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政治 德国古典哲学 慕尼黑大学
  • 简介:帛书《易传》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带有春秋战国之际古人对《周易》进行理论创作之初始阶段的思想痕迹。在帛书《易传》看来,文王的德行和智慧是《周易》政治思想的历史来源,而“尊天敬众”则是《周易》政治思想的终极理据。帛书《易传》将推行文德教化作为治道的核心,而以“君子在上”为治道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非常重视举贤任能的问题。就君道而言,帛书《易传》以谦卑自持为君王的重要品德,认为君臣之间实现“欢欣交通”的和谐关系是实现圣王之道的保障。从中可以发现,帛书《易传》以儒家德治思想为主旨,而又杂有黄老学的观念。

  • 标签: 帛书《易传》 治道尊天敬众 文德之教 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