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从诠释学观点考察汉代新经学建立性格特征,可以证知,董仲舒《着秋繁露》新儒学哲学、人学体系建立,是汉代新经学得以成立并成为汉代政治、伦理、道德、学术之全面指导思想关键。董仲舒所以成功,除了政治时代风云际会,实有赖于其抓住了“人”这个根本,喊出了“人为贵”响亮口号,并成功地完成了对先秦诸家学说综合创新。

  • 标签: 文本 儒学哲学人学 对五经的新认识与诠释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施特劳斯对封闭社会与普遍社会理解,阐明了他对现代性危机诊断:现代性思想抛弃理性与自然正确,故不再认识到自由民主在现当代合理性、正当性与普遍性;从而,当国家强大有力成为衡量最高甚至唯一标准,当民族神话或习传性道德粉饰下专制暂时“辉煌”,人们很容易在看似危急之时抛弃自由而拥抱专制。本文表明施特劳斯回归古典政治哲学不是要照搬美德政制,而是欲借助古典政治哲学来恢复对政治事物常识性理解,从而真正理解我们今天所面临问题,并将古典之原则间接曲折地运用于自由民主;其意图是为自由民主提供健康、坚实道德智识之根基。本文反驳了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倾向对施特劳斯思想曲解误用:以之为根据来反对自由、平等、人权普世性。本文也揭示了施特劳斯所理解文明之内涵以及政治自由在其中重要意义。

  • 标签: 封闭社会 普遍社会 政治自由 文明
  • 简介:本项研究以调查江苏省地区高中教师工作满意度状况为目的,采用《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江苏省范围内分层随机选取高中教师352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苏北地区高中教师工作满意度水平显著高于苏南地区教师(p<0.05);非重点中学教师在在组织氛围、工作本身及工作回报等方面的满意度低于重点中学教师(p<0.05);男女教师工作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高中教师工作满意度随着年龄、教龄呈U型发展趋势;本科学历高中教师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大专及研究生学历教师(p<0.05).这一结果给当前教育管理为提高学校效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工作满意度 中学教师 调查问卷 方差分析
  • 简介:孔子中庸思想长期受到人们误解。通过追本溯源、正本清源,可以察知,“中庸”具有中正、中和、时中、用中、平常、不变、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动态平衡等多重丰富内涵,同时蕴涵着“正一反一中”中庸辩证法。把中庸辩证法运用到管理活动中,正确处理“为己与为人”、“正己与正人”、“修己与容人”、“行己与安人”辩证关系,便形成“立己立人”中庸领导智慧;正确处理“王霸杂之”、“恩威并施”、“明德慎罚”、“德主刑辅”辩证关系,便是“德法兼济”中庸管理智慧;正确处理“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义利合一”辩证关系,便是“义以生利”中庸经营智慧。这就说明,儒家中庸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管理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中庸领导 管理 经营
  • 简介:心态史兴起,为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与路径。心态史研究,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研究,获得更加接近于历史时代事实研究结果。在心态史视野下,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与发展繁荣根本性前提是,在12—18世纪西欧发生了一场社会心态革命。这场革命为资本主义实际存在构建了一种新“爱恨秩序”,规定了资本主义生活中价值优先或后置规则(伦理),规定“资本主义人”世界观世界认知结构与内涵,为资本主义提供了道德上合法性与行动上可行性。

  • 标签: 心态史 西欧 资本主义兴起 道德合法性 行动可行性
  • 简介:摘要:海外汉学界基于特殊视角,对《周易》有很独特理解,以史华慈为例,他认为在占筮实践中,《周易》逐渐由窥测神意工具转变成了万事万物及其变动象征体系,借助于此我们可以在变动情境中采取合理行动。《周易》思维体系背后预设是一种“相关性宇宙论”,这种宇宙论表明了人在理解控制世界上逐步增长自信。《周易》本是为世俗成败提供启示工具,但是儒者在解释运用《周易》时,由于只对“每种具体情境所需道德姿态感兴趣”,因之将其与儒家结合起来,并且展现了一种不同形态儒学。史华慈之所以对《周易》有这样独特解读,是立足于其特定问题意识知识背景。对史华慈《周易》解读反思,有助于推动易学研究发展。

  • 标签: 史华慈 汉学 《周易》 占筮 相关性宇宙论
  • 简介:摘要:阳明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一组渐顿、本体工夫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学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恶说良知说法。同时,阳明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意义。从对“恶”处理来看,两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恶来源是外在、后天。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障蔽;于是,恶便成为自身异化。对此一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一心有二门”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一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一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良知教当有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在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 标签: 良知 存有 本体 无善无恶 至善无恶
  • 简介:东南亚诸国受到西方殖民影响,有宗教信仰自由环境。华人宗教信仰虽然多元化,却因为根深蒂固传统习俗生活仪规,在信奉阿伯拉罕宗教时,在信仰方面会出现柢牾,特别是“神”观南辕北辙。我们视祖先为神,把祭祖看作是孝一个重要环节,阿伯拉罕宗教则为了求得神一统,必得污蔑圣贤、前人、祖宗,不准供神像牌位,而只对“一神”负责。今时,随着华人教育提升,追求精神文明欲望越是迫切,但若信奉阿伯拉罕宗教,则要有很大勇气,因为其要无视百善孝为先事实,敢于断绝孝循环,让“家”不再是“神”所归之处,所以许多他教徒,都处在灰色信仰之中。

  • 标签: 华人教育 文化自信 宗教信仰自由 南洋 传统习俗 精神文明
  • 简介:“慎独”之说,出于《中庸》,其首章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中庸》篇中,子思用心于“诚”,然而“诚”基础则在于“慎独”二字。何以言之?《中庸》首篇论“性”、“道”、“教”一以贯之,这是从本体立论,随后即以“道”之不可须臾离而引出“慎独”之说,以慎独为“修道”工夫。因而首章经络分明:本体(道)、工夫(慎独)并举。

  • 标签: “慎独”思想 精神关怀 历史观 孔子 延拓 儒家
  • 简介:在《两种自由概念》中,伯林对消极自由辩护是从两方面做出:他既主张自由本身就是消极自由,又主张作为政治价值自由只能是消极。这两个主张虽然在形式上相似,但却缺乏逻辑上必然联系。消极自由继承者们同时接受了这两种观点,并进而认为消极政治自由发源于消极自由本身,由此得出了自由没有内在价值结论。罗纳德·德沃金对自由问题处理典型地体现了对伯林自由观念这种解读,本文通过对德沃金论证考察,指出政治领域中各项基本自由权利必须以追求理想人生积极自由为前提才能得到理解,消极自由积极自由并不截然对立,反而相互补充、共为一体。两种自由之间这种内在联系为我们重新理解伯林自由观念提供了新线索,而对伯林文本进一步考察澄清则佐证了我们重构伯林自由观念合法性。

  • 标签: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内在价值
  • 简介:韩愈强调孔墨相用,建立新儒学,认为孔墨相同,直接利用,包括:爱内涵、思想来源、圣人崇拜、贵王贱霸、尚贤、尚同、天神等七大方面;主张孔墨互补,甄别利用;同时注意孔墨不同,谨慎利用。韩愈一生是对孔墨精神践行,是孔墨互用典范。历史上对韩愈孔墨互用进行了评说,认为孔墨互用很有必要,肯定了韩愈积极贡献,其中有蔡元培、冯友兰、陈寅恪、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等。

  • 标签: 韩愈 孔子 墨子 相用
  • 简介:德国汉学界对中国哲学理解研究长期以来存在重视先秦、轻视宋明倾向,但德语世界对朱熹思想译介活动阐释工作也并非没有其积极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其译介活动悠久历史阐释工作层出不穷上。对朱熹思想在德语世界中接受进程考察有助于我们为一场真正对话做好准备,然而目前所看到德语世界朱熹思想研究大都不能令人满意,都还难以经得起学术性严格推敲,这一现象反过来必然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思想对话真正本质。

  • 标签: 朱熹 理学 德国汉学 中国哲学
  • 简介:孔子论乐本于情性,强调情感安顿,侧重于个体生命关怀与真实情感。在孔子音乐世界中,音乐情感实包括艺术情感、道德情感自由情感等三重境域,其所谓“成于乐”,既体现为道德情感“实有诸己”,又呈现为一成己、成物生生转化“自由自我”实现历程,即由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向自由情感逐层升进。

  • 标签: 孔子 艺术情感 道德情感 自由情感
  • 简介:《庄子》以躬、身、形、体指涉身体之不同领域。它拒斥《论语》里著名礼仪化躬身,蔑视矫揉造作身体修行,欣赏最初作为活身、生身身体,而对其社会关系与义务则心存戒备。庄子尤爱玩弄形身,将其肢解、使其变形,以便让人穿透形之间界限,与物同体,享受无限自由。

  • 标签: 躬身 形体 身体
  • 简介:道德两难是中西思想传统都曾关注思考问题。道德两难情况可以分为虚假、弱、强三类。先秦儒家创造了高明经权思想,并以之应对道德两难。如《春秋公羊传》提出了解决道德两难问题三大法则,包括权衡法与两全法。中国传统仁义冲突是“强道德两难”,是先秦儒学着重思考巧妙应对难题。道德两难解决有时必须以当事人毁灭为代价。通过与康德伦理学、萨特存在主义伦理学以及弗莱彻境遇伦理学等初步比较,先秦儒家经权思想在对付和解决道德两难问题上独特性或优越性得以凸显。

  • 标签: 先秦儒家 道德两难 经权 仁义 冲突
  • 简介:法治社会中,司法公信力在个案中实现有赖于对当事人程序权充分保障。在现代民事诉讼中,证明权是当事人程序权核心,而证明权生成实定法基础也只存在于近代之后民事诉讼制度中。历经改革中国民事诉讼制度与证明权相契合,既具备了证明权生成实定法基础,也亟待证明权有效配置以提升民事诉讼结果正当性。

  • 标签: 证明权 程序权保障诉 讼证明方式 民事诉讼构 造审前程序
  • 简介: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两大学术思潮。在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就指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这一论断,实际上指出了先秦以后包括魏晋玄学在内长期思想积累对理学思潮形成影响。后来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玄学与道学联系,“道学主题是讲‘理’,这是接着玄学讲”,“在‘穷理尽性’这一方面,道学玄学就联系起来了”。“道学批判了玄学,也继承了玄学”,“由玄学一转语,便是道学”。

  • 标签: 魏晋玄学 宋明理学 学术理路 文化关怀 《中国哲学史》 朱汉民
  • 简介:在张载理学思想中,含有丰富生态伦理观,包括“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等著名命题。张载生态伦理观与社会伦理观之间具有很强相关性乃至一致性,而这二者又都是以张载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以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张载生态伦理观,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原理;其二,“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人与自然和谐根源准则。张载人与自然和谐观对于今天重建人与自然之间新型关系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 标签: 张载 生态伦理观天道论天人合一 乾父坤母 民胞物与
  • 简介:在互联网日益壮大今天,报业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发展网站是报业应对挑战一个出路.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从经营角度剖析中外报业网站存在差距,分析美英两国优秀报业网站在经营方面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普遍性规律,为我国报业网站经营提供具有意义理论指导实践借鉴.

  • 标签: 报业网站 经营 中国 美英 比较
  • 简介:翻译与美学关系是密切而持久,接受美学是一种读者中心论,它充分肯定读者对于作品意义审美价值得以最终实现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公示语语体特征,提出公示语翻译美学原则与策略,即忠实美、等效美创造美,并结合实例,指出了公示语英汉互译新视角.

  • 标签: 公示语 接受美学 语体特征 翻译